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67704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可与对接插头对接。该同轴连接器包括设有收容腔的本体、固持于本体上且突伸于收容腔内的固定端子、收容于本体的收容腔内且运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中心端子、可动元件及导电环、固持于本体内的导体及配置于本体内的复位元件。所述中心端子于第一位置处与固定端子断开。所述导电环安装于所述导体上且于第一位置处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并导通。所述可动元件配置于本体与中心端子之间。其中,所述复位元件包括位于导电环相对两侧的弹性元件及复位件。所述弹性元件向导电环提供弹性回复力从而令导电环从第二位置回弹至第一位置。所述复位件驱动可动元件自第二位置回弹至第一位置。(*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轴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是一种同轴连接器的复位结构。
技术介绍
于2008年9月17日公告的公告号为201117996Y的中国技术专利揭示了一 种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其包括本体、安装于本体上的固定端子、固持于本体内的导体、收 容于本体内的可动元件、设置于导体上且与固定端子接触的导电环、及收容入绝缘体内且 与导体断开的中心端子。本体与可动元件之间设置弹性元件。导体具有公型连接器构造, 中心端子具有母型连接器构造。当对接连接器插入该同轴连接器时,中心端子朝向导体运 动且带动导电环离开固定端子。此时,中心端子与导体电性连接且与固定端子断开。当对 接连接器拔出该同轴连接器时,通过弹性元件的复位作用令导电环与可动元件回复至初始 位置。 弹性元件配置于同轴连接器前方且用于驱动可动元件前部进行复位动作。当该同 轴连接器经常进行插拔动作而令弹性元件的弹性力逐渐减弱时,可动元件因得不到充分的 弹性力支持而令其无法进行可靠的复位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配置于其上的可动元 件通过复位元件的支持而能可靠往返于初始位置及最终位置之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与对接插头对接的同轴连接器。该同轴 连接器包括设有收容腔的本体、固持于本体上且突伸于收容腔内的固定端子、收容于本体 的收容腔内且运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中心端子、可动元件及导电环、固持于本 体内的导体及配置于本体内的复位元件。所述中心端子于第一位置处与固定端子断开。所 述导电环安装于所述导体上且于第一位置处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并导通。所述可动元件配 置于本体与中心端子之间。其中,所述复位元件包括位于导电环相对两侧的弹性元件及复位件。所述弹性元件向导电环提供弹性回复力从而令导电环从第二位置回弹至第一位置。 所述复位件驱动可动元件自第二位置回弹至第一位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同轴连接器的复位元件可从前后两侧分别向可动元 件及导电环提供充分的弹性回复力。如此使得同轴连接器即使长期使用亦可令可动元件及 导电环可靠回复至初始位置。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中第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去除第一、第二本体时的部分组合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此时所述同轴连接器处于初始位置。 图5是图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此时所述同轴连接器处于最终位置。 图6是图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此时所述同轴连接器处于中间 位置,图6亦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同轴连接器处于最终位置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同轴连接器100用于插入对接插头(未图示)。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同轴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本体11、与第一本体11配合的第二本体9、固 持于第一本体11内的固持件12、贯穿固持件12的导体6、安装于导体6上的弹簧82及导 电环5、固定于第一本体11上的固定元件7、收容于第二本体9内的套筒2、收容于套筒2内 的绝缘体3、部分埋设于绝缘体3内的中心端子4及安装于第二本体9与套筒2之间的弹片 81。