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胶粘带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215547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面胶粘带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双面胶粘带中,能够抑制由于粘合剂面的发泡而导致的粘合特性下降或外观不良的产生,在卷取胶粘带时难以产生褶皱,即使在长时间施加热历史等的实际应用后在剥离时层间也不产生破坏(层破裂),从一个被粘物上剥离双面胶粘带时难以产生撕裂或胶糊残留,剥离性优良。特别是提供即使是与以往相比以更高速度将粘合剂涂布于无纺布基材上时也不产生褶皱或者无纺布基材不产生断裂、且生产率提高的双面胶粘带的制造方法。一种双面胶粘带,具备基本上不含粘结剂成分的、长度方向的拉伸强度为4.1~10.0N/10mm的无纺布基材和设置在所述无纺布基材的两面的粘合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胶粘带的长度方向的初期拉伸强度为17.0N/10mm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无纺布为支撑基材的。更具体而言,涉及 将在塑料或金属等被粘物上粘贴的双面胶粘带剥离时的剥离性优良的双面胶粘带及其制 造方法。
技术介绍
双面胶粘带(本专利技术中包括双面胶粘片)作为作业性良好且胶粘可靠性高的接合 手段,在家电制品或汽车、办公自动化设备等各种产业领域中使用。另外,近年来,从节省资 源的观点考虑,多数情况下对制品中使用的可再循环部件在使用后分拆制品进行再利用。 此时,使用双面胶粘带将部件相互接合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将安装到部件上的双面胶粘带 进行剥离的作业。作为要求这样的再剥离性的双面胶粘带,迄今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参考专利 文献1 4)。这些专利文献中,对于胶粘带的再剥离性,有如下记载在制品使用后的再循 环工序中,即使剥离胶粘带也不残留胶糊(胶糊残留性)、即使将部件分拆在基材部也不会 产生层破裂这样的层间破坏、以及即使仅将胶粘带自身剥离除去胶粘带也不会被撕裂。但是,这些专利文献中,对于胶粘带强度或其它特性由于其热历史或使用时间而 发生变化这一点没有任何提及。近年来,适合再循环的制品结束3 5年的使用期,由再循 环从业人员分拆再回收时,对于多数再剥离用途的双面胶粘带而言,发现强度比设计时的 胶粘带强度显著下降,新发现由于未发挥初期设计强度的情况或者产生层间破坏的结果, 导致再剥离性欠缺。具体而言,报道了如下情况在家电制品、汽车、办公自动化设备等制品内将部件 相互接合的再剥离用双面胶粘带,在实际上由再循环工序回收的制品中胶粘带强度显著下 降。结果,分拆时即使仅将胶粘带本身剥离,由于胶粘带强度比胶粘带的胶粘力低,因此用 于剥离的力导致在胶粘带剥离前胶粘带成为撕裂的状态,其再剥离性受到显著损害,不能 发挥初期目标性能。作为胶粘带强度下降的原因,推测是无纺布纤维自身的劣化或无纺布中使用的粘 结剂的强度下降、或者粘合剂的低弹性化。一般的再剥离用双面胶粘带,多数情况下制品使 用时的热历史或使用时间通过60°C X30天左右保存的长期保存代用试验(根据阿仑尼乌 斯定律,23°C X4年4个月相当于40°C X7.6个月)来设计。在该条件下,可以认为制品 使用条件的设定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偏差、或者不能对保存引起的胶粘带强度劣化进行评 价。即,例如,以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考虑,当接通电源时装置内温度上升到约 40°C,而已知大部分的用户在每日半天通电的状态下到回收需要3 4年时间。另外,组装部件类的再循环工序中,首先,将用双面胶粘带接合的部件之间剥离分 拆,之后将部件上附着的双面胶粘带本身从部件(被粘物)上剥离。此时,未假定胶粘带强 度发生劣化的双面胶粘带多数在短时间使用时没有问题,但是,在作为制品长期使用后的 部件相互的剥离(分拆)工序中,双面胶粘带在作为基材的无纺布部分发生破坏(层间破坏),变成以下状态在分拆后的部件的两个表面上,无纺布分裂为两部分并且附着有露出 分裂的无纺布的双面胶粘带的残余物的状态。有时发现从部件表面除去该残余物的作业是 再循环工序方面效率最差的作业。另外,即使不产生这样的层间破坏,在制品回收时从部件(被粘物)上剥离双面 胶粘带本身时,在胶粘带强度下降的情况下,如果胶粘带的胶粘强度强,则剥离时胶粘带撕 裂,这还造成在再循环工序中胶粘带的剥离困难,导致效率变差。此外,即使不产生这样的层间破坏或胶粘带撕裂,在制品回收时从部件(被粘物) 上剥离双面胶粘带本身时,剥离后的被粘物表面上残留一部分粘合剂(多数情况下,该现 象称为胶糊残留),为了进行再利用或再成型工序,必须用刮刀或溶剂除去胶糊,这也会导 致再循环工序的效率下降。不用说,重要的不只是不残留胶糊,粘合特性优良是其前提条 件。而且,例如,如专利文献4所述的双面胶粘带,使用由粘结剂树脂粘结的无纺布基 材时,无纺布本身虽然发挥高强度,但是制成双面胶粘带时不能发挥充分的强度,特别是撕 裂强度的下降或再循环时的强度下降很明显。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使用不含粘结剂树脂的无纺布基材的双面胶粘带, 但是,与专利文献4同样基重不大,因此强度不能说充分。另外,增大无纺布基材的基重时, 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将胶粘带卷取时容易产生褶皱,另外,粘合剂的浸渍不能充分进行, 有时双面胶粘带在无纺布基材的部分容易产生破坏(层间破坏)。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使用不含粘结剂树脂的特定基重的无纺布基材的双面胶 粘带或其制造方法,实现了剥离性或再循环性的提高。