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淋雨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67988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体淋雨试验装置,包括若干个由水管构成的龙门架、连通龙门架的进水管、安装在龙门架上的喷头、用于固定龙门架的安装架,在地面下还设置有蓄水池,潜水泵放置于蓄水池内,潜水泵的出水管与进水管对接,在试验装置的外围设置有防护罩,龙门架由互不连通的顶部水管及两个侧部水管组成,相应地进水管也由一个上进水管和两个下进水管组成,潜水泵的出水管分三路,分别与上进水管及两个下进水管对接,在潜水泵的每路出水管上均设置有进水电磁阀。该装置结构简单,噪音低,可以利用现有的装配生产线,不需要为淋雨试验设置专用的试验场地,节省空间,提高装配生产线作业区域的利用率,同时可以实现车顶及两个侧墙分区控制。(*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性能试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车体淋雨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根据轨道车辆装配及大修工艺的要求,轨道车辆在总装后需按铁道部标准 TB2054-89规定,进行模拟降雨量6mm/min的淋雨试验,以检验车体及相关部件的密封是 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所需的车体淋雨试验装置是车辆制造及维修中必备的重要试验设 备。 现在普遍采用的淋雨试验装置是龙门架的框架淋雨架结构,在淋雨架的顶部及侧部设置若干个喷头,将车体沿轨道送入淋雨架下,并将满足试验要求的水喷在车体上进行试验。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1152802Y的中国专利"节能环保型整车淋雨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龙门架,龙门架的顶部和侧部均设置有若干个喷头,为了喷淋均匀,该龙门架可沿车体方向移动,在车体的两侧地下设置有蓄水槽,喷淋后的废水回流至蓄水槽,重复利用,水泵设置在地面上,水泵的吸水端伸入蓄水槽中,水泵的出水口与龙门架的进水口对接。 现有的这种淋雨试验台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需要带铁轨的专用试验场地,浪费资源,占用空间;二是将水泵设置在地面上,噪音较大;三是,每个淋雨架是由一根水管构成,其顶部及侧部的喷头只能同时喷水和关闭,不能单独控制,造成水量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以利用现有的车体装配生产线,大幅度提高作业区域利用率的车体淋雨试验装置。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车体淋雨试验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对车顶及两侧墙的单独淋雨试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淋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种车体淋雨试验装置,包括若干个由水管构成的龙门架、连通所述龙门架的进 水管、安装在所述龙门架上的喷头、用于固定所述龙门架的安装架,在淋雨试验胎位下方的 地面下设置蓄水池,潜水泵放置于所述蓄水池内,所述潜水泵的出水管与所述进水管对接, 在所述试验装置的外围设置有防止水向外飞溅的防护罩。 所述龙门架由互不连通的顶部水管及两个侧部水管组成,相应地所述进水管由一 个上进水管和两个下进水管组成,其中,所述顶部水管与上进水管连通,所述两个侧部水管 分别与两个下进水管连通,所述潜水泵的出水管分三路,分别与所述上进水管及两个下进 水管对接,在所述潜水泵的每路出水管上均设置有电磁阀。 所述蓄水池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两部分,两部分相互贯通,所述潜水泵放置在深水区内,所述浅水区和深水区之间设置过滤网,在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液位报警装置。 所述防护罩包括悬挂在两侧的硬质透明防水板及悬挂在两端的拉帘式透明软体防水帘。 在车体的两侧的地面下方沿所述车体长度方向设置两排积水槽,所述积水槽与所 述蓄水池连通。 在所述防护罩的两侧的外侧沿车体长度方向设置两排凸台。 在所述潜水泵的出水管上连接一排水管,排水管上设置排水电磁阀。 位于所述进水管末端的每两个或多个龙门架之间的进水管上再设置有电磁阀。 该装置还包括车窗和端门封堵装置,所述封堵装置包括与所述车窗和端门的尺寸相匹配的封堵框架,所述封堵框架的四周设置有密封胶条,所述封堵框架上还设置有夹紧器。 