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40331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在安全气囊装置的充气机上不设置金属制的引导筒,就能够在对从气体喷出口供给的气体进行引导的同时保护安全气囊,以免其由于气体而损伤。在安全气囊(10)上形成的气体导入口(13)上连接内管(50),在其内侧的气体通路(54)插入并安装有缠绕了布状构件(60)的充气机(40)。布状构件(60)包围在充气机(40)上设置的多个气体喷出口(42),且以一端部朝向安全气囊(10)内开口的方式在充气机(40)上缠绕多圈而形成筒状,并插入到内管(50)内。在充气机(40)动作时,通过布状构件(60)将来自气体喷出口(42)的气体向内管(50)内引导,通过气体通路(54)将气体引导而供给到各气室(31、32),从而使安全气囊(10)膨胀展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中且通过由充气机供给的气体使安全气囊膨胀展 开从而保护乘客的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在车辆碰撞时或紧急情况时等保护驾驶座或副驾驶座的乘客,在例如转向盘 或仪表板部搭载有具备能够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广泛普及。并且, 近些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包括后座的乘客的保护性能,还已知有沿着车辆内侧的侧方窗部使 安全气囊以覆盖整个侧方窗部的方式展开成帘状(所谓帘状安全气囊)的侧面用的侧面安 全气囊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在车辆侧部的上边梁部等安装安全气 囊,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使安全气囊以闭塞车内侧的开口覆盖车壁的方式膨胀展开,从 而主要保护前后座的乘客的头部。另外,在该安全气囊装置中,使用气缸类型的充气机,在 其圆筒状的主体部外周固定金属制的引导筒(引导筒部)以包围一端部的多个气体喷出 口,将引导筒的前端开口部插入安全气囊内,从而在安全气囊的气体导入口安装充气机。安 全气囊通过该引导筒将从气体喷出口例如放射状喷出的气体向安全气囊的内管引导,通过 这些将气体供给到安全气囊内,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在此,安全气囊的气体导入口通常通过缝制将构成安全气囊的底布的端部缝合成 筒状而形成,充气机的一端部与引导筒一起插入其内侧,并通过固定机构从其外侧进行固 定,由此将充气机安装于气体导入口。因此,在这样现有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引导筒缓和从 充气机的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压力或者防止气体直接喷射而碰撞到底布,从而还具有用 于保护安全气囊的功能。因此,为了确保上述各功能,如上所述,引导筒通常使用金属制的 构件。然而,对于这样的金属制的引导筒来说,除了制造成本变高以外,还需要压铆固定 于充气机的外周等,存在向充气机进行安装所花费的劳力和时间都增加的倾向。其结果是, 产生安全气囊的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该充气机的周围的结构也变复杂的问题。因此,要求在 不用像该现有的安全气囊装置那样以包围充气机的多个气体喷出口的方式设置金属制的 引导筒的情况下,将气体从气体喷出口供给到安全气囊内,并且可靠地保护安全气囊免遭 该放射状喷出的气体的损伤。另外,例如,在安全气囊装置的输送时或保管时等发生火灾的情况下,由于金属制 的引导筒不燃烧而固定并残留在充气机上,因此若在该状态下充气机动作,则从气体喷出 口放射状喷出的气体从引导筒的一端侧的开口部朝向开口方向喷出。伴随于此,对充气机 作用推动力,可能使充气机向空中飞出等,使其危险性变高。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第368984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安全气囊装置的充气机上不 设置金属制的引导筒的情况下,对从多个气体喷出口放射状喷出而供给的气体进行引导, 并且能够可靠地保护安全气囊免遭该气体的损伤。并且,使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简单而降 低成本,并减少其危险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通过气体的导入能够以覆盖车壁的方式膨 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和从多个气体喷出口放射状喷出气体而向所述安全气囊内供给的充气 机,所述安全气囊具有安装所述充气机的气体导入口和通过来自该气体导入口的气体而膨 胀的气室,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布状构件,该布状构件包围所述多个气体喷 出口,且以朝向所述安全气囊内开口的方式在所述充气机上缠绕多圈,所述充气机的多个 气体喷出口与该布状构件一起插入所述气体导入口。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通过气体的导入能够以覆盖车壁的 方式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和从多个气体喷出口放射状喷出气体而向所述安全气囊内供给 的充气机,所述安全气囊具有安装所述充气机的气体导入口和通过来自该气体导入口的气 体而膨胀的气室,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布状构件,所述布状构件包围所述多个 气体喷出口,以朝向所述安全气囊内开口的方式在所述充气机上缠绕多圈,且细纹相对于该缠 绕方向斜交配置,所述充气机的多个气体喷出口与该布状构件一起插入所述气体导入口。进而,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通过气体的导入能够以覆盖车壁的 方式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和从多个气体喷出口放射状喷出气体而向所述安全气囊内供给 的充气机,所述安全气囊具有安装所述充气机的气体导入口和通过来自该气体导入口的气 体而膨胀的气室,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螺旋状的细纹的编织管,该编织 管包围所述多个气体喷出口,且以朝向所述安全气囊内开口的方式覆盖在所述充气机上, 所述充气机的多个气体喷出口与该编织管一起插入所述气体导入口。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安全气囊装置的充气机上不设置金属制的引导筒,就能够对从多 个气体喷出口放射状喷出而供给的气体进行引导,并且能够可靠地保护安全气囊免受上述 气体的伤害。另外,能够使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简单且能够削减制造成本,还能够降低其危 险性。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管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剖开而示意性表示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的Y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表示图1的Z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另一例子的主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布状构件的结构及作用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布状构件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1,安全气囊装置[002310安全气囊[002411上部安装片[002512前部安全片[002613气体导入口[002720表侧底布[002821里侧底布[002922外缘结合部[003023、24、25、26内侧接合部[003130气室[003231前部气室[003331A、31B、31C、31D 小气室[003432后部气室[003532A、32B小气室[003633连结部[003740充气机[003841小径部[003942气体喷出口[004045夹紧件[004150内管[004251气体流出口[004352开口部[004453缝制部[004554气体通路[004655缝制部[004760、60A布状构件说明 书3/10页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该安全气囊装置例如 是使安全气囊从汽车的驾驶座和副驾驶座到车辆后方侧的后座在车辆侧方内侧的规定范 围内展开的侧面用安全气囊装置(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车辆碰撞时或横向翻转时保护 车辆内的乘客。并且,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从车辆侧部上方的上边梁部等使安全气 囊膨胀展开成帘状以主要保护前后座乘客的头部的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是表示展 开状态的安全气囊的简要形状的平面展开图。另外,在图中,也透视安全气囊的内部而示出 内部结构。此外,在图1中,后述的充气机40侧(在图中,横长的安全气囊10的右侧)为车 辆的后方侧(后支柱侧),其相反侧(在图中,安全气囊10的左侧)为车辆的前方侧(前支 柱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1中,安全气囊10配置及收纳于车辆侧部上方(在图中,安全气囊10的上侧)的上边梁部等(未图示),从该收纳状态向下方等展开成帘 状。由此,安全气囊10沿着车辆内侧的侧方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通过气体的导入能够以覆盖车壁的方式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和从多个气体喷出口放射状喷出气体而向所述安全气囊内供给的充气机,所述安全气囊具有安装所述充气机的气体导入口和通过来自该气体导入口的气体而膨胀的气室,所述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布状构件,该布状构件包围所述多个气体喷出口,且以朝向所述安全气囊内开口的方式在所述充气机上缠绕多圈,所述充气机的多个气体喷出口与该布状构件一起插入所述气体导入口。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东英孝小西修平
申请(专利权)人: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