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连杆铰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57606 阅读:4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六连杆铰链结构,由连接车身的上固定座、内连杆、上连杆、外连杆、下连杆及连接舱门的下固定座通过销轴联结方式两两相联,形成六连杆的七个转动幅;其中内连杆为一弧形杆,外连杆为一“ε”型杆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六连杆各杆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铰接点间距尺寸调整及运动仿真分析,并通过实际装配,证明该机构完全能实现小空间大开度的要求,满足在较小高度空间区域使用该铰链,加大铰链开启后舱门与车身间间隙,提高该铰链在客车车身上的应用范围。(*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客车边抢门所采用的铰链结构,特别是指一 种六连杆4交链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应用在客车边舱门上的舱门铰链主要有合页式单转动幅铰 链、铝型材加胶条式橡胶铰链、四连杆铰链以及六连杆铰链。其中橡 胶铰链由于存在铰链老化及影响客车整车造型的缺点,已逐步退出中 高档客车舞台;而合页式铰链由于单转动幅的特点,客车车身必须采用特殊结构配合该铰链安装才能满足该铰链的运动;而四连杆铰链和六连杆铰链由于受客车车身结构限制较少,因此目前在中高档客车上 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采用六连杆铰链结构的舱门比采用四连杆铰 链的舱门能实现更大的开度,因此在客车边舱门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 的应用。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六连杆铰链结构,其由上固定座1,、内连杆2,、上连杆3,、外连杆4,、下连杆5,及下固定座6,通过 销轴联结方式两两相联,使其形成六连杆的七个转动幅,上固定座1, 是固定在车身上,而下固定座6,是固定于舱门上。配合图示可见, 各连杆除外连杆4,为一倒"L,,型,其它连杆均为直杆。因此,该六 连杆铰链存在在高度空间较小时不易安装使用的缺点,特别是该六连3杆铰链开启时的伸展开度还不是很大,导致铰链装配舱门后门体与车 身干涉现象,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在较小高度空间内使客车 边抢门有较大伸展开度与开启角度的六连杆铰链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六连杆铰链结构,由连接车身的上固定座、内连杆、上连杆、 外连杆、下连杆及连接抢门的下固定座通过销轴联结方式两两相联, 形成六连杆的七个转动幅;其中内连杆为一弧形杆。所述外连杆为一 "s"型杆体。所述内连杆与外连杆的上端铰接在上固定座上,上连杆与下连杆 的上端铰接在下固定座上,内连杆下端与上连杆下端铰接在一起,外 连杆下端与下连杆下端铰接在一起,外连杆与上连杆的杆身铰接在一起;上固定座两铰接点之间的间距、下固定座两铰接点之间的间距及 下连杆两铰接点之间的间距相同;若此间距为W,则内连杆两铰接点 之间的间距为1.96W,上连杆下端铰接点与其和外连杆铰接点之间的 间距为0. 75W,上连杆上端4交*接点与其和外连杆4交接点之间的间距为 0. 94W,外连杆上端铰-接点与其和上连杆铰接点之间的间距为1. 625W, 外连杆下端铰接点与其和上连杆4交接点之间的间距为1. 06W。 所述上固定座通过螺栓和螺母板与铰链固定支座相联结。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对六连杆各杆件进行了结构优化设 计、铰接点间距尺寸调整及运动仿真分析,并通过实际装配,证明该 机构完全能实现小空间大开度的要求,满足在较小高度空间区域使用该铰链,加大铰链开启后舱门与车身间间隙,提高该铰链在客车车身 上的应用范围。附图说明图l是习用六连杆铰链的实施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六连杆铰链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六连杆铰一f连的实施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六连杆4交l^的装配工作图1; 图5是本技术六连杆铰链的装配工作图2。