但是,从粘合剂的高性能、高功能化 的观点来看,有可能由于粘合剂面的发泡导致粘合特性的下降或外观不良的产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7-7052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9-272850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3-253228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3-193006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06-14385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双面胶粘带中, 能够抑制由于粘合剂面的发泡而导致的粘合特性下降或外观不良的产生,在卷取胶粘带 时难以产生褶皱,即使在长时间施加热历史等的实际应用后,在剥离时层间也不产生破坏 (层破裂),从一个被粘物上剥离双面胶粘带时难以产生撕裂或胶糊残留,且剥离性优良。 特别是提供即使是与以往相比以更高速度将粘合剂涂布于无纺布基材上时也不产生褶皱 或者无纺布基材不产生断裂、且生产率提高的双面胶粘带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对实际应用后的强度劣化原因或对策等进行了广泛 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无粘结剂成分的、将拉伸强度调节到特定范围内的无纺布 基材,可以得到特别是实际应用后的剥离性优良的双面胶粘带,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S卩,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具备基本上不含粘结剂成分的、长度方向的拉伸强度为 4. 1 10. 0N/10mm的无纺布基材和设置在所述无纺布基材的两面的粘合剂层,其特征在 于,所述双面胶粘带的长度方向的初期拉伸强度为17. 0N/10mm以上。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优选所述双面胶粘带的长度方向的初期拉伸强度为所述无 纺布基材的长度方向的拉伸强度的两倍以上。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优选所述无纺布基材的基重为20g/m2以上。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优选所述无纺布基材的厚度为50 150μπι。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优选所述无纺布基材为马尼拉麻。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优选层间破坏面积率为10%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优选在70°C保存44天后的长度方向的拉伸强度为14. O 30.0N/10mm。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优选压接到ABS上后在70°C保存44天后的剥离试验中,胶 粘带能够在没有撕裂的情况下剥离。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优选用于再循环部件的固定。本专利技术的再循环部件,优选粘贴有上述的双面胶粘带。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的制造方法,制造上述的双面胶粘带,优选包括以下工序在 所述无纺布基材上涂布所述粘合剂层的原料液使其浸渍到内部的工序,和通过使所述原料 液干燥或固化而形成从内部到两面连续的粘合剂层的工序。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的制造方法,优选在涂布所述粘合剂层的原料液使其浸渍到 内部的工序之前,包括将所述无纺布基材浸渍到有机溶剂中的工序。本专利技术的双面胶粘带的制造方法,优选所述粘合剂层为丙烯酸类粘合剂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面胶粘带,具备基本上不含粘结剂成分的、长度方向的拉伸强度为4.1~10.0N/10mm的无纺布基材和设置在所述无纺布基材的两面的粘合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胶粘带的长度方向的初期拉伸强度为17.0N/10mm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10-28 2009-2479771.一种双面胶粘带,具备基本上不含粘结剂成分的、长度方向的拉伸强度为4. 1 10. 0N/10mm的无纺布基材和设置在所述无纺布基材的两面的粘合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胶粘带的长度方向的初期拉伸强度为17. 0N/10mm以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胶粘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胶粘带的长度方向的初期拉伸强度为所述无纺布基材的长度方向的拉伸强 度的两倍以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面胶粘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基材的基重为20g/m2以上。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胶粘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基材的厚度为50 150 μ m。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胶粘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纺布基材为马尼拉麻。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胶粘带,其特征在于, 层间破坏面积率为10%以下。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胶粘带,其特征在于,在70°C保存44天后的长度方向的拉伸强度为14. 0 30. 0N/10mm。8.如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胶粘带,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田博柴田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