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圆齿轮误差单面啮合滚动点扫描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11300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非圆齿轮误差单面啮合滚动点扫描测量装置,被测非圆齿轮安装在被测齿轮轴系上,该轴上同轴安装角编码器;测量元件安装在回转主轴上,该轴上也同轴安装有角编码器;回转主轴安装在固定床身上,由主轴伺服电机驱动;被测非圆齿轮主轴部件安装在径向测量滑板上,该径向测量滑板按照非圆齿轮理论节曲线的变化矢径,由径向测量滑板伺服电机驱动,实现精确的节曲线径向运动;主轴伺服电机和径向测量滑板伺服电机转动之间保持有严格的设计传动关系;实现被测非圆齿轮和测量元件之间的单面啮合传动。在一次安装的情况下,完成对非圆齿轮的单项几何偏差、切向综合偏差以及整体误差的测量。(*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非圆齿轮误差测量技术和装置有关,属于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 机械传动

技术介绍
非圆齿轮可以认为是圆柱齿轮的一种变型,它的滚动节圆为非圆形,称之为节 曲线。中心距保持不变的一对非圆齿轮啮合时,其传动比是变化的。因此非圆齿轮 可用于实现变速比传动。与圆柱齿轮相似,非圆齿轮误差可分为两大类即单项几 何误差和综合传动误差。非圆齿轮的单项几何误差包括非圆齿轮的齿廓偏差、齿向 (螺旋线)偏差和齿距偏差;非圆齿轮的综合传动误差包括非圆齿轮的切向综合偏 差和非圆齿轮的径向综合偏差。现已开发的非圆齿轮误差测量原理和装置分为二大类按照非圆齿轮几何参数 进行测量的单项几何误差测量原理和方法,其中包括采用坐标测量机(如齿轮测 量中心)、按照每个轮齿的理论几何形状对非圆齿轮逐齿/或择齿进行轮廓测量的极 坐标测量法,采用齿厚千分尺的跨齿测量法和量柱测量距测量法;采用标准圆柱齿 轮与非圆齿轮啮合转动进行非圆齿轮的综合精度测量,包括采用机械量表指示的 机械式双面啮合测量仪,机电式的双面啮合测量仪,光学式非圆齿轮副转角误差测 量法,以及国内近年提出的计算机数字控制单面啮合测量方案等。综合现有的非圆齿轮单面啮合测量仪,其测量原理如图l所示。图中l为圆光 栅,2为长光栅,3为长光栅,4为滑块,5为立柱,6为底座,7为标准元件,8为被 测齿轮,9为蜗轮,IO为蜗杆,ll为伺服电机,12为圆光栅。图中被测齿轮8与标准测量元件7的中心距由伺服电机驱动立柱5在底座6上运 动来实现,利用光栅2可准确地测量出当前中心距A值,被测齿轮8的转角(D,也同样 由伺服电机控制,并由光栅12可测得准确值,标准元件7为一被动运动件,其转角可 由光栅1测得。当给定被测齿轮转角d),值及此时中心距A值为理论计算值时,可以 测得标准元件7的转角的实际值0)2 ',将该值与此条件下标准元件的理论转角0>2进行比较,就可得到误差值么0 = (1)2-02'。由于非圆齿轮的节曲线为非圆形,非圆齿轮上各个齿的理论轮廓形状(包括齿 廓、齿向和齿距),相对于节曲线位置的不同而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非圆齿轮 每个轮齿的轮廓形状进行逐齿测量、来获取非圆齿轮的各个单项几何精度是非常困 难、非常费事的;而非圆齿轮综合传动误差的测量,只能获得非圆齿轮或非圆齿轮副的综合误差,而不能获得非圆齿轮的单项几何误差,从而难以对单个非圆齿轮的 质量进行正确的评定和误差分析,也难以对非圆齿轮的加工工艺系统进行诊断。因 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型非圆齿轮测量技术和装置,它能够在非圆齿轮工件的一次装 夹过程中,快速准确的测量出非圆齿轮的单项几何误差和综合传动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非圆齿轮误差单面啮合滚动点扫描测量 装置,以达到基于非圆齿轮和圆柱齿轮/圆柱蜗杆/齿条的变中心距、变传动比单面 啮合传动原理,采用滚动点扫描测量方式,在一次装夹的情况下,对非圆齿轮的单 项几何误差和综合传动误差实施测量。就测量装置的结构和测量的原理而言,它是在计算机数字控制非圆齿轮单面啮 合测量仪器/装置上,釆用带有特定测量棱线的测量元件与被测非圆齿轮啮合,进行 "间齿"式滚动点扫描测量来实现的。所述的"间齿",指的是在啮合滚动测量期 间的任意一个瞬间,测量元件上只有一个齿面上的一条测量棱线上的某个点和被测 非圆齿轮的一个齿面上相应一个点接触,实现了点啮合传动,而被测齿面其他部分 以及相邻齿面均不同时参于接触和啮合传动,即正常测量传动时的重叠系数不大于 1,以实现非圆齿轮的单项几何误差和综合误差的测量。这一测量技术是传统圆柱 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技术的补充和扩展。