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29419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10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了一种能够使安全气囊小容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从仪表板(16)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内的折叠状态起受到气体供给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20)具有:外气囊(26),其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对车辆乘员(P)的上身(U)进行约束;反作用力支承管(28),其受到气体供给而在外气囊(26)的内侧前部膨胀展开。充气装置(22)向外气囊(26)、反作用力支承管(28)分别供给气体。当外气囊(26)对车辆乘员(P)的上身(U)进行约束时,反作用力支承管(28)通过单向阀(32)而抑制了气体排出,并使其内压被维持在高于外气囊(26)的内压的高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相对于乘员的车辆前方膨胀展开,并用于对该乘员向前方的移动进行约束的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在被设置于仪表板中的大致平坦的上表面的开口部上的、所谓上支承式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已知一种设置用于对安全气囊中的气体流动进行控制的内气囊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1-170955号公报)。在该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以经由在先展开的内气囊而接受气体供给的同时,从该内气囊与前窗玻璃之间或与仪表板之间穿过的方式而展开,从而降低了该安全气囊的展开速度。除此之外,还已知一种在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中,对安全气囊约束乘员之前的展开状态进行了各种改善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昭51-23917号公报、日本特开 2007-10637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61201号公报、日本实开平7-17662号公报、日本特开 2007-04519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0624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安全气囊在对乘员进行约束时,主要通过与前窗玻璃以及仪表板之间的摩擦力而对乘员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进行抑制。因此,安全气囊不仅需要约束乘员时所需的容量,还需要用于确保摩擦力的容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使安全气囊小容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形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具有第1气囊,其通过从在仪表板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内的折叠状态起,接受气体供给而膨胀展开,从而自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对车辆乘员的上身进行约束;第2气囊,其被设定为,与所述第1气囊相比容量较小,其从与所述安全气囊一起被折叠的状态起接受气体供给,而在所述第1气囊的内部或相对于第1气囊的该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以如下方式膨胀展开,即,在该第1气囊对车辆乘员进行约束时,所述第2气囊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端侧部分与前窗玻璃接触,并且下端侧部分与所述仪表板的表面接触;充气装置,其产生被供给至所述第1气囊以及第2 气囊的气体;内压差施加结构,其用于,至少在所述第1气囊对车辆乘员进行约束时,使所述第2气囊的内压高于所述第1气囊的内压。根据上述的形式,第1气囊、第2气囊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仪表板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内。例如,如果充气装置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进行工作,则第1气囊、第2气囊将通过来自该充气装置的气体而膨胀展开。第2气囊的内压至少在第1气囊对乘员的上身进行约束时,通过内压差施加结构而变为高于第1气囊的内压。该第2气囊在第1气囊内或在相对于第1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展开。因此,在第1气囊对乘员进行约束时,内压相对较高的第2气囊被压向车辆前方, 并且上端侧与前窗玻璃相接触,而下端侧与仪表板相接触。由此,在本安全气囊装置中,第1 气囊对乘员进行约束时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通过第2气囊与前窗玻璃以及仪表板之间的接触(干涉)而被支承。通过以上方式,减少了由第1气囊与前窗玻璃以及仪表板之间的摩擦力对上述的反作用力支承的分担,从而能够缩小第1气囊与前窗玻璃以及仪表板之间的这些接触面积。如此,在上述形式的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使安全气囊小容量化。在上述形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还具有挠性的气体流道部件,其与所述第 1气囊以及第2气囊一起被折叠,并通过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供给而膨胀展开,且将来自该充气装置的气体分别直接供给至所述第1气囊以及第2气囊,所述内压差施加结构被构成为,包括用于抑制被供给至所述第2气囊的气体从该第2气囊排出的气体排出抑制结构。根据上述的形式,当充气装置进行工作时,气体流道部件将通过来自该充气装置的气体而膨胀展开。而且,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经由该气体流道部件而分别被供给至第1 气囊、第2气囊。第1气囊、第2气囊通过该气体供给而分别膨胀展开。而且,由于至少在第1气囊对乘员进行约束时,来自第2气囊的气体的排出被排出抑制结构所抑制,因此该第 2气囊的内压将被保持。由此,如上所述,能够使第2气囊对伴随乘员约束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进行分担支承。在上述的形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所述气体排出抑制结构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被设置在所述气体流道部件、或该气体流道部件与所述第2气囊之间的连通部分上,所述单向阀容许从该气体流道部件向第2气囊的气体流动,并且防止或抑制从所述第2 气囊向气体流道部件的气体流动。根据上述的形式,例如通过使第2气囊伴随第1气囊对乘员的约束而受到按压力, 从而使该第2气囊的内压高于气体流道部件的内压。于是,虽然第2气囊中的气体欲流向气体流道部件侧,但该气体的流动将通过单向阀(止回阀)的关闭而被抑制或防止。由此, 通过简单的结构而能够如上所述,使第2气囊对伴随乘员约束而产生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进行分担支承。在上述的形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所述第1气囊中以如下方式而设置有一对所述第2气囊,S卩,使所述第2气囊以在车宽方向上的间隔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向上端逐渐扩大的方式而展开。根据上述的形式,由于一对第2气囊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V”字形状,因此,伴随第1气囊对乘员的上身约束而产生的反作用力以接近于三点支承的形态而被支承。因此, 第1气囊对乘员的上身约束的形式(展开姿态)是稳定的。在上述的形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第2气囊被构成为,在所述第1气囊内被展开成如下形状,即,车宽方向上的两边缘的间隔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向上端逐渐扩大的形状。根据上述的形式,由于第2气囊的车宽方向上的两边缘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V” 字形状,因此,伴随第1气囊对乘员的上身约束而产生的反作用力以接近于三点支承的方式被支承。因此,第1气囊对乘员的上身约束的形式(展开姿态)是稳定的。在上述的形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该结构还具有第3气囊,其被设定为,与所述第1气囊相比容量较小,其通过从折叠状态起经由所述气体流道部件而接受气体供给并膨胀展开,从而在相对于所述第1气囊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以如下方式而膨胀展开, 即,至少在所述第1气囊对所述乘员进行约束时,所述第3气囊与所述仪表板接触;气体排出抑制结构,其抑制被供给至所述第3气囊的气体从该第3气囊排出。根据上述的形式,当充气装置进行工作时,气体流道部件通过来自该充气装置的气体而膨胀展开。而且,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经由该气体流道部件而分别直接地被供给至第1至第3气囊。由此,第3气囊将在第1气囊的车辆下方膨胀展开。而且,在本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使该第3气囊实现第1气囊对乘员约束时的反作用力支承功能。因此,采用本安全气囊装置,更有助于整个安全气囊的小容量化。在上述的形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S卩,所述第3气囊被构成为,通过膨胀展开从而自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对所述乘员的膝部进行约束。根据上述的形式,当充气装置进行工作时,气体流道部件通过来自该充气装置的气体而膨胀展开。而且,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经由该气体流道部件而分别直接地被供给至第1至第3气囊。由此,能够使第3气囊在短时间内展开,并能够通过该第3气囊而对乘员的膝部进行保护。换言之,利用具有膝部保护功能的第3气囊,能够分担支承第1气囊对乘员状态的支承反作用力。在上述的形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该结构还具有安全气囊壳体,其用于收纳所述充气装置、折叠状态下的所述第1气囊、第2气囊;气体分配结构,其被设置在所述安全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原孝司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