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入壳机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11801 阅读:2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芯入壳机模具,所述的模具设置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入芯内模和入芯外模,并分别设置有放入电芯的电芯通槽,下部为入壳内模和入壳外模,并分别设置有放入电芯壳体的壳体通槽,入芯、入壳内外模分别设置有定位销与固定板及底板的定位孔相连,并用螺钉固定连接,电芯通槽的上部设置有喇叭口,壳体通槽的下部设置有喇叭口,模具其中的一侧设置有夹持离合电芯壳体的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电芯入壳机的配合下安装效率高,质量有保证。(*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的电芯装配的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芯入壳机模具
技术介绍
目前电池的电芯装入壳体没有设置模具,是靠手工装配,效率的,装配精度很难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电芯入壳机模具,与电芯入壳机配合使用能大幅度提高装配效率,并提高装配精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芯入壳机模具,所述的模具设置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入芯内模和入芯外模,并分别设置有放入电芯的电芯通槽,下部为入壳内模和入壳外模,并分别设置有放入电芯壳体的壳体通槽,入芯、入壳内外模分别设置有定位销与固定板及底板的定位孔相连,并用螺钉固定连接,电芯通槽的上部设置有喇叭口,壳体通槽的下部设置有喇叭口,模具其中的一侧设置有夹持离合电芯壳体的机构。所述的入芯、入壳外模在厚度方向上开有检测连通槽,入芯、入壳内模的壳体通槽的厚度面的对应两侧的高度方向上开有减阻通槽。所述的模具的夹持离合电芯壳体的机构其中的夹持座连接导向轴的一端,导向轴的另一端与模具底座导向座上的导向孔活动连接,导向轴并可沿导向座上的导向孔的轴向滑动,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模具底座和夹持座上,夹壳推杆的一端固定在夹持座上,另一端设置在连通壳体通槽的孔中,上下推杆设置在模具底座和夹持座之间的上部,其上端与推杆气泵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的上下推杆下侧的夹持座上部设置有滚动轴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设置电池入芯内外模和入壳内外模,使电池的电芯和壳体分别按各自的通道进入模具,在电芯入壳机的配合下安装效率高,质量有保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芯入壳机模具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入芯外模的主视图。图3为图2的右视图。图4为图2的A-A剖视图。图5为图2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入芯内模的主视图。图7为图6的右视图。图8为图6的B-B剖视图。图9为图6俯视图。-->图10为本技术的入壳内模的主视图。图11为图10的左视图。图12为图10的C-C剖视图。图13为图10俯视图。图14为本技术的入壳外模的主视图。图15为图14的右视图。图16为图14的D-D剖视图。图17为图14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可以看出,本技术模具设置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入芯内模5和入芯外模7,并分别设置有放入电芯的电芯通槽23、24(如图4、图8所示),下部为入壳内模13和入壳外模9,并分别设置有放入电芯壳体的壳体通槽25、26(如图12、图16所示),入芯、入壳内外模5、7、13、9分别设置有定位销11与固定板2及底板1的定位孔相连,并用螺钉22固定连接,固定后入芯内模5和入芯外模7及入壳内模13和入壳外模9连为一体,分别形成放入电芯的电芯通槽23、24和放入电芯壳体的壳体通槽25、26,电芯从通槽23、24的上部放入,电芯壳体从通槽的壳体通槽25、26的下部放入,在电芯通槽23、24的上部设置有喇叭口4,壳体通槽25、26的下部设置有喇叭口27(如图10所示),模具其中的一侧设置有夹持离合电芯壳体的机构。入芯、入壳外模7、9在厚度方向上开有检测连通槽8、10,在实际使用中检测装置如探测头可通过该孔探测电芯和电芯壳体是否装到位。入芯、入壳内模5、13的壳体通槽的厚度面的对应两侧的高度方向上开有减阻通槽6、28(如图6、图10所示),该减阻通槽减少了放入的电芯和电芯壳体的接触面积,使电芯和电芯壳体的进出减少阻力,以便顺利出入和防止磨花表面,本实施例中的电芯和电芯壳体的内外模具采用非金属材料,可进一步减少电芯和壳体出入的摩擦。进一步参照图1,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模具的夹持离合电芯壳体的机构设置在模具的右侧,其中的夹持座16连接导向轴19、17的一端,导向轴的另一端与模具底座上连接的导向座15、29上的孔活动活动连接,导向轴并可沿导向座上的孔轴向滑动,拉伸弹簧2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模具底座1和夹持座16上,夹壳推杆14的一端固定在夹持座16上,另一端设置在连通壳体通槽25、26的孔中,在拉簧20的弹簧力作用下,使夹壳推杆14沿着导向轴15、19滑动方向始终保持夹持动作,这样模具腔体(电芯通槽23、24和壳体通槽25、26)内已经放入的壳体和电芯,在工作台旋转过程中不会发生壳体、电芯往下脱落出模具的现象。并保持住壳体的位置不变直至入芯动作结束。模具的电芯和壳体在实际使用中是有进出动作的,进出的定位是靠模具的夹持离合机构完成,其中的上下推杆21设置在模具底座1和夹持座16之间的上部,其上端与推杆气泵的活塞杆连接。固定在相应工位位置上的气缸推动上下推杆往下运动,接触滚动轴承10使之沿导向轴滑动方向松开夹持机构中的夹壳推杆14,使夹壳推杆脱离顶住的壳体,并使之保持离合状态。这样壳体才能到达或离开模具内腔的相应位置。之后,气缸往上行,推杆和滚动轴承脱离接触状态,弹簧力起作用,夹持机构开始起作用并又保持夹持状态至机器的下一工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芯入壳机模具,其特征在于:模具设置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入芯内模和入芯外模,并分别设置有放入电芯的电芯通槽,下部为入壳内模和入壳外模,并分别设置有放入电芯壳体的壳体通槽,入芯、入壳内外模分别设置有定位销与固定板及底板的定位孔相连,并用螺钉固定连接,电芯通槽的上部设置有喇叭口,壳体通槽的下部设置有喇叭口,模具其中的一侧设置有夹持离合电芯壳体的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入壳机模具,其特征在于:模具设置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入芯内模和入芯外模,并分别设置有放入电芯的电芯通槽,下部为入壳内模和入壳外模,并分别设置有放入电芯壳体的壳体通槽,入芯、入壳内外模分别设置有定位销与固定板及底板的定位孔相连,并用螺钉固定连接,电芯通槽的上部设置有喇叭口,壳体通槽的下部设置有喇叭口,模具其中的一侧设置有夹持离合电芯壳体的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入壳机模具,其特征在于:入芯、入壳外模在厚度方向上开有检测连通槽,入芯、入壳内模的壳体通槽的厚度面的对应两侧的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颇林俊仰陈伟张三胜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天贸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