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本瑞专利>正文

一种节能型燃气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94325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节能型燃气炉,包括炉体及设置于炉体内的混气室、红外线辐射板及引射管,其特点是所述炉体的上端设有聚能反射装置,所述聚能反射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周围的内反射圈、与该内反射圈连接的外隔热圈,且所述内反射圈的顶端要高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的顶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在炉体的红外线辐射板周围安装由内反射圈和外隔热圈形成且顶端高度高于红外线辐射板顶面高度的聚能反射装置,使得其在燃烧使用时,不仅可通过其内反射圈将向外辐射的大部分热能反射回来而使其得到二次利用,而且还可通过外隔热圈的隔热保温作用确保被内反射圈吸收的一部分热能不易向外传出损失,有效地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达到了节能的目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炉具,特别是一种节能型燃气炉
技术介绍
燃气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燃气已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随着 世界性石油危机的不断出现,燃气(天然气、液化气、人工煤气)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资源,节约燃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热量的传递不外乎三种形式热对流、热 辐射、热传导,而现有的燃气炉对锅体的加热方式是敞开式的,以致通过向外的热辐射和热 对流所损失的热散较大,约有二分之一的热能被白白散失在空气中,这不仅造成大量的能 源浪费,而且还造成其附近的环境温度升高,所以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可减少向外辐射的热 损失而有效提高热效率和节约能源,而且又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节能型燃气炉。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所述节能型燃气炉,包括炉体及设置于所述炉体内的混气室、装置于 混气室上的红外线辐射板及与所述混气室连通的引射管,其特点是所述炉体的上端设有聚 能反射装置,所述聚能反射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周围的用于将红外线辐射板 向外辐射的热量反射回来的内反射圈、与该内反射圈连接的外隔热圈,且所述内反射圈的 顶端要高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的顶面。其中上述内反射圈包括可与炉头配合装置的底环及与底环连接的反射环,该反射 环与底环的夹角α —般要大于或等于90度而小于150度。为使本技术在燃烧时,能 将向外辐射的热能通过内反射圈直接反射到放置于炉具上的锅体上而得到利用,上述夹角 α的优选方案是大于120度而小于或等于135度。为进一步的提高本技术的热效率,上述内反射圈的外侧壁上涂有隔热层。为使本技术在使用时燃烧更充分及进一步的确保内反射圈的隔热保温效果, 上述内反射圈与外隔热圈之间设有可给混气室补充空气的进气通道,上述外隔热圈上相应 地开有空气入口。本技术由于采用在炉体的红外线辐射板周围安装由内反射圈和外隔热圈形 成且顶端高度高于红外线辐射板顶面高度的聚能反射装置,从而改变现有燃气炉的开放式 燃烧为半封闭的内燃式燃烧,使得其在燃烧使用时,不仅可通过其内反射圈将向外辐射的 大部分热能反射回来而使其得到二次利用,而且还可通过外隔热圈的隔热保温作用确保被 内反射圈吸收的一部分热能不易向外传出损失,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炉具在燃烧时的温度, 有效地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并且由于本技术采用在内反射圈与 外隔热圈之间设有可给混气室补充空气的进气通道及在外隔热圈上相应地开有空气入口 的结构,使得本技术燃烧更充分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同时又进一步的确保内反射圈的隔热保温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可靠、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且使用时燃烧充 分、热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家庭及餐饮场所使用。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节能型燃气炉,包括炉体1及设置于所述炉体1 内的混气室3、装置于混气室3上的红外线辐射板4及与所述混气室3连通的引射管2,为有 效提高本技术的热效果和节约能源,所述炉体1的上端设有聚能反射装置5,所述聚能 反射装置5包括设置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4周围的用于将向外辐射的热量反射回来的内反 射圈51、与该内反射圈51连接的外隔热圈52,且所述内反射圈51的顶端要高于所述红外 线辐射板4的顶面。