在被测非圆齿轮和特殊结构测量元件(测量圆柱齿轮、测量圆柱蜗杆或测量齿 条)单面啮合传动(例如测量元件主动回转,被测非圆齿轮被动回转)的情况下, 装置上与被测非圆齿轮同轴安装的工件圆光栅传感器和与测量元件同轴安装的测 量圆光栅传感器,按照非圆齿轮和测量元件间的理论传动比关系(变传动比函数), 实现测量元件对被测非圆齿轮齿面轮廓的滚动点扫描测量(一般情况下,测量元件作主动匀速回转或直线匀速运动,被测非圆齿轮按其节曲线函数作相应的被动非匀 速回转运动);同时采用计算机数字控制高精度驱动系统,按照非圆齿轮理论节曲 线的函数关系,使非圆齿轮(或测量元件)的回转中心在它们之间的中心连线上产 生相应的直线运动(使非圆齿轮和测量元件的中心距对应于非圆齿轮的理论节曲线 函数而相应变化——变中心距),以使被测非圆齿轮和测量元件间按照理论的变传 动比、变中心距进行单面啮合传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示意图图2所示,本技术的非圆齿轮误差单面啮合滚动点扫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将被测非圆齿轮2同轴安装在被测齿轮轴系4上,该轴上同轴安装有角编码 器3;将测量元件10安装在测量元件回转主轴12上,该轴上同轴安装有角编码器 11;测量元件回转主轴12安装在固定床身基础上,由主轴电机14驱动回转,并带 动与之相啮合的被测非圆齿轮2转动;将被测齿轮轴系4安装在带有精密线位移编 码器-中心距长光栅6的数控驱动的径向测量滑板5上,该径向测量滑板5与伺服电 机7相连;伺服电机7和主轴电机14与计算机相连,角编码器3和角编码器11以 及中心距长光栅6与前置数据处理装置相连,前置数据处理装置与计算机相连。本技术中径向测量滑板5按照非圆齿轮理论节曲线的变化矢径、由径向测 量滑板5和伺服电机7驱动,实现节曲线径向运动;使主轴电机14和伺服电机7 转动之间保持有理论设计的传动关系;所述的径向测量滑板5的径向位移按照被测 非圆齿轮理论节曲线函数的变化矢径值运动,实现被测非圆齿轮2和测量元件10 之间的非圆齿轮单面啮合传动;所述的主轴电机14和伺服电机7之间通过计算机 控制二轴联动实现传动函数关系。本技术非圆齿轮误差单面啮合滚动点扫描测量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 有以下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1,采用了齿轮副(或蜗杆副或齿条副等)单面啮合滚动测量的运动形式,其 中一个是主动匀速回转(或直线)运动,另一个是按照被测非圆齿轮的理论设计传动关系作被动非匀速回转(或直线)运动;2,被测元件是非圆齿轮工件,测量元件是具有高精度测量棱线的特殊测量齿轮(或测量蜗杆及测量齿条),在该测量元件和非圆齿轮进行单面啮合滚动测量的 整个过程中,测量元件上将只有其测量棱线上的一点与被测非圆齿轮齿廓相啮合接 触,实现点扫描测量;3,非圆齿轮与测量元件间的中心距按照非圆齿轮理论节曲线进行相应变化,变化中心距的直线运动(R轴)和非圆齿轮的回转运动(e轴)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由计算机数字控制伺服驱动系统按照非圆齿轮的理论节曲线R (《)=F (《-& ) 进行控制;4, 二个轴系圆光栅和一个中心距长光栅的测量信号传至计算机,经相应测量 软件的数据处理后,可以在一次安装测量过程中,测量出被测非圆齿轮的单项几何 误差和综合传动误差。从而在一次安装的情况下,完成对非圆齿轮的单项几何偏差、切向综合偏差以 及整体误差的测量,实现对非圆齿轮的、至今最为完整全面的精度测量和评定。附图说明图l为现有的非圆齿轮单面啮合测量原理装置示意图2为本技术非圆齿轮误差单面啮合滚动点扫描测量装置示意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圆齿轮误差单面啮合滚动点扫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被测非圆齿轮(2)同轴安装在被测齿轮轴系(4)上,该轴上同轴安装有角编码器(3);将测量元件(10)安装在测量元件回转主轴(12)上,该轴上同轴安装有角编码器(11);测量元件回转主轴(12)安装在固定床身基础上,由主轴电机(14)驱动回转,并带动与之相啮合的被测非圆齿轮(2)转动;将被测齿轮轴系(4)安装在带有精密线位移编码器-中心距长光栅(6)的数控驱动的径向测量滑板(5)上,该径向测量滑板(5)与伺服电机(7)相连;伺服电机(7)和主轴电机(14)与计算机相连,角编码器(3)和角编码器(11)以及中心距长光栅(6)与前置数据处理装置相连,前置数据处理装置与计算机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照耀谢华锟张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