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74791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报警单元以及用于控制前排成员安全气囊模块和报警单元工作的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上方仪表台上是否有物体存在的探测传感器,所述探测传感器、控制单元和报警单元依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探测传感器传递的信号控制前排安全气囊模块和报警单元工作。克服了车辆碰撞时由于前排乘员安全气囊上方仪表台上放置物品而将物品高速弹出,射向前排乘员,对前排乘员造成严重伤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全气囊装置由于具备实时探测并提醒驾驶员仪表台上是否有物品存在的功能,因此更智能、更安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安全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通常位于前排乘员前的仪表台下方,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 时,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收到气囊控制单元(简称ECU)的触发信号,气囊从仪表台上方 冲出,形成保护软垫,来防止前排乘员由于惯性而碰撞到仪表台上造成伤害。现有的前排乘 员安全气囊模块上方的仪表台是一块大而平整的平面,消费者在使用车辆时,通常喜欢在 车上布置一些装饰品,有些直接将一些装饰品、摆件等放置在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上方 的仪表台上;有些乘客乘坐前排副驾驶座时,也常常会顺手将一些携带的小物品放在前排 乘员安全气囊模块(简称PAB)上方的仪表台上。然而,在上述这种状态下,当车辆发生碰 撞时、气囊将弹出,这样会将其上方摆放的饰品、物品等高速弹出,弹向前排乘员的面部,对 前排乘员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严重的话甚至可能造成前排乘员的伤亡,其危害程度高于 气囊不展开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装置,该安全气囊装置具 有检测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上方仪表台上是否放有物体,并可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 处理措施,从而避免给前排乘员带来危险。为达到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报警单元以及控制前排成员安全气囊 模块和报警单元工作的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上 方仪表台上是否有物体存在的探测传感器,所述探测传感器和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和 前排安全气囊模块、报警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探测传感器传递的信号控制前排安 全气囊模块与报警单元工作。进一步,所述探测传感器、控制单元和报警单元通过连接线束依次连接。进一步,根据同时接受到的探测传感器传递的仪表台上有物体存在的信号和车辆 碰撞信号,由控制单元主动关闭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进一步,所述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包括饰盖、气袋、发生器箍组件、盒体组件、发 生器和PAB小线,发生器通过发生器箍组件与气袋相连且全部装入盒体组件,所述盒体组 件通过饰盖安装在仪表台上,盒体组件通过PAB小线与控制单元相连。进一步,所述探测传感器安装在仪表台上,且位于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对应区 域外的附近。进一步,所述探测传感器为光电传感器,该光电传感器包括发出光信号的发送单 元和接受光信号并将该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的接收处理单元。进一步,上述发送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和第一电阻,上述接受处理单元包括光电三极管和第二电阻,第一电阻一端接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发光 二极管的阳极、光电三极管的集电极均与电源相连,光电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阻接 地。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通过在现有安全气囊装置上,增加具有检测前排 乘员安全气囊模块上方仪表台上是否有物体存在的探测传感器,使得本技术不仅具有 现有安全气囊所具备的保护效果,还具备检测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上方仪表台上是否放 有物品的功能,当物体传感器检测到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上方的仪表台上有物品放置 时,传递信号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经过对该信号进行处理后便向报警单元发出报警信号, 从而提醒驾驶人员保持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在车辆碰撞时由于前 排乘员安全气囊上方仪表台上放置物品而将物品高速弹出,射向前排乘员,对前排乘员造 成严重伤害。这种具备实时探测并提醒功能的安全气囊装置更智能、更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结构框图;图2为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的分解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光电传感器提供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核心是在现有安全气囊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用于检测前排 安全气囊模块上方的仪表台上是否有物体存在的探测传感器1,该探测传感器1、控制单元 2和报警单元4依次连接,控制单元2与前排安全气囊模块3连接,所述控制单元2根据探 测传感器1探测得到的信号控制报警单元4和前排安全气囊模块3是否工作,避免车辆碰 撞时由于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上方的仪表台上放置有物品而将物品高速弹出,射向前 排乘员,对前排乘员造成的严重伤害。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框图,参阅图1,本技术包括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 3、报警单元4、控制单元2和探测传感器1,该探测传感器1与控制单元2相连,控制单元2 与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和报警单元4相连,该探测传感器1用于检测前排安全气囊模 块3上方的仪表台上是否有物体存在,并将该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2,经控制单元2对其进 行分析、处理后,再发出信号控制报警单元4和/或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工作。例如,当 探测传感器1检测到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上方的仪表台上有物体存在时,探测传感器 1将传递给控制单元2 —个信号,告知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上方的仪表台上有物体存 在,控制单元2接收该信号后,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进而控制报警单元4开始报警,以提醒驾 驶员将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上方仪表台上的物体拿走,以避免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 3的气袋弹出时,气袋会将其上方摆放的饰品、物品等高速弹出,弹向前排乘员的面部,对前 排乘员造成伤害;若上述控制单元2在接受到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上方的仪表台上有 物体存在信号的同时还接收到车辆碰撞信号时,经控制单元2的分析和处理,会主动关闭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以免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的气袋弹出时,气袋会将其上方摆 放的饰品、物品等高速弹出,弹向前排乘员的面部,对前排乘员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严重 的可能造成前排乘员的死亡,其危害程度高于气袋不展开的情况。具体实施中,探测传感器1、控制单元2和报警单元4通过连接线束依次连接,确保 探测传感器1、控制单元2和报警单元4之间的可靠连接。本技术的探测传感器1可安 装在能够监测仪表台上是否有物体存在的任意位置,优选方案是,探测传感器1安装在仪 表台上的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对应区域外的附近,这样既不影响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 块3的气袋展开,又由于距离近探测的信号比较好。另外,本技术的探测传感器1可为 光电传感器,但不限于光电传感器,只要能够用来探测仪表台上是否有物体存在的传感器 均可,如压力传感器。本技术的报警单元4可包括声音报警器、报警灯等用来报警提醒 的装置,这些装置可直接采用现有车辆上的已有部件,也可以是新增加的部件。图2为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的分解结构图,参阅图2,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3 主要包括饰盖5、气袋6、发生器箍组件7、盒体组件8、发生器9和PAB小线10几大部件,发 生器9通过发生器箍组件7与气袋相连且全部装入盒体组件8内,所述盒体组件8通过饰盖 5安装在仪表台上,盒体组件8通过PAB小线10与控制单元2相连。本技术的安全气 囊装置还包括碰撞传感器,该碰撞传感器是安全气囊装置中主要的信号输入装置,其作用 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碰撞传感器检测汽车碰撞的强度信号,并将信号输入控制单元2, 该控制单元2根据碰撞传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报警单元以及用于控制前排成员安全气囊模块和报警单元工作的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前排乘员安全气囊模块上方仪表台上是否有物体存在的探测传感器,所述探测传感器、控制单元和报警单元依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探测传感器传递的信号控制前排安全气囊模块和报警单元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亮亮张海岸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