后门开启机构及具有该后门开启机构的重力式自卸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45050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力式自卸车及后门开启机构,后门开启机构设置在车厢后门及车厢底板总成下方,包括挂钩、挂钩支座、拉紧装置和拉紧装置锁座,所述挂钩支座一端与所述车厢底板总成下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挂钩的下端铰接,所述挂钩远离挂钩支座的一端对应于所述车厢后门,所述拉紧装置一端与所述拉紧装置锁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挂钩中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挂钩支座不受安装空间限制,结构强度得以保证,解决了开裂脱落问题,且取消了弹簧,挂钩靠自重自由打开,提高了后门开启的可靠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重力式自卸车,具体地说,是涉及重力式自卸车上的后门开启机 构及具有该后门开启机构的重力式自卸车。
技术介绍
目前针对不同的可卸车厢的车辆,其上的后门开启机构也具有不同的结构,如,专 利号为“ZL 200820032194. 3”,授权公告日为2009年1月7日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公开 的“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缩后门启闭机构”采用液压油缸、锁板、锁紧座和限位块构成的后门 锁紧机构,以实现后门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功能,虽然其采用全自动控制方式无需人力辅助 即能实现后门自动开启和关闭,但是该种结构的后门启闭机构只适合于非重力式自卸车。对于重力自卸车而言,其上的后门开启机构目前大多采用如图1所示的结构,包 括设置在后门1'及车厢底板总成10'下方的挂钩3'、挂钩支座4'、弹簧5'、链条6' 和链条锁座7',该种结构的后门开启机构,其挂钩支座4'与挂钩3'的中段铰接,且设 置在挂钩3'与车厢底板总成10'之间的空间内,所以挂钩支座4'受安装空间限制,存在 结构强度不够,易开裂脱落的缺陷,并且挂钩3'由弹簧5'拉力打开,在弹簧失效后存在 有挂钩不能打开,导致不能打开后门、可靠性低的缺陷,另外,该种结构,其链条6'在后门 1'有杂物等卡住时易被拉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所要问题是针对现有后门开启机构的挂钩支座焊接强度 不够、后门开启可靠性低的缺陷,提供一种后门开启机构,以提高挂钩支座焊接强度及后门 开启的可靠性。本技术所要解决的又一目的是解决后门开启机构的链条易被拉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后门开启机构,设置在车厢后门及车厢底板总 成下方,包括挂钩、挂钩支座、拉紧装置和拉紧装置锁座,所述挂钩支座一端与所述车厢底 板总成下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挂钩的下端铰接,所述挂钩远离挂钩支座的一端对应于所 述车厢后门,所述拉紧装置一端与所述拉紧装置锁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挂钩中段连接。上述的后门开启机构,其中,所述拉紧装置锁座上设置有减震装置。上述的后门开启机构,其中,所述挂钩具有抵靠部、中段铰接部和下段铰接部,所 述抵靠部在关闭所述车厢后门时与所述后门抵靠,所述中段铰接部与所述拉紧装置连接, 所述下段铰接部通过一销轴与所述挂钩支座连接。上述的后门开启机构,其中,所述挂钩整体成耳朵形状。上述的后门开启机构,其中,所述挂钩支座具有与所述车厢底板总成连接的上部 平坦部和与所述挂钩铰接的下部铰接部,在所述上部平坦部与所述下部铰接部之间设置一 弧形过渡部。上述的后门开启机构,其中,所述减震装置为减震垫。上述的后门开启机构,其中,所述拉紧装置为钢链或钢丝绳。进一步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重力式自卸车,该重力式自卸车包括车厢、车厢 后门、车厢底板总成和后门开启机构,所述后门开启机构设置在所述车厢后门及车厢底板 总成下方,其包括挂钩、挂钩支座、拉紧装置和拉紧装置锁座,所述挂钩支座一端与所述车 厢底板总成下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挂钩的下端铰接,所述挂钩远离挂钩支座的一端对应 于所述车厢后门,所述拉紧装置一端与所述拉紧装置锁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挂钩中段连 接。