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制备口服缓/控释药物微粒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1746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制备口服缓/控释药物微粒的方法,是将药物溶解或混悬在起缓/控释作用的微囊化材料溶液中,经喷雾干燥制成药物微粒。(*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中的一种制备口服缓/控释药物微粒(微囊或微球)的方法。
技术介绍
药物的微囊化释放系统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把药物分散或包封在材料中形成微粒(微囊或微球),可以减轻或消除常规药剂所带来的副反应、药量的不稳定、病人的不适应等影响,是一种重要的缓/控释给药途径。口服药物微粒的缓/控释系统与其他口服缓释、控释制剂技术(如骨架型控释片、包衣缓释技术、渗透泵制剂等)相比,由于微粒的粒径小,易于粘附,可增加药物与肠壁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生物利用度高;可减少复方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变化;不仅能控制药物以一定的速度释放,还可通过对微粒表面的改性,成为定时、定位(如结肠靶向)药物释放体系;通过用高分子微囊化还可以延长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生理活性,提高药物稳定性,并使一些难以口服的药物能够制成口服制剂。由于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对传统给药方式的变革,这一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药物缓释或控释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各种微囊化方法中,喷雾干燥法以其具有一步成囊、可连续操作、省时及容易批量生产等优点,在药物微囊化方面应用相当广泛。专利技术创造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易于控制、产率高、包封率高的制备口服缓释或恒速释放药物微粒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制备口服缓/控释药物微粒(微囊或微球)的方法,是将药物溶解或混悬在起控/缓释作用的微囊化材料(囊材)溶液中,经喷雾干燥法制成药物微粒(微囊或微球)。所述溶解或混悬在起缓/控释作用的微囊化材料溶液中的物质除所述药物外,还可包括有其他辅料。在制备口服缓/控释药物微粒的原料中,所述药物与所述微囊化材料及其他辅料的重量份数比为2.5-33∶40-96∶0-45。所述微囊化材料为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丙烯酸树脂、明胶和壳聚糖等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所述其他辅料包括为调整释药速度加入的致孔剂如糊精、PVP、PEG等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为改善所制得微粒的形态加入的增塑剂如甘油、甘油醋酸酯、癸二酸酯、邻苯二甲酸酯、PVP、PEG等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用于降低混悬药物颗粒与分散介质间界面张力的润湿剂如吐温、司盘等表面活性剂;以及当混悬液中药物颗粒容易沉降时用于阻止药物颗粒下沉的助悬剂如壳聚糖、海藻酸钠、PVA和PVP等。同时也不排除其他可用于制备稳定的溶液或混悬液的药用辅料。所述药物的每次服用剂量小于50mg,并可溶解或混悬于所述微囊化材料溶液中,且混悬于所述微囊化材料溶液中的药物颗粒的粒径为1-90μm。所述喷雾干燥中,雾化器压力为20-250kPa,进口温度为35-130℃,出口温度控制为25-95℃,进料速度为4-16ml/min。所述用于喷雾干燥微囊化的料液(料液指最终用于喷雾干燥的溶液或混悬液)中除溶剂外所有加入的物质的含量为1.0-12%(w/v);所述微囊化材料溶液中所用的溶剂应能够溶解囊材、增塑剂;如果药物需混悬于材料溶液中,还要求溶剂能溶解用于降低混悬药物颗粒与分散介质间界面张力的润湿剂及用于阻止药物颗粒下沉的助悬剂,其中能溶解是指溶质1g能在溶剂50-100ml中溶解,所用溶剂的量和种类不限。所述药物微粒中可加入药物辅料,应用适宜制剂手段制成各种口服缓控释制剂,如缓控释胶囊、缓控释片、缓控释混悬剂、微粒糖浆等。