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流道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8803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模具流道组合,包括一上板和一位于顶出机构上的下板,所述上板设有一入胶口和位于入胶口附近的注塑流道,所述下板设有一与所述入胶口相配合的出胶口,所述上板和下板之间还设有一顶出装置,所述顶出机构通过顶出装置对注塑流道进行挤压,所述注塑流道的体积缩小从而对其内注入的塑胶产生挤压。本发明专利技术模具流道组合通过所述顶出装置对注塑流道进行挤压,所述注塑流道的体积缩小从而对其内注入的塑胶产生挤压,使得入胶口附近的塑胶尽可能多的经由入胶口进入上模,减少了塑胶在注塑流道中冷却后形成的水口料,避免了塑胶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模具流道组合,尤其是指一种具有流道顶出装置的模具流道组I=I O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所使用,已 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必需品。电子产品的外壳通常由冲压零件与塑件构成,如个人电脑的机箱,其外壳包括由 钢板冲压而成的框架,在框体的前侧通常安装了一塑料材料制成的前板,则在制造该机箱 时,需要采用冲压模具冲压钢板而制造出框架,而且需要注塑模具注塑成型前板,而后将前 板固定到框架上。传统的塑胶模具包括一上模和一下模,该上模设有一入胶口和位于该入 胶口附近的注塑流道。在注塑过程中,塑胶在注塑流道中冷却后形成水口料,造成极大的浪 费。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减少注塑过程中产生的水口料的模具流道组I=I O一种模具流道组合,包括一上板和一位于顶出机构上的下板,所述上板设有一入 胶口和位于入胶口附近的注塑流道,所述下板设有一与所述入胶口相配合的出胶口,所述 上板和下板之间还设有一顶出装置,所述顶出机构通过顶出装置对注塑流道进行挤压,所 述注塑流道的体积缩小从而对其内注入的塑胶产生挤压。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模具流道组合通过所述顶出装置对注塑流道进行挤压, 所述注塑流道的体积缩小从而对其内注入的塑胶产生挤压,使得入胶口附近的塑胶尽可能 多的经由入胶口进入上模,减少了塑胶在注塑流道中冷却后形成的水口料,避免了塑胶的浪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模具流道组合的分解图。图2是图1中的模具流道组合组装后的剖面图。图3是图1中的模具流道组合组装后处于一工作状态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2,一模具流道组合包括一上板10,一顶出装置20和一下板30,用 来容置来自一注塑机(图未示)的塑胶。所述上板10的上表面设有一工字形的注塑流道11和位于所述注塑流道11上的 入胶口 12,所述注塑流道11两侧设有两容置孔13。所述顶出装置20呈与注塑流道11形3状相同的工字形,其包括两平行的侧臂21和连接于两侧臂21之间的连接臂22,所述连接臂 22与两侧臂21垂直。所述侧臂21和连接臂22上对应注塑流道的位置处分别设有一凸起 部23,每一凸起部23上设有一凹槽24。所述连接臂22中间位置处对应入胶口 12还设有 一供塑胶流过的胶道25。每一侧臂21于中间位置处分别向外延伸出一凸块26,每一凸块 26上分别设有一导柱27,所述导柱27可活动的收容于对应的容置孔13中。每一导柱27 上套设一弹簧28。所述下板30上对应入胶口 12和胶道25设有一出胶口 31,所述下板30 在所述出胶口 31两侧分别设有一对应凸块26的通孔32。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 下板30装设于一顶出机构(图未示)上,该顶出机构通过通孔32可将顶出装置20两侧的 凸块26上顶,从而驱动所述顶出装置20向上板10运动。请参阅图3,工作时,注塑机通过入胶口 12向上模内注入塑胶,当上模内容置了 80%的塑胶后,注塑机停止注塑,顶出机构通过通孔32将凸块26上顶,所述顶出装置20向 上板10的方向运动,同时弹簧28发生弹性形变。此时侧臂21和连接臂22上的凸起部23 挤压注塑流道11使其体积缩小,注塑流道11中的塑胶受到凹槽24的挤压而加速进入上模 内。由于注塑流道11体积的缩小对塑胶产生的挤压力还可在上模内产生一个保压力作用, 确保了塑胶从出胶口 31流出时的连续性。当塑胶从胶口 31流出后,顶出机构停止作用,弹 簧28弹性回复使得顶出装置20向远离上板10的方向运动。其中导柱27起导向的作用, 确保顶出装置20延垂直上板10的方向运动。本专利技术模具流道组合通过顶出装置20对注塑流道11进行挤压,注塑流道11的体 积缩小从而对其内注入的塑胶产生挤压,使得入胶口 12附近的塑胶尽可能多的经由入胶 口 12进入上模,减少了塑胶在注塑流道11中冷却后形成的水口料,避免了塑胶的浪费。权利要求一种模具流道组合,包括一上板和一位于顶出机构上的下板,所述上板设有一入胶口和位于入胶口附近的注塑流道,所述下板设有一与所述入胶口相配合的出胶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和下板之间还设有一顶出装置,所述顶出机构通过顶出装置对注塑流道进行挤压,所述注塑流道的体积缩小从而对其内注入的塑胶产生挤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流道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装置的形状与注塑流道 的形状相同。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流道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装置上对应注塑流道的 位置处设有凸起部和位于凸起部上的凹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流道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装置呈工字形,其包括两 平行的侧臂和连接于两侧臂之间垂直于两侧臂的连接臂,所述凹槽分别位于两侧臂和连接臂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流道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中间位置处对应入胶 口和出胶口还设有一供塑胶流过的胶道。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流道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臂于中间位置处分别向外 延伸出一凸块,每一凸块上设有一导柱,每一导柱上套设一弹簧。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具流道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胶口和注塑流道位于所述 上板的上表面,所述注塑流道两侧对应导柱设有两容置孔,所述下板的出胶口两侧对应所 述凸块设有两通孔。全文摘要一种模具流道组合,包括一上板和一位于顶出机构上的下板,所述上板设有一入胶口和位于入胶口附近的注塑流道,所述下板设有一与所述入胶口相配合的出胶口,所述上板和下板之间还设有一顶出装置,所述顶出机构通过顶出装置对注塑流道进行挤压,所述注塑流道的体积缩小从而对其内注入的塑胶产生挤压。本专利技术模具流道组合通过所述顶出装置对注塑流道进行挤压,所述注塑流道的体积缩小从而对其内注入的塑胶产生挤压,使得入胶口附近的塑胶尽可能多的经由入胶口进入上模,减少了塑胶在注塑流道中冷却后形成的水口料,避免了塑胶的浪费。文档编号B29C45/27GK101898405SQ20091030268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7日专利技术者叶锦文, 林振能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锦文林振能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