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六连杆铰链结构,其由上固定 座l、内连杆2、上连杆3、外连杆4、下连杆5以及下固定座6通过 销轴联结方式两两相联,使六连杆4交链形成7个转动幅,其中内连杆 2与外连杆4的上端铰接在上固定座1上,上连杆3与下连杆5的上 端铰接在下固定座6上,内连杆2下端与上连杆3下端铰接在一起, 外连杆4下端与下连杆5下端铰接在一起,外连杆4与上连杆3的杆 身铰接在一起。其中上固定座1通过螺栓联结方式以螺栓9以及螺母板8与铰链 固定支座7相联结,并通过螺栓安装孔处腰型孔设计可调节铰链的相 对位置,方便铰链安装调整;铰链固定支座7以焊接方式固定在车身 10上;铰链下固定座6与舱门11也以螺栓联结方式相联结。铰链通 过施加在舱门11上的拉力绕7个转动幅运动,以控制舱门运动轨迹。5为降低铰链高度空间安装尺寸,对铰链空间尺寸进行了严格控 制,在满足开度的情况下尽量降低了铰链的高度尺寸。本技术的 铰链结构为增大铰链开度,将内连杆2设为一弧形杆,外连杆4设为 为一 "s,,型杆体,其"s,,型造型既避让了铰接点处空间,又不影响该杆件本身强度;同时"s "型造型对该外连杆4对下固定座6在 展开时与下连杆5处的铰接形成一退让的空间,避免铰链展开时外连 杆4与下固定座6的干涉。铰链固定支座7可根据车身结构及铰链装 配位置调整结构尺寸,从而满足安装要求。在进行结构优化的同时,对4交链各连杆铰接点间的相对位置也进 行了优化调整,上固定座1两4交接点a、 b之间的间距、下固定座6 两铰接点c、 d之间的间距及下连杆5两铰接点d、 e之间的间距相同; 若此间距为W,则内连杆2两铰接点a、 f之间的间距为1. 96W,上连 杆3下端铰接点f与其和外连杆4铰接点g之间的间距为0. 75W,上 连杆3上端铰接点c与其和外连杆4铰接点g之间的间距为0. 94W, 外连杆4上端铰接点b与其和上连杆3铰接点g之间的间距为1. 625W, 外连杆4下端铰接点e与其和上连杆3較^妄点g之间的间距为1. 06W。 基本杆件长度W可按需求选取调整,从而提高了铰链的伸展开度。 见图中双点划线为铰链打开伸展开时的状态。图4和图5是本技术六连杆铰链在客车车身上两种不同安装 状态下的装配图,通过运动校核,可看到该铰链即便按图4方式安装 于车身内侧,舱门ll依然可打开并有较大开启角度,并且舱门11开 启后门体高于上门缝;而按图5状态装配的该铰链安装调节余量更 大,舱门11开启角度可达到铰链最大开启角度,铰链展开后舱门与 车身之间的间隙也增加了,但抢门开启后门体略低于上门缝。由此可 见,该铰链可满足不同技术要求下的舱门装配。权利要求1、一种六连杆铰链结构,由连接车身的上固定座、内连杆、上连杆、外连杆、下连杆及连接舱门的下固定座通过销轴联结方式两两相联,形成六连杆的七个转动幅;其特征在于内连杆为一弧形杆。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连杆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外连杆 为一 "s"型杆体。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六连杆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内 连杆与外连杆的上端4交接在上固定座上,上连杆与下连杆的上端4交4妄 在下固定座上,内连杆下端与上连杆下端铰接在一起,外连杆下端与 下连杆下端铰接在一起,外连杆与上连杆的杆身铰接在一起;上固定 座两铰接点之间的间距、下固定座两铰接点之间的间距及下连杆两铰 接点之间的间距相同;若此间距为W,则内连杆两铰接点之间的间距 为1.96W,上连杆下端铰接点与其和外连杆铰接点之间的间距为 0. 75W,上连杆上端铰接点与其和外连杆铰接点之间的间距为0. 94W, 外连杆上端铰接点与其和上连杆铰接点之间的间距为1.625W,外连 杆下端铰接点与其和上连杆铰接点之间的间距为1. 06W。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连杆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固定座通过螺栓和螺母板与铰链固定支座相联结。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六连杆铰链结构,由连接车身的上固定座、内连杆、上连杆、外连杆、下连杆及连接舱门的下固定座通过销轴联结方式两两相联,形成六连杆的七个转动幅;其中内连杆为一弧形杆,外连杆为一“ε”型杆体。本技术对六连杆各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六连杆铰链结构,由连接车身的上固定座、内连杆、上连杆、外连杆、下连杆及连接舱门的下固定座通过销轴联结方式两两相联,形成六连杆的七个转动幅;其特征在于:内连杆为一弧形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晋维宙宋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