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用薄膜、层叠体及触摸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14011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维持高表面硬度与透视析像性,同时干涉条纹不明显的光学用薄膜。光学用薄膜(1)具有透明基材层12。在透明基材层(12)的至少一面上层叠有底层(14)。在底层(14)上层叠有透明硬涂层(16)。在透明硬涂层(16)上层叠有防反射层(18)。防反射层(18)为折射率低于透明硬涂层(16)的低折射率层。其设计为,当透明基材层(12)的折射率为n0,底层(14)的折射率为n1,透明硬涂层(16)的折射率为n2,防反射层(18)的折射率为n3时,需满足n3<n2≤n1≤n0,且(n0-n3)≤0.5的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用薄膜、层叠体及触摸面板
技术介绍
已知的光学用薄膜(专利文献l)是在透明基材薄膜的表面形成 有表面硬度高,难以刮伤的透明树脂膜(以下,称为「透明硬涂膜」)。日本专利特开2003-334891号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光学用薄膜,存在干涉条纹明显易 见的问题。理论上,这样的干涉条纹可通过完全消除透明硬涂膜厚度 不均而得以解决,但是在目前的制膜精度下,难以完全消除透明硬涂 膜厚度不均的问题。作为解决由于厚度不均所造成的干涉条纹的对策,可设想将透明 基材薄膜与透明硬涂膜的折射率设计成相同。不过,若以此种方式来 控制折射率,将难以避免透明硬涂膜的表面硬度的降低。此外,作为解决由于厚度不均所造成的干涉条纹的其它对策,可 设想使透明硬涂膜含有大量的消光剂,也可将透明硬涂膜的表面设定 为凹凸状。不过,若是将透明硬涂膜的表面设定为凹凸状,将造成经 由光学用薄膜所观察到的图像分辨率(透视析像性)的降低。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课题为提供一种维持高表面硬度与高透视析像 性的同时,使千涉条纹不明显的光学用薄膜。并且,其目的也在于提 供含有此种光学用薄膜的层叠体,以及含有此种层叠体的触摸面板。本专利技术是通过设计成按照透明基材层、底层、透明硬涂层及防反 射层的顺序各层的折射率变小,并使透明基材层与防反射层的折射率根据上述专利技术,由于将构成光学用薄膜的各层的折射率设计成规定的关系,因此可维持高表面硬度与高透视析像性,同时光学用薄膜的干涉条纹也不明显。另外,由于将各层的折射率设计成规定的关系,因此即使在最表面形成厚度薄的防反射层,也可抑制由于厚度不均所造成的干涉条纹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例的光学用薄膜的截面图。图2所示为具有图1的光学用薄膜的层叠体的截面图。图3所示为具有图2的层叠体的触摸面板的截面图。图中l-光学用薄膜;12-基材层;14-底层;16-树脂层;18-防反射层;3-层叠体;32-透明基板;34-透明导电膜;5-触摸面板;52-上电极基板(第一电极基板);522-上透明基板(第一透明基板);524-上透明导电膜(第一透明导电膜);54-下电极基板(第二电极基板);542-下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544-下透明导电膜(第二透明导电膜);56,58-隔离件;7-粘接层;9-显示元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依据图示说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此实施方式中,将由于厚度不均所造成的干涉条纹及此种干涉条纹所造成的色彩不均,称之为「干涉不均」。《光学用薄膜》图1所示的光学用薄膜1具有透明基材层12。在透明基材层12的至少一面层叠有底层14。底层14上层叠有透明硬涂层16。在透明硬涂层16上层叠有防反射层18。防反射层18为折射率低于透明硬涂层16的低折射率层。《透明基材层》作为透明基材层12并无特别限制,包含作为光学用薄膜1的基材而通常所使用的树脂基材。特别以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基材为佳。构成树脂基材的树脂的种类并无特别限制。例如作为形成薄膜状或薄板状的树脂基材的树脂,可列举例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丙烯氨基甲酸乙酯系树脂、聚酯丙烯酸酯系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系树脂、环氧基丙烯酸酯系树脂、氨基甲酸乙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縮醛系树脂、乙烯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蜜胺系树脂、酚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氟系树脂、环状烯烃等。