由于套筒2与绝缘体3皆可动,故将两者合称为可动元件20。由于弹片81与弹簧82 用于令可动元件20弹性复位,故将两者合称为复位元件8。 参阅图3及图4,第一本体11包括基座111及自基座111向前突伸的筒状部112。 基座111内设有第一收容腔115。基座111包括设有固定槽113的上壁116。固定槽113与 第一收容腔115贯通。基座lll内表面设有朝向第一收容腔115突出的台阶部117。筒状 部112内表面设有第一螺纹114。结合图5,基座111内于台阶部117后侧设有阻挡部118。 当对接插头过份插入时,套筒2也会受到阻挡部118的阻挡而无法进行有可能损坏元件的 过份插入。 结合图2,固持件12呈圆形,中心设有贯穿前后的通孔121。 导体6由导电材料制成。导体6包括导通部61、尾部63及设置于导通部61与尾 部63之间的圆形垫起部62。导通部61前端设有若干狭槽611。导通部61的前端由于设 置狭槽611而具有弹性变形空间。导通部61为母型结构。 导电环5包括直径较大的抵接环51及直径较小的安装环52。导电环5进一步设 有贯穿其前后表面的贯通孔53。 固定元件7包括圆形的固定部72及上下贯穿固定部72的固定端子71。 第二本体9内设有第二收容腔92。第二本体9后部外表面设有与第一螺纹114配合的第二螺纹91。 中心端子4具有与对接插头对接的对接部42及自对接部42向后延伸的细长形的 接触部41。接触部41为公型结构。 绝缘体3由塑胶材料或其他绝缘材料制成。绝缘体3包括底盘31及自底盘31向 后延伸的延伸部32。延伸部32包括彼此连接且直径渐小的第一延伸部321、第二延伸部 322及第三延伸部323。 套筒2包括基部21、自基部21向后突出的扣持部22。结合图3至图5,扣持部22 的自由端设有向上突起的钩部222及若干细长形的槽口 221。 弹片81大致呈环形。弹片81通过弯折而呈凹凸不平状。 参阅图2至图4,组装该同轴连接器100时,将弹簧82套设于导体6的导通部61 上。令导体6的导通部61的自由端穿越导电环5的贯通孔53从而将导电环5安装于导通部61上。导电环5可于导通部61上进行轴向运动。弹簧82配置于导电环5与垫起部62 之间。将固持件12套设于导体6的尾部63上且抵靠于垫起部62上。令导体6、固持件12、 弹簧82及导电环5收容于第一本体11的第一收容腔115内。固持件12的外表面与第一 收容腔115的内表面紧密配合。 将固定部72固定于第一本体11的固定槽113内。令固定端子71沿着与轴向方 向相垂直的方向穿越固定部72并向下突伸于第一本体11的第一收容腔115内。导电环5 的抵接环51与固定端子71抵接。 将中心端子4埋设于绝缘体3内。将绝缘体3安装于套筒2内。令绝缘体3的底 盘31与设于套筒2的基部21内侧的凹槽211配合。套筒2的前端抵靠于绝缘体3的第一 延伸部321上,后端呈悬空状置于第二延伸部322外侧且可通过槽口 221于第二延伸部322 外侧的悬置空间内发生弹性变形。将中心端子4、绝缘体3及套筒2收容于第二本体9的第 二收容腔92内。令弹片81安装于套筒2与第二本体9之间且弹性抵靠于台阶部117与套 筒2的基部21之间。 将第二本体9安装与第一本体11上。第二本体9内的套筒2的钩部222发生弹 性变形进入第一本体11的第一收容腔115内且与第一本体11的台阶部117扣持。第一本 体ll内的导通部61插入绝缘体3内且与中心端子4的接触部41相隔一定距离对齐。第 一本体11的第一螺纹114与第二本体9的第二螺纹91配合。如此令同轴连接器100安装 完成。 图4揭示同轴连接器100处于安装完成后未与对接插头对接时的初始状态。导体 6的导通部611与中心端子4的接触部41相隔一定距离。导电环5位于初始位置且与固 定端子71抵接。弹簧82处于自由状态。此时,导体6通过导电环5与固定端子71电性连 接。同时,导体6与固定端子71分别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可与对接插头对接,该同轴连接器包括设有收容腔的本体、固持于本体上且突伸于收容腔内的固定端子、收容于本体的收容腔内且运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中心端子、可动元件及导电环、固持于本体内的导体及配置于本体内的复位元件,所述中心端子于第一位置处与固定端子断开,所述导电环安装于所述导体上且于第一位置处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并导通,所述可动元件配置于本体与中心端子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元件包括位于导电环相对两侧的弹性元件及复位件,所述弹性元件向导电环提供弹性回复力从而令导电环从第二位置回弹至第一位置,所述复位件驱动可动元件自第二位置回弹至第一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志贵徐正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