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英民专利>正文

一种增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38424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粘装置,它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一级增粘系统和二级增粘系统,外壳上设置有连接高压泵的一级进料口和二级出料口;一级增粘系统包括分别贴设在外壳四周内壁上的四个连通成一条管路的折返管,各折返管的折返处焊接有旋流导轮;二级增粘系统包括设置在外壳内中央的外筒体,外筒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底板和盖板,外筒体内中下部水平设置有中心开设有二级进料口的隔板;隔板上焊接有内筒体,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的隔板上开设有通过管道与二级出料口相连接的出口;内筒体中竖直设置有上端贯穿外筒体上盖板中心的搅拌轴,与减速电机电连接;搅拌轴下端设置有叶片;内筒体顶部与外筒体的盖板之间竖直设置有搅拌外筒体内上部液体用的搅拌棒;内筒体中上部设置有多个竖直切削待增粘液体用的旋流导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配制出的混合液粘度高、均匀,速度快,且应用范围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增粘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石油压裂和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增粘装置。
技术介绍
在石油压裂和食品等配液过程中,大都是将一定比例的固体粉末直接倒入液体 中,然后进行搅拌,搅拌完毕后,将混合液放置一定时间,使其混合液粘度自然释放出来,最 后检验混合液的粘度是否达标,达标了的混合液方可使用。然而,这种方式配制的混合液, 不仅粘度不均匀,生产效率低,而且由于所用混合液总量的不确定,容易使所配混合液的数 量多于使用量,而剩余的混合液长时间放置容易变质,不能再次使用,而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粘速度快,配制出的液体粘度高 且均匀的增粘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一级增粘系统和二级增粘系统,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连接高压泵的一级进料口和二级出料口 ;所述一级增粘系统包括分别贴设在外壳四周内壁上的四个连通成一条管路的折返管,各所述折返管的折返处焊接有一导向切削待增粘液体用的旋流导轮;所述第一折返管上的进口连接所述一级进料口,第四所述折返管的出口连接二级进料口 ;所述二级增粘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中央的一外筒体,所述外筒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密封待增粘液体用的底板和盖板,所述外筒体内中下部水平设置有一中心开设有所述二级进料口的隔板;所述隔板上焊接有一与之同轴且底面积和高度均小于所述外筒体的内筒体,所述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的隔板上开设有一通过管道与所述二级出料口相连接的出口 ;所述内筒体中竖直设置有一上端贯穿所述外筒体上盖板中心的搅拌轴,与一减速电机电连接;所述搅拌轴下端设置有横向搅拌所述内筒体底部液体用的叶片;所述内筒体顶部与所述外筒体的盖板之间的搅拌轴上径向设置有多个支架,各所述支架外沿分别竖直设置有一搅拌所述外筒体内上部液体用的搅拌棒;所述内筒体中上部的内壁上固定一环形板,所述环形板上设置有多个竖直切削待增粘液体用的旋流导轮。 所述外筒体的底板通过一法兰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的底板上;所述搅拌轴下端竖直贯穿一圆盘中心并固定,所述叶片围绕所述圆盘端面周向间隔设置;各所述旋流导轮分别横向焊接在多个固定管的管内壁上,所述固定管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环形板的表面上。 所述外筒体的盖板上设置有一用来排出所述外筒体内过剩液体的溢液管。 所述外筒体的底板上设置有一用来排出渗漏出来的残流液体的残液管,所述残液管上设置有一阀门。 所述底板与隔板之间的空间内竖直设置有一 离二级进料口与二级出料口用的 隔板,且所述二级进料口所在空间小于所述二级出料口所在空间。 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本技术设置有 一级增粘系统和二级增粘系统,待增粘液体经过一级增粘系统的折返管中旋流导轮的导向 切削作用后,将液体中的结团打碎,直接进入二级增粘系统,依次经过二级增粘系统中叶片 的横向搅拌、多个旋流导轮的转向切削和多个搅拌棒的横向搅拌后,液体中细胞的粘度彻 底地释放出来,因此本技术的增粘速度快,配制出的混合液粘度高且均匀。3、由于本实 用新型的外壳上设置有溢液口和残液口,其可以将从溢液口和残液口出来的液体回收,减 少了浪费。4、本技术的材质采用的是不锈钢,使用寿命长,维修周期大大增加。