本专利技术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各种口服缓释或恒速释放药物微粒(微囊或微球),通过改变药物微粒的原料组成和配比,使所制备的药物微粒可在体外胃肠道模型中缓释或恒速释放,不但具有服药次数少、服用方便、药物作用持久、疗效稳定、毒副反应轻等优点,而且由于采用了喷雾干燥法,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控制、可大量成批生产的优点,产率高达75-85%、包封率高达85%-95%(收率=(制得微球量g/投料量g)×100%;包封率=(测得每克微球的含药量mg/根据投药量计算每克微球的含药量mg)×100%,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生产的药物将有利于人体获得平稳的有效治疗血药浓度,使疗效-剂量最佳化,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表1、微球的收率和包封率 附图说明图1a为12h恒速释放的格列吡嗪-醋酸纤维素微球的电镜照片图1b为24h恒速释放的格列吡嗪-醋酸纤维素微球的电镜照片图1c为24h缓释的格列吡嗪-明胶微囊的电镜照片图2a为12h恒速释放的格列吡嗪-醋酸纤维素微球的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图2b为24h恒速释放的格列吡嗪-醋酸纤维素微球的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图2c为24h缓释的格列吡嗪-明胶微囊的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图2d为24h缓释的格列吡嗪-7基纤维素微囊的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格列吡嗪微粒的制备本实施例以格列吡嗪为模型药物,通过采用不同的微囊化处方和工艺来阐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缓/控释微粒的制备方法。其中体外释放度测定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附录XC第二法)的装置,按照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附录XD第一法),以磷酸盐缓冲液(pH7.4)900ml为溶剂,转速为100r/min,对制得的微粒进行释放度测定。(a)格列吡嗪-醋酸纤维素微球-12h恒速释放成分格列吡嗪0.2g醋酸纤维素 2.0gPEG 0.6g丙酮100ml将醋酸纤维素(囊材)溶解在丙酮中,加入PEG(致孔剂)使溶解,加入格列吡嗪药物,持续搅拌下,缓慢滴加数滴0.1mol/LNaOH至药物完全溶解,于喷雾干燥器喷雾干燥。进口温度55℃,出口温度40℃,加料速度6mL/min,喷头压力20kPa,于旋风分离器中收集得到微球,如图1a所示,微球的平均直径为22.29μm。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在各时间点采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75nm波长分别测定吸收度,并计算释放量,其结果如图2a、表2所示表2、在各时间点的释放量时间(小时)释放量17.72968217.45936435.91873 653.37809868.8374610 83.0883412 91.23498(b)格列吡嗪-醋酸纤维素微球-24h恒速释放成分格列吡嗪 0.2g醋酸纤维素6.0gPEG 0.1g丙酮 200ml将醋酸纤维素(囊材)溶解在丙酮中,加入PEG(致孔剂)使溶解,加入格列吡嗪药物,持续搅拌下,使药物完全溶解,于喷雾干燥器喷雾干燥。进口温度55℃,出口温度40℃,加料速度6mL/min,喷头压力20kPa,于旋风分离器中收集得到微球,如图1b所示,微球的平均直径为24.11μm。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在各时间点采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75nm波长分别测定吸收度,并计算释放量,其结果如图2b、表3所示表3、在各时间点的释放量时间(小时)释放量1 0.033 0.1015 0.217 0.279 0.3811 0.5213 0.6114 0.67916 0.75918 0.84720 0.93524 1.02 (c)格列吡嗪-明胶微囊-24h缓释成分格列吡嗪0.2g明胶2.5g吐温80 0.2g水 100ml配置明胶(囊材)水溶液,药物格列吡嗪与吐温80(润湿剂)混匀后,加入明胶水溶液中,用高速组织捣碎机(20,000r/min)分散使形成均匀的混悬液,于喷雾干燥器喷雾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备口服缓/控释药物微粒的方法,是将药物溶解或混悬在起缓/控释作用的微囊化材料溶液中,经喷雾干燥制成药物微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或混悬在起缓/控释作用的微囊化材料溶液中的物质除所述药物外,还有其他辅料。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药物微粒中所述药物与所述微囊化材料及其他辅料的重量份数比为2.5-33∶40-96∶0-45。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囊化材料为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丙烯酸树脂、明胶和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每次服用剂量小于50mg,并可溶解或混悬于所述微囊化材料溶液中,且混悬于所述微囊化材料溶液中的药物颗粒的粒径为1-90μm。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丰苹江田民丁富新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