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73662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包含至少一组三接头连杆及数组二接头连杆。所述三接头连杆及二接头连杆连接于一第一固定枢接点及一第二固定枢接点之间,且所述三接头连杆及二接头连杆提供一第一可滑动枢接点及一第二可滑动枢接点。所述第一固定枢接点设置于一第一基座;所述第二固定枢接点设置于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可滑动枢接点连接于一第一模块;所述第二可滑动枢接点连接于一第二模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多连杆 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其利用至少一组三接头连杆及数组二接头连杆同步带动数个模 块,以产生对向〔相反方向〕直线模具开闭动作。
技术介绍
现有模具开闭机构,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355441号的新型专利,其揭示中空 成型的夹模装置包含一曲柄机构、一前台板、一后台板及一可动台板。所述模具开闭机 构具有一曲柄轴及一曲柄臂,所述前台板、后台板及可动台板配置于二拉杆上。所述前 台板及后台板利用二连杆连接至所述曲柄臂,藉此带动所述前台板及可动台板,以便在 所述前台板及可动台板之间产生对向开闭动作。然而,所述曲柄机构必须承载所述后台 板及拉杆的重量负载,因而其具有不易提升作动速度的缺点。另一现有模具开闭机构,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381539号的新型专利,其揭示 中空成形模具的闭模装置包含二固定模座及二滑动模座,所述滑动模座可滑动的设置于 数个导杆上。每组所述固定模座及滑动模座之间设有一闭锁装置,所述闭锁装置具有一 肘节机构及一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肘节机构,以便带动所述滑动模座 进行闭模动作。所述驱动装置具有空压缸或油压缸。然而,两组所述空压缸或油压缸之 间需要校正,因而其具有制造过程繁杂的缺点。另一现有模具开闭机构,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80423号的专利技术专利,其揭 示树脂密封装置的模开闭机构包含一上部金属板、一第一下部金属板、一第二下部金属 板、一驱动机构〔具有油压缸〕及一连杆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以代动所述第一下部金 属板产生上升及下降动作。所述连杆机构用以连接所述第一下部金属板及第二下部金属 板,以便将所述第一下部金属板的驱动力传输至所述第二下部金属板。然而,所述驱动 机构的负载较大,因而其具有不易提升作动速度的缺点。事实上,诸多模具开闭机构的技术揭示于诸多国内专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举例而 言,中国台湾专利公报的第459648号的〃塑胶中空成型机之开闭模机构改良〃新型专 利、第334925号的液压式射出成型机之开闭模结构改良新型专利、第313955号的 射出机之开闭模保护装置新型专利、第137366号的中空成型机移动式开闭模组 新型专利及第130647号的塑胶中空成型机开闭模瞬间加压构造新型专利。另外, 诸多模具开闭机构的技术亦揭示于诸多各国专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举例而言,美国专利第 4,283,218号的〃模具机构(Mold Mechanism)“及第4,092,883号的〃压铸模具车床的线性 滑块及旋轴构造(Linear Slide and Swivel Arrangement for a Die Mold Lathe)。前述诸中 国台湾专利及美国专利仅为本专利技术技术背景的参考及说明目前技术发展状态而已,其并 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简言之,所述第355441号、第381539号及第580423号的开闭模机构仍有必要 进一步改善其缺点,以便提供简化开闭作动行程、提升开闭作动效率及可靠度的开闭模机构。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为了改良上述缺点,其提供一种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 构,其利用至少一组三接头连杆及数组二接头连杆同步带动数个模块,以产生对向直线 模具开闭动作,以达成简化开闭作动行程、提升开闭作动效率及可靠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其仅利用至少 一组三接头连杆及数组二接头连杆即可直线带动数个模块,如此将所述模块于相反方向 上产生直线开闭动作,以达成简化开闭作动行程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其利用至少一 组三接头连杆及数组二接头连杆同步带动数个模块,以产生对向直线模具开闭动作,以 达成提升开闭作动效率及可靠度的目的。为达成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其 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包含至少一组三接头连杆及数组二接头 连杆。所述三接头连杆及二接头连杆连接于一第一固定枢接点及一第二固定枢接点之 间,且所述三接头连杆及二接头连杆提供一第一可滑动枢接点及一第二可滑动枢接点。