综上内容,本技术所提供的车体淋雨试验装置,将蓄水池和潜水泵均设置于 地下,节省了地面上的作业面积,同时,在淋雨试验工位的周围用防护装置与其它工位进行 隔离,这样,可以利用现有的车体装配生产线中的一个工位,不需要为淋雨试验设置专用的 试验场地,节省空间,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了装配生产线作业区域的利用率,将潜水泵设置 于深水中,还可以隔绝潜水泵的噪音,不影响生产线上其它工位的生产,降低整个装配车间 的噪音指数。 另外,该淋雨试验装置采用分区控制方式,通过控制顶部及两侧的喷头来单独实 现对车顶淋雨,对单面侧墙淋雨,以及对整车进行淋雨,既减少水的浪费,又提高了淋雨作 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适用车体淋雨试漏修补多次作业。 该装置中还配备了车窗及端门封堵装置,在进行试验前,对车窗和两侧的端门进 行密封,有效防止淋雨过程向车内漏水。 在该装置中靠近进水管末端的几排龙门架水管可以单独控制,这样,能够满足不 同型号的轨道车辆的淋雨要求,使用更为方便,也更进一步节约用水。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A向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车体1 ,地面2,轨道3 ; 龙门架4,顶部水管41,侧部水管42,侧部水管43 ; 进水管5,上进水管51,下进水管52,下进水管53 ; 蓄水池6,浅水区61,深水区62,过滤网63 ; 潜水泵7,出水管8,进水电磁阀9,压力表IO,安装架11,立柱12,横梁13,管子固 定卡14,喷头15,积水槽16,排水管17,排水电磁阀18,电磁阀1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车体淋雨试验装置,设置在车体总装生产线中的一个胎位上,根据不同的轨道车辆的车型,确定整个试验装置的长度,为了增加该装置的通用性,以目前车型当中最长的车型为准,该装置的总长度为22米,宽为6米。车体1在经过上一道工序后,沿着固定在地面2上的轨道3运行至该装置中,进行淋雨试验。4 实施例一 该试验装置包括若干个沿车体1长度方向平行排列设置的由水管构成的龙门架 4,每个构成龙门架4的水管均与进水管5连通,由进水管5向各个龙门架4供水,在龙门架 4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喷头15。为了实现车顶及两侧侧墙能够单独喷淋,本实施例 中,将每个龙门架4均分成互不连通的、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既顶部水管41及两个侧部水 管42和43。进水管5与龙门架4相对应也分成三个,既包括上进水管51和位于车体两侧 的两个下进水管52和53,其中,顶部水管41与上进水管51连通,侧部水管42和43分别与 相应侧的下进水管52和53连通。 其中,两个平行设置的龙门架4之间的距离、每两个喷头15之间的距离及每个喷 头15至车体1的距离均要保证喷淋区域交叉覆盖,喷下的水能够全面覆盖车体。本实施例 中,如图1所示,选择每两个龙门架4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 75米,以总长度22米计算,该试 验装置需要设置29个龙门架4,如图2所示,在每个龙门架4的顶部水管41上设置5个喷 头15,用于向车顶喷水,在每个侧部水管42和43上均设置两个喷头15,用于向车体的两个 侧墙喷水。 潜水泵7的出水管8也分三路,分别与龙门架4的上进水管51和两个下进水管52 和53对接,在三路潜水泵7的出水管8上均设置有进水电磁阀9,为了控制水流的压力,在 每个进水电磁阀9的出口处均设置一个压力表10。 该装置还配备有配电设备箱,向潜水泵7等用电设备提供电源,潜水泵7及三个进 水电磁阀9的开停也均由配电设备箱控制。 这样,从潜水泵7出来的三路水,分别通过上进水管51进入龙门架4的顶部水管 41,对车顶喷水,通过两个下进水管52和53进入龙门架4的两侧部水管42和43,对车体两 侧的侧墙喷水。通过控制三个进水电磁阀9的开启和关闭,实现车顶单独喷淋,两个侧墙单 独喷淋,及整车喷淋,根据不同的车型及维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喷淋,减少水的用量,避 免浪费。 如上所述,不同的车型车身长度也不相同,该装置是按目前最长的车长来设计的, 所以,为了避免造成水的浪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淋雨试验装置,包括若干个由水管构成的龙门架(4)、连通所述龙门架(4)的进水管(5)、安装在所述龙门架(4)上的喷头(15)、用于固定所述龙门架(4)的安装架(11),其特征在于:在淋雨试验胎位下方的地面(2)下设置蓄水池(6),潜水泵(7)放置于所述蓄水池(6)内,所述潜水泵(7)的出水管(8)与所述进水管(5)对接,在所述试验装置的外围设置有防止水向外飞溅的防护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卿韩晓辉高峰刘成玉鲁宁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