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汉钦专利>正文

汽车智能避撞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218057 阅读:4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了解决汽车碰撞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智能避撞控制系统,其优点是汽车行车过程中在短距离突然出现障碍物时能迅速规避,保证人、车的安全,只要司机发现危险时出于本能紧急刹车,即自动转换为由本控制系统控制方向进行避险。当传感器检测到前方人或物体只相距数米时迅速规避,避开后迅速返回;在可能连续出现障碍物而汽车尚未停车前,连续规避并返回,直至停车。(*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技术,特别是能自动规避障碍物的汽车智能避撞控 制系统。
技术介绍
为解决汽车碰撞问题,在被动安全方面,人们使用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在发生碰撞 时减轻了对人的伤害程度。但安全气囊打开时对人也造成伤害,而且它们都有局限性,如果 小车与大卡车发生追尾碰撞,由于车辆的高度差,则全都失去了作用。另一种是为汽车安装 缓冲装置,在低速碰撞中对人、车同时起保护作用,但不能承受高速碰撞。如果与大卡车发 生追尾碰撞,同样失去了作用。如果摩托车、行人与汽车发生碰撞,则都不能避免伤亡。在主动安全方面,目前采取的办法是在前方出现障碍物对本车构成威胁时,自动 报警,自动减速,自动刹车。以时速100公里的车辆计算,刹车距离达到50多米。要做到自 动报警、自动减速、自动刹车,检测距离就要达到百米以上,而地面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隧 道、山体、建筑物、警示牌、电杆、护栏、隔壁带的植物等,稍急的转弯和超车都会使控制系统 产生误动作。对于近距离突然出现的人、车却不能避免碰撞。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汽车碰撞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智能避撞控制系统,其优点是 汽车行车过程中在短距离突然出现障碍物时能迅速规避,保证人、车的安全,只要司机发现 危险时出于本能紧急刹车,即自动转换为由本控制系统控制方向进行避险。当传感器检测 到前方人或物体只相距数米时迅速规避,避开后迅速返回;在可能连续出现障碍物而汽车 尚未停车前,连续规避并返回,直至停车。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在智能避撞控制系统中设置液压电源开 关总成和自动转向控制总成。液压电源开关用于司机发现危险紧急刹车时才接通自动转向 控制总成的电源,以解决平时行车接通电源会使控制系统产生误动作的问题。其结构特征 是泵体内设有活塞,活塞的一端与油腔、油管相通,另一端紧靠弹簧端部,弹簧另一端紧靠 垫片,调压螺栓从泵盖上旋入顶紧垫片,可调节对弹簧的压力。紧急刹车时,油腔中的压力 远大于汽车减速或停车时的刹车压力,活塞克服弹簧的预紧力产生一定的位移,固定在活 塞圆柱面上的电源开关动触点与固定在泵体上的电源开关定触点接触,电源即接通。电源接通后,自动转向控制总成中的断电延时继电器按设定时间供电,其正极电 源输出端分别与A传感器、B传感器、C传感器、D传感器、左继电器、右继电器、左开关、右开 关连接。左继电器的正极电源输出端分别与A电磁铁、右开关连接。右继电器的正极电源 输出端分别与C电磁铁、左开关连接。电源的负极分别与断电延时继电器、A传感器、B传感 器、C传感器、D传感器、左继电器、右继电器、A电磁铁、B电磁铁、C电磁铁、D电磁铁、换相 开关中的其中一相连接。换相开关的动触点置于前拨叉分叉端的中间,前拨叉无分叉端置 于左开关和右开关拨杆中间,后拨叉的分叉置于左开关和右开关拨杆外侧。换相开关与电机连接,电机轴上的主动齿轮与安装在转向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在汽车前端按一定位置 和角度分装A传感器、B传感器、C传感器、D传感器,各传感器按各自检测到的障碍物距离 和方位输出电信号,汽车偏离至传感器无扫描目标时,传感器则无电信号输出,使各自连接 的A电磁铁、B电磁铁、C电磁铁、D电磁铁得电或失电,控制前拨叉和后拨叉的拨转方向,由 前拨叉和后拨叉配合控制左开关和右开关电源的通断,使A电磁铁和C电磁铁交替得电或 失电吸引前拨叉,由前拨叉的分叉端拨动换相开关的动触点,使电机换相实现正、反转,经 齿轮传动使方向盘左转或右转,汽车即自动连续规避障碍物,达到避免发生碰撞的目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避免由于碰撞造成的车祸,对行人、摩托车都能进行 规避,解决了短距离突然出现障碍物无法避让的问题,解决了为了给汽车留下足够的安全 距离,使用自动报警、自动减速、自动刹车的方式而必须对障碍物进行长距离检测,但又会 使控制系统产生误动作的问题。能大幅度的降低车祸发生率,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减少国 家财产的巨大损失。本技术的制造成本低,加工难度小,适应范围广,适用于任何有方 向盘的车辆,并可对已在使用的车辆进行安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液压电源开关总成图。