使得其在燃烧使用时,不仅可通过其内反射圈51将向外辐射的大部分 热能反射回来而使其得到二次利用,而且还可通过外隔热圈52的隔热保温作用确保被内 反射圈51吸收的一部分热能不易向外散出损失,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炉具在燃烧时的温度, 有效地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如图2所示,上述内反射圈51包括可与 炉头配合装置的底环511及与底环511连接的反射环512,该反射环512与底环511的夹 角α要大于或等于90度而小于150度。为使本技术在燃烧时,能将向外辐射的热能 通过内反射圈51直接反射到放置于炉具上的锅体上而得到充分利用,上述夹角α要大于 120度而小于或等于135度。上述内反射圈51—般采用镜面不锈钢冲压而成。为进一步的 提高本技术的热效率,还可在上述内反射圈51的外侧壁上涂有隔热层513。上述内反 射圈51上装置有炉架6。如图2所示,上述外隔热圈52通过穿置于其底部的锁紧螺丝与炉 头的配合装置而可靠连接于炉体1上,上述炉头的上端设有用于将内反射圈51可靠连接于 炉头上的扣环7。上述外隔热圈52—般由薄金属圈及涂置于该金属圈内壁上的红外线高温 保温隔热涂料形成或由薄金属圈及装置于该金属圈内壁上的保温耐火材料(如石棉、耐火 纤维等)形成。为使本技术在使用时燃烧更充分及进一步的确保内反射圈51的隔热 保温效果,上述内反射圈51与外隔热圈52之间设有可给混气室补充空气的进气通道54,上 述外隔热圈52上相应地开有空气入口 53。使得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可通入空气 入口 53、进气通道54而给炉具内的混气室补充空气而使其燃烧更充分。本技术结构简 单、可靠、生产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且能充分集中火力、防止热量散失、热效率高,可广泛应 用于各种家庭及餐饮场所使用。权利要求一种节能型燃气炉,包括炉体(1)及设置于所述炉体(1)内的混气室(3)、装置于混气室(3)上的红外线辐射板(4)及与所述混气室(3)连通的引射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的上端设有聚能反射装置(5),所述聚能反射装置(5)包括设置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4)外周的用于将向外辐射的热量反射回来的内反射圈(51)、与该内反射圈(51)连接的外隔热圈(52),且所述内反射圈(51)的顶端要高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4)的顶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燃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反射圈(51)包括可与炉 头上端配合装置的底环(511)及与底环(511)连接的反射环(512),该反射环(512)与底环 (511)的夹角α要大于或等于90度而小于150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型燃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夹角α要大于120度而小于 或等于135度。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节能型燃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反射圈(51)的外 侧壁上涂有隔热层(513)。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节能型燃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反射圈(51)为镜 面不锈钢冲压而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燃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反射圈(51)上装置有炉架(6)。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节能型燃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内反射圈(51)与外 隔热圈(52)之间设有可给混气室(3)补充空气的进气通道(54),上述外隔热圈(52)上相 应地开有空气入口(53)。专利摘要本技术所述节能型燃气炉,包括炉体及设置于炉体内的混气室、红外线辐射板及引射管,其特点是所述炉体的上端设有聚能反射装置,所述聚能反射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周围的内反射圈、与该内反射圈连接的外隔热圈,且所述内反射圈的顶端要高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的顶面。本技术由于采用在炉体的红外线辐射板周围安装由内反射圈和外隔热圈形成且顶端高度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能型燃气炉,包括炉体(1)及设置于所述炉体(1)内的混气室(3)、装置于混气室(3)上的红外线辐射板(4)及与所述混气室(3)连通的引射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1)的上端设有聚能反射装置(5),所述聚能反射装置(5)包括设置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4)外周的用于将向外辐射的热量反射回来的内反射圈(51)、与该内反射圈(51)连接的外隔热圈(52),且所述内反射圈(51)的顶端要高于所述红外线辐射板(4)的顶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本瑞李传伍胡道强
申请(专利权)人:郑本瑞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