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枢接点设置于一第一基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枢接点设置于一第二基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滑动枢接点连接于一第一模块。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滑动枢接点连接于一第二模块。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位于闭模状态的 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位于开模状态的 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位于闭模状态的 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位于开模状态的 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可应用于射出成型模具、冲 压模具及其相关
,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的 应用范围。图1揭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位于闭模状态 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包含一第一组三接头连杆11、一第二组三接头连杆12、一第一组二接头连杆21、一第二组 二接头连杆22及一第三组二接头连杆23。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组三接头 连杆11及第二组三接头连杆12具有一预定长度及一预定形状,但其长度及形状并非用以 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组二接头连杆21、第二组二接头连杆22 及第三组二接头连杆23具有一预定长度,但其长度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请再参照图1所示,所述第一组三接头连杆11、第二组三接头连杆12、第一组 二接头连杆21、第二组二接头连杆22及第三组二接头连杆23连接于一第一固定枢接点及 一第二固定枢接点之间,所述第一固定枢接点设置于一第一基座31,所述第二固定枢接 点设置于一第二基座32。此外,所述第一组三接头连杆11、第二组三接头连杆12、第一 组二接头连杆21、第二组二接头连杆22及第三组二接头连杆23提供一第一可滑动枢接点 及一第二可滑动枢接点,所述第一可滑动枢接点连接于一第一模块41,所述第二可滑动 枢接点连接于一第二模块42。所述第一基座31、第二基座32、第一模块41及第二模块 42是属一般机械构造,不予详细赘述。请再参照图1所示,所述第一组三接头连杆11具有一第一接点11a、一第二接点 lib及一第三接点11c。相对的,所述第二组三接头连杆12具有一第一接点12a、一第二 接点12b及一第三接点12c。另外,所述第一组二接头连杆21、第二组二接头连杆22及 第三组二接头连杆23分别具有一第一接点及一第二接点〔未标示〕。在组装连杆时,所 述第一组三接头连杆11的第一接点Ila及第二接点lib适当枢接于所述第一组二接头连 杆21及第二组二接头连杆22的第一接点;所述第二组三接头连杆12的第二接点12b及 第三接点12c适当枢接于所述第二组二接头连杆22的第二接点及第三组二接头连杆23的 第一接点;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包含:至少一组三接头连杆;及数组二接头连杆;其中所述三接头连杆及二接头连杆连接于一第一固定枢接点及一第二固定枢接点之间,且所述三接头连杆及二接头连杆提供一第一可滑动枢接点及一第二可滑动枢接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 机构包含至少一组三接头连杆;及 数组二接头连杆;其中所述三接头连杆及二接头连杆连接于一第一固定枢接点及一第二固定枢接点之 间,且所述三接头连杆及二接头连杆提供一第一可滑动枢接点及一第二可滑动枢接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 枢接点设置于一第一基座,且所述第二固定枢接点设置于一第二基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滑 动枢接点连接于一第一模块,且所述第二可滑动枢接点连接于一第二模块。4.一种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连杆直线带动模具开闭 机构包含一第一组三接头连杆,其具有一第一接点、一第二接点及一第三接点,所述第一组 三接头连杆的第三接点形成一第一可滑动枢接点;一第一组二接头连杆,其具有一第一接点及一第二接点,所述第一组三接头连杆的 第一接点枢接于所述第一组二接头连杆的第一接点,所述第一组二接头连杆的第二接点 形成一第一固定枢接点;一第二组二接头连杆,其具有一第一接点及一第二接点,所述第一组三接头连杆的 第二接点枢接于所述第二组二接头连杆的第一接点;一第二组三接头连杆,其具有一第一接点、一第二接点及一第三接点,所述第二组 三接头连杆的第一接点形成一第二固定枢接点,且所述第二组三接头连杆的第二接点枢 接于所述第二组二接头连杆的第二接点;及一第三组二接头连杆,其具有一第一接点及一第二接点,所述第二组三接头连杆的 第三接点枢接于所述第三组二接头连杆的第一接点,所述第三组二接头连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得民陈馨宝陈诗翰
申请(专利权)人:国立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