图2、是本技术自动转向控制系统总成图。图中1、调压螺栓,2、泵盖,3、电源,4、槽孔,5、电源开关定触点,6电源开关动触 点,7、限位螺栓,8、活塞,9、油腔,10、泵体,11、油管,12、弹簧,13、垫片,14、换相开关,15、控 制电路,16、方向盘,17、转向轴,18、从动齿轮,19、主动齿轮,20、电机,21、C传感器,22、前拨 叉,23、右继电器,24、前拨叉转轴,25、C电磁铁,26、B传感器,27、右开关,28、D电磁铁,29、 后拨叉转轴,30、后拨叉,31、B电磁铁,32、左开关,33、D传感器,34、A电磁铁,35、左继电器, 36、A传感器,37、断电延时继电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由液压电源开关总成和自动转向控制总成构成,其 结构特征是泵体10内设有活塞8,活塞8的一端与油腔9和油管11相通,另一端紧靠弹簧 12端部,弹簧12的另一端紧靠垫片13,调压螺栓1从泵盖2上旋入顶紧垫片13,限位螺栓 7的末端伸入活塞8的环形槽内。电源开关动触点6用螺钉固定于活塞8的圆柱面上,电源 开关定触点5用螺钉固定于泵体10上。电源3的正极在控制电路15中分别与电源开关定 触点5、断电延时继电器37的输入端和换相开关14的其中一相连接。电源开关动触点6与 断电延时继电器37连接。断电延时继电器37的正极电源输出端分别与A传感器36、B传 感器26、C传感器21、D传感器33、左继电器35、右继电器23、左开关32和右开关27连接。 左继电器35的正极电源输出端分别与A电磁铁34和右开关27连接,右继电器23的正极电 源输出端分别与C电磁铁25、左开关32连接。电源3的负极分别和断电延时继电器37、A 传感器36、B传感器26、C传感器21、D传感器33、左继电器35、右继电器23、A电磁铁34、 B电磁铁31、C电磁铁25、D电磁铁28、换相开关14的其中一相连接。换相开关14的动触 点置于前拨叉22的分叉端中间,前拨叉22无分叉端置于左开关32和右开关27拨杆中间。后拨叉30的分叉置于左开关32和右开关27拨杆的外侧。换相开关14与电机20连接,电 机20轴上安装的主动齿轮19与安装在转向轴17上的从动齿轮18啮合。本技术实施例工作说明如下当司机发现危险紧急刹车时,油管11中的压力远大于减速或停车时的刹车压力, 使油腔9的体积增大,推动活塞8,克服弹簧12的预紧力移动。固定在活塞8上的电源开 关动触点6也同时移动,与固定在泵体10上的电源开关定触点5接触,电源3的正极接通。 电源3的正极接通后,断电延时继电器37按设定时间通电。当汽车滑行至A传感器36或C 传感器21的检测距离,或已在检测距离内时,其中先接近或有接近障碍物的一侧受感应输 出电信号。以A传感器36先感应或受感应为例,则左继电器35动作,使A电磁铁34得电,将 前拨叉22无分叉端吸合。以前拨叉转轴24为支点,前拨叉22的分叉端将换相开关14的 电源正、负极两个动触点拨向右侧,使电机20得电运转,经主动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智能避撞控制系统,由液压电源开关总成和自动转向控制总成构成,其结构特征是:泵体(10)内设有活塞(8),活塞(8)的一端与油腔(9)和油管(11)相通,另一端紧靠弹簧(12)端部,弹簧(12)的另一端紧靠垫片(13),调压螺栓(1)从泵盖(2)上旋入顶紧垫片(13),限位螺栓(7)的末端伸入活塞(8)的环形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汽车智能避撞控制系统,由液压电源开关总成和自动转向控制总成构成,其结构特征是泵体(10)内设有活塞(8),活塞(8)的一端与油腔(9)和油管(11)相通,另一端紧靠弹簧(12)端部,弹簧(12)的另一端紧靠垫片(13),调压螺栓(1)从泵盖(2)上旋入顶紧垫片(13),限位螺栓(7)的末端伸入活塞(8)的环形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智能避撞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源(3)的正极在 控制电路(15)中分别与电源开关定触点(5)、断电延时继电器(37)的输入端和换相开关 (14)的其中一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智能避撞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源开关动触点(6) 与断电延时继电器(37)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智能避撞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断电延时继电器(37) 的正极电源输出端分别与A传感器(36)、B传感器(26)、C传感器(21)、D传感器(33)、左 继电器(35)、右继电器(23)、左开关(32)和右开关(27)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智能避撞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左继电器(35)的正极 电源输出端分别与A电磁铁(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汉钦
申请(专利权)人:杨汉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