本实用 新型配制出的混合液粘度高、均匀,而且速度快,可以广泛应用在各个需要进行固、液物质 混配增粘的相关行业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 图2是本技术的后视图 图3是本技术的截面图 图4是本技术中内筒体的截面图 图5是本技术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 图4所示,本技术包括一外壳l,外壳1内设置有一级增粘系统2和 二级增粘系统3,外壳1上设置有一级增粘系统2的进料口 21 (简称一级进料口 21)和二 级增粘系统3的出料口 31(简称二级出料口 31),且一级进料口 21与一高压泵(图中未示 出)连接。 本技术的一级增粘系统2包括分别贴设在外壳1四周内壁上的四个折返管 22,其中第一折返管22上的进口连接一级进料口 21,第四折返管22的出口连接二级增粘 系统的进料口 32(简称二级进料口 32),其余各折返管22的出口连接与其相邻的折返管22 的进口。每一折返管22内的折返处焊接有一旋流导轮23,用于导向切削待增粘液体,使液 体内的细胞经过切削后,粘度释放出来,达到静置增粘的效果。 本技术的二级增粘系统3包括设置在外壳1内中央的一外筒体33,外筒体33 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密封待增粘液体用的底板34和盖板35,底板34通过一法兰将外 筒体33固定连接在外壳1的底板上。外筒体33内中下部水平设置有一隔板36,隔板36将 外筒体33隔设出上、下两个空间,且二级进料口 32开设在隔板36中心处。隔板36上焊接 有一与之同轴的内筒体37,且内筒体37的底面积和高度均小于外筒体33的底面积和高度。 内筒体37与外筒体31之间的隔板36上开设有一出口 38,出口 38通过管道与外壳1上的 二级出料口 31相连接,以导出增粘好的液体。内筒体37中竖直设置有一搅拌轴39,搅拌轴 39的上端贯穿外筒体33上的盖板35中心,与一减速电机40电连接。搅拌轴38的下端竖 直贯穿一轻质的圆盘41中心并固定,围绕圆盘41端面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垂直圆盘41平 面的小叶片42,用于横向搅拌内筒体37底部的液体,将液体内的结团打碎。内筒体37顶 部与盖板35之间的搅拌轴38上径向设置有多个支架43,各支架43与搅拌轴38相交于一点,且每个支架43的外沿分别竖直设置有一搅拌棒44,用于搅拌外筒体33内上部的液体。 内筒体37中上部的内壁上通过多个法兰加强筋板45固定一环形板46,在环形板46上周向 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管47,每个固定管47的管内壁上横向焊接有一旋流导轮48,用于竖直 切削待增粘液体,使液体内的细胞经过再次切削后,粘度释放出来,达到静置增粘的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盖板35上设置有一用来排出外筒体33内过剩液体的溢液管49。 上述实施例中,底板34上设置有一用来排出渗漏出来的残流液体的残液管50,残 液管50上设置有一阀门51。 上述实施例中,底板34与隔板36之间的空间内竖直设置有一弯折的隔板52,以将 二级进料口 32与二级出料口 31隔离开,保证二级出料口 31所在的空间大于二级进料口 32 所在的空间,使得二级出料口 31所在空间的压强小于二级进料口 32所在空间的压强,形成 一压强差,便于增粘好的液体从二级出料口 31导出,尽量避免了液体从溢液管49溢出。 上述实施例中,外壳1、折返管22、外筒体33和内筒体37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材料, 比如0Crl8Ni9Ti,但不限于此。 如图5所示,本技术装置使用时,首先,高压泵将待增粘液体通过一级进料口 21泵入第一折返管22内,经过第一折返管22内多个旋流导轮23静置增粘后,再依次通过 第二至第四折返管22内的多个旋流导轮24的静置增粘,完成待增粘液体的初级增粘。经 过一级增粘系统2排出的初级增粘液从第四折返管22的出口排出,并通过二级进料口 32 进入内筒体37内。然后,搅拌轴39在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增粘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一级增粘系统和二级增粘系统,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连接高压泵的一级进料口和二级出料口;    所述一级增粘系统包括分别贴设在外壳四周内壁上的四个连通成一条管路的折返管,各所述折返管的折返处焊接有一导向切削待增粘液体用的旋流导轮;所述第一折返管上的进口连接所述一级进料口,第四所述折返管的出口连接二级进料口;    所述二级增粘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中央的一外筒体,所述外筒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有密封待增粘液体用的底板和盖板,所述外筒体内中下部水平设置有一中心开设有所述二级进料口的隔板;所述隔板上焊接有一与之同轴且底面积和高度均小于所述外筒体的内筒体,所述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的隔板上开设有一通过管道与所述二级出料口相连接的出口;所述内筒体中竖直设置有一上端贯穿所述外筒体上盖板中心的搅拌轴,与一减速电机电连接;所述搅拌轴下端设置有横向搅拌所述内筒体底部液体用的叶片;所述内筒体顶部与所述外筒体的盖板之间的搅拌轴上径向设置有多个支架,各所述支架外沿分别竖直设置有一搅拌所述外筒体内上部液体用的搅拌棒;所述内筒体中上部的内壁上固定一环形板,所述环形板上设置有多个竖直切削待增粘液体用的旋流导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英民
申请(专利权)人:潘英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