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重力自卸车采用本技术的后门开闭机构后,相 对现有技术而言,由于挂钩支座一端与车厢底板总成下部连接、另一端与挂钩的下端铰接, 所以挂钩支座不受安装空间限制,结构强度得以保证,解决了开裂脱落问题;另外,在上述 结构的基础上取消了弹簧,挂钩靠自重自由打开,提高了后门开启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拉紧装置锁座上设计了减震装置,拉紧装置在后门有杂物等卡住时,减 震装置起到减震作用,解决了拉紧装置不易被拉断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 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后门开启机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后门开启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挂钩主视图;图4为图3的右视图;图5为图2中的挂钩支座主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后门开启机构结构示意图(后门处于打开状态)。其中,附图标记1'-后门2'-后门锁扣3'-挂钩4'-挂钩支座5'-弹簧6'-链条7'-链条锁座10'-车厢底板总成1-后门3-挂钩31_抵靠部32-中段铰接部33-下段铰接部4-挂钩支座41.-上部平坦部42-下部铰接部43.-弧形过渡部6-拉紧装置7-拉紧装置锁座8-减震装置9-销轴10-车厢底板总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 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 制。4本技术的重力式自卸车包括车厢、车厢后门、车厢底板总成和后门开启机构, 由于本技术的重力式自卸车除了后门开启机构与现有技术的重力式自卸车上的后门 开启机构有区别外,别的结构大致相同,在此,就不对重力式自卸车的结构做详细的描述, 只是针对相对现有技术有改进的区别结构,即,后门开启机构做详细的介绍。参阅图2并结合参阅图3、图4和图5,本技术的后门开启机构,设置在车厢后 门1及车厢底板总成10下方,后门开启机构包括挂钩3、挂钩支座4、拉紧装置6和拉紧装 置锁座7。挂钩支座4具有上部平坦部41和下部铰接部42,上部平坦部41与下部铰接部 42之间设置一弧形过渡部43,该上部平坦部41与车厢底板总成10下部连接,此处的连接 方式优选焊接,下部铰接部42与挂钩3铰接。挂钩3具有抵靠部31、中段铰接部32和下段 铰接部33,该抵靠部31设置在挂钩3的一端,其对应于车厢后门1且在关闭车厢后门1时 与后门1抵靠;中段铰接部32与拉紧装置6上端连接;下段铰接部33设置在挂钩3的另一 端,其通过一销轴9与挂钩支座4的下部铰接部42连接。拉紧装置6 —端与拉紧装置锁座 7连接、另一端与挂钩中段32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一方面挂钩支座4 一端直接与挂钩3 的下端铰接,不再受安装空间限制,结构强度得以保证,解决了开裂脱落问题另一方面,取 消了弹簧,挂钩3靠自重自由打开,提高了后门开启的可靠性。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挂钩3整体成近耳朵形状。另外,本技术的拉紧装 置6为钢链,其也可以钢丝绳,本实施例给出的是钢链。进一步地,再参阅图2,拉紧装置锁座7上设置有减震装置8,减震装置8较佳地 为减震垫,链条在后门1有杂物等卡住时,减震垫起到减震作用,解决了链条不易被拉断问 题。本技术的后门启闭机构主要用于重力式自卸车的车厢上,其工作原理为车 辆在需要卸货时(车厢在卸货时倾斜举升一定角度,如图6所示),一方面车厢中的货物在 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推开挂钩3,另一方面,挂钩3靠自重自由打开,后门1打开以达到卸货的 目的。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一种后门开启机构,设置在车厢后门及车厢底板总成下方,包括挂钩、挂钩支座、拉紧装置和拉紧装置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支座一端与所述车厢底板总成下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挂钩的下端铰接,所述挂钩远离挂钩支座的一端对应于所述车厢后门,所述拉紧装置一端与所述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门开启机构,设置在车厢后门及车厢底板总成下方,包括挂钩、挂钩支座、拉紧装置和拉紧装置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支座一端与所述车厢底板总成下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挂钩的下端铰接,所述挂钩远离挂钩支座的一端对应于所述车厢后门,所述拉紧装置一端与所述拉紧装置锁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挂钩中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杰韩术亭曾代微左祎文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