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盟贵专利>正文

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98544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是以第一固定件将连动件与连结刹车把手与后刹车的刹车线连结固定,并在前刹车线穿入连动件的一端结合一第二固定件,且在第二固定件与连动件之间设置一缓冲件。藉此,在刹车线带动后轮刹车时会同时带动连动件移动,而连动件则经由缓冲件连动前轮刹车,使前轮刹车动作时点落后于后轮刹车动作时点一段时间。(*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二轮车的前后刹车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连动前、后轮刹车器,并且使前、后轮刹车产生时差的刹车连动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自行车或机车等二轮车辆是在车把手两端个别设置刹车把手来分别控制前轮与后轮的刹车器,以便于使用者可以分别控制前轮刹车器或后轮刹车器。 传统的机车是以左刹车把手来控制后轮刹车器,而以右刹车把手来控制前轮刹车器。而对自行车来说,则有部分业者沿用机车的配置形式,以左刹车把手控制后轮刹车器,而以右刹车把手控制前轮刹车器,但有部分业者则是依照自行车的相关规范,而以左刹车把手控制前轮刹车器,右刹车把手控制后轮刹车器,这样的规格差异常让自行车骑士无所适从,进而容易发生转倒或滑倒等意外,甚至是造成身体的伤害。 再者,近来自行车运动蔚为风尚,自行车早已不再只是单纯的代步工具,而已成为专业的运动健身工具,不论是乘骑速度或乘骑的道路难度都已较往昔更快、更难,因此对刹车的控制也更佳不易,稍有不慎可能就会使骑士失去平衡而发生意外。 —般而言,在车辆行进中,若仅使用前刹车,使前轮被迅速煞住而停止转动,则骑乘重心会迅速前移使后轮离地,如此容易导致转倒的意外发生;反之,若仅使用后刹车,使后轮被迅速煞住而停止转动,则会造成后轮锁死而滑移的问题,如此容易造成滑倒的意外发生。整体而言,传统的刹车的操作需要经过一番的练习才能渐渐习惯适应,而得以安全地操驾,但若遇到紧急状况则难免发生意外。 为了克服前述的刹车配置问题,便有部分业者研发出前、后轮同步刹车的装置,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367959号专利即是,该专利是在一壳体中设置滑轮组,而将连结于左、右刹车把手的刹车线分别绕设在滑轮上,而可在握紧刹车把手时带动滑轮转动,再由第三刹车线带动一滑动件滑动移动,并且由该滑动件同时带动前、后轮刹车器同步进行刹车。 前、后轮刹车器同步刹车的设计看似可以解决二轮车刹车安全的问题,但在实际使用上,前、后轮同步刹车时还是会发生骑乘重心过度前移的问题,尤其是在下坡路段或骑乘速度较高时,更容易发生重心过度前移的问题,进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动作有鉴于上述现有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实际骑乘经验与测试发现,先刹后轮再刹前轮是比较良好的刹车方式,也就是说让前轮刹车与后轮刹车的动作时点产生一段时差是较佳的方式,而这就是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刹车把手同步连动后轮刹车,并藉由一缓冲件连动前轮刹车,而使前、后轮刹车动作时点产生时差,进而达到提升刹车安全的功效,非常适于实用。 动作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包括一连动件;一第一固定件,用以将该连动件与连结刹车把手与后刹车的刹车线连结固定;以及一第二固定件,用以结合于前刹车线穿入该连动件的一端,并且该第二固定件与该连动件之间设有一缓冲件。 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中所述的缓冲件为一弹簧。 前述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调整套,该调整套的一端具有一螺纹部,并以该螺纹部螺设于该连动件,且前刹车线穿越该调整套,而前述的缓冲件位于该调整套与该第二固定件之间。 前述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中所述的连动件概呈矩形体的形态,而具有一中空部,前述的调整套、缓冲件及第二固定件均设置于该中空部,且该调整套由该中空部螺设于该连动件。 前述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固定件为一螺栓构件。 前述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二固定件为一螺栓构件。 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包括一连动件;一第一固定件,用以将该连动件与牵引刹车把手的刹车线连结固定;一第二固定件,用以结合于前刹车线穿入该连动件的一端,并且该第二固定件与该连动件之间设有一缓冲件;以及一第三固定件,用以将该连动件与后刹车线连结固定。 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中所述的缓冲件为一弹簧。 前述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进一步包括一调整套,该调整套的一端具有一螺纹部,并以该螺纹部螺设于该连动件,且前刹车线穿越该调整套,而前述的缓冲件位于该调整套与该第二固定件之间。 前述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中所述的连动件概呈矩形体的形态,而具有一中空部,前述的调整套、缓冲件及第二固定件均设置于该中空部,且该调整套由该中空部螺设于该连动件。 前述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一固定件为一螺栓构件。 前述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中所述的第二固定件为一螺栓构件。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1、当握紧刹车把手时刹车线会带动后轮刹车,并同时带动该连动件移动,而连动件则经由缓冲件连动前轮刹车,如此便能藉由该缓冲件缓冲对前轮刹车的动作时间与力量,使前轮刹车动作时点落后于后轮刹车动作时点一段时间,而可达到安全刹车的目的。 2、在该连动件中进一步螺设一个调整套,该调整套的具有螺纹部,且缓冲件位于该调整套与第二固定件之间,如此即可藉由调整该调整套的位置来变化该缓冲件连动前刹车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技术一种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在刹车线带动后轮刹车时会同时带动连动件移动,而连动件则经由缓冲件连动前轮刹车,使前轮刹车动作时点落后于后轮刹车动作时点一段时间。本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配置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使用本技术时前后轮刹车器动作时间与行程的关系图。 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1 :前后刹车连动装置10 :连动件11 :中空部101 :第一穿孔102 :第二穿孔103 :第三穿孔12 :第一固定件13 :调整套131 :螺纹部14 :第二固定件15 :缓冲件2 :前轮刹车器21 :前刹车线3 :后轮刹车器4:车把41 :刹车把手42 :刹车线D :刹车动作行程Tf、Tr :刹车时间50 :连动件52 :第一固定件53 :调整套54 :第二固定件55 :缓冲件56 :第三固定件61 :刹车线62 :前刹车线63 :后刹车线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轮车的前后刹车连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连动件;  一第一固定件,用以将该连动件与连结刹车把手与后刹车的刹车线连结固定;以及  一第二固定件,用以结合于前刹车线穿入该连动件的一端,并且该第二固定件与该连动件之间设有一缓冲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盟贵萧俊斌
申请(专利权)人:徐盟贵萧俊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