其中,因机械的强度和尺寸稳定性优异,以用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透明基材层12为佳。期望使用于需要耐热性的用途上时,以用耐热性优良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透明基材层12为佳。这些树脂基材可为透明或半透明的任一种,但以透明为佳。在此所谓的「透明」,指全光线透射率为50°/。以上,较优选为70%以上。且可被着色,也可为无着色,按用途适宜选择即可。若是在处理上不会造成不便的情况下,透明基材层12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例如为10 50(Him的范围,且以12 350jum为佳。《底层》设置底层14的用意在于,不致于降低透明硬涂层16的硬涂性,且提升与透明基材层12间的密接性。底层14设置在透明基材层12的至少一面即可,也可设置在透明基材层12的两面。底层14例如可包含热塑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可列举,例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系树脂、聚酯丙烯酸酯系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系树脂、环氧基丙烯酸酯系树脂、氨基甲酸乙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縮醛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蜜胺系树脂、酚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等。底层14的厚度以0.03~lpm的范围为佳。通过将底层14的厚度设定成规定厚度以上,可提升与透明基材层12或透明硬涂层16之间的密接性。通过将底层14的厚度设定成规定厚度以下,可防止透明硬涂层16的硬涂性的降低,同时也可防止当层叠透明硬涂层16或是防反射层18时,在光学用薄膜1整体上轻微地着色。本实施方式的底层14是依据JIS-K6768 (1999)所测定的湿润张 力值被调整成40mN/m以上者为佳。通过将湿润张力的值设定成规定 值以上,透明硬涂层16可被形成无皱、均匀且平滑的涂膜。藉此, 可减低由于透明硬涂层16的厚度不均所形成的干涉不均。此外,也 可抑制透明基材层12与透明硬涂层16间的密接性不良。另外,通过 防止干涉不均,可防止因反射图样所造成的透视析像性的恶化。而底 层14的湿润张力依据树脂原本的性质而不限于40mN/m以上。也可 通过对底层14表面实施电晕放电处理等来提高湿润张力,使其成为 40mN/m以上。《透明硬涂层》透明硬涂层16是用以提高光学用薄膜1的表面硬度,防止在表 面产生刮伤而设置的。据此,本实施方式的透明硬涂层16的表面硬 度优选调整成H以上,较优选为2H以上,更优选为3H以上。通过 将表面硬度调整成规定值以上,可有效防止在光学用薄膜1表面所产 生的刮伤。表面硬度值以依据JIS-K5400 (1990)的方法所测定的铅 笔划痕值(铅笔硬度)来表示。透明硬涂层16包含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电离放射线固 化性树脂等树脂。尤其在包含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时,由于可发挥 以表面硬度等为代表的硬涂性而优选。作为热塑性树脂以及热固化性树脂,可列举与构成底层14的树 脂相同的树脂。作为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可采用通过电离放射线(紫外线或 电子线)的照射而交联固化的光聚合性预聚物。在此实施方式中,可 单独使用后述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也可组合2种以上来使用。光聚合性预聚物有阳离子聚合型和自由基聚合型。作为阳离子聚合型光聚合性预聚物,可列举环氧系树脂或乙烯基 醚系树脂等。作为环氧系树脂,可列举例如双酚系环氧树脂、线型酚 醛清漆型环氧树脂、脂环式环氧树脂、脂肪族环氧树脂等。作为自由基聚合型光聚合性预聚物,由硬涂性的观点来看,尤其的丙烯酰基,且利用交联固化而形 成三维网目构造的丙烯酸系预聚物(硬质预聚物)。作为丙烯系预聚物系,可列举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 酸酯、环氧丙烯酸脂、蜜胺丙烯酸酯、聚氟烷基丙烯酸酯、硅丙烯酸 酯等。作为氨基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用薄膜,其特征在于, 具有:透明基材层, 层叠于所述透明基材层的至少一面的底层, 层叠于至少任一个所述底层的表面的透明硬涂层,以及 层叠于所述透明硬涂层的表面的防反射层, 其中,当所述透明基材层的折射率 为n0、所述底层的折射率为n1、所述透明硬涂层的折射率为n2、所述防反射层的折射率为n3时,满足n3<n2≤n1≤n0且(n0-n3)≤0.5的关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泽和洋斋藤正登
申请(专利权)人:木本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