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文超专利>正文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339099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滑动轨道、轨道车和轨道站;每两个轨道站之间通过滑动轨道串联,轨道车活动设置在滑动轨道上,其特征在于:每两个轨道站之间的滑动轨道分为下行轨道和上行轨道,下行轨道和上行轨道之间大体呈竖向的“V”型结构,所述“V”型结构的下半部分延伸入地面以下;所述下行轨道与地面成30~35°角,上行轨道与地面成40~45°角;轨道站设置在车站塔楼内;在车站塔楼内设置有供乘客进入轨道站的电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速度快,实用性强,解决了现有交通工具高污染、高耗能、线路单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填补了该技术领域的空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工具,特别是一种既可以在地 面以上行驶,又可以在地下行驶的新型高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技术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各种交通工具猛增, 由此带来一系列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等社会问题,这 对改善城市交通秩序和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的人们对出行的质量 也具有更高的要求,交通工具不仅要节能、环保,而且对于具有旅游价值的 城市来说,交通工具还应该具有城市观光的功能;目前,大多数城市采用的 主要交通工具有以下几种类型地面交通、高架轻轨交通和地铁。地面交通包括客运公交和小汽车(包括家庭车、公务车和出租车等)。 客运公交的车站大都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段,并且其燃油消耗大、尾气排放 超标、污染环境,并且,因为地面的空间有限,则会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 目前国内外大中等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越来越多, 一年比一年严重,特别 是繁华城市,堵车时无论小汽车还是公交车速度都比较慢,比如,在北京各 条线路经常堵车,乘坐出租车就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却用了几个小时,乘 公交汽车的时间就更长,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车量行驶得就更慢,有时还不 断出现交通事故等现象,耽误了乘客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高架轻轨交通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快速有轨 交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由于轻轨 采用电子控制的有轨电车可以拖挂单节或多节车厢,并用电力机车牵引,有 自己的专用轨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小、整点准时的优点。但是工 程造价较高,占地面积大,且主要需要电力驱动,无形中也在大量耗费能源, 而且在城市中心等立交桥较多的繁华地段不便于修建高架轨道,且线路单一, 车流密度受到限制,不易于推广应用,尤其是中小型城市。地铁是地下铁道的简称,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不受地面道 路情况的影响,能够按照设计的能力正常运行,从而快速、安全、舒适 地运送乘客,效率高,无污染,能够实现大运量的要求。但由于地铁要 在全程的在地下开挖隧道,需要大量的时间,建设周期较长,而且因为地铁 的运行全程都在地下,需要经常的维护、防渗水、防洪、防毒气、防火、空 气净化、照明等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经费;而且,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地铁也不利于在城市观光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目的在于解决 由于当今社会的交通工具猛增所带来一系列现有交通工具存在的能源消耗 大、施工条件受限、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和用途单一等方面的问题。技术方案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滑动轨道、轨道车和轨道站;每两个轨道站 之间通过滑动轨道串联,轨道车活动设置在滑动轨道上,其特征在于每两个 轨道站之间的滑动轨道分为下行轨道和上行轨道,下行轨道和上行轨道之间大 体呈竖向的V型结构,所述V型结构的下半部分延伸入地面以下;所 述下行轨道与地面成30 35°角,上行轨道与地面成40 45。角;轨道站设 置在车站塔楼内,所述车站塔楼内设置有供乘客进入到轨道站的电梯。所述的轨道站设置在车站塔楼的顶部,每个车站塔楼的顶部均设置有两层 轨道站,轨道站为上下两层,每层的层高为4 7米,两层轨道站所连接的滑 动轨道之间的方向相互交错垂直。所述轨道站层高为5米。所述轨道车内还设置有电力驱动系统。所述轨道车内还设置有刹车器。所述的下行轨道与地面成35。角,上行轨道与地面成40。角。 所述车站塔楼的高度与滑动轨道伸入地面以下的深度相等。所述的滑动轨道在地面以上的部分,通过轨道支撑立柱固定在地面上。 优点及效果本技术在现有交通工具高架轻轨和地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供 了一种立体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在地面以下和地面以上均有设置,在减小占用地面以上的面积的同时也使得其应用更加灵活,即使是在立交桥较 多的地区也可以应用自如,并且,该系统主要采用将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的 形式提供动力,也减小了能源的消耗;并且该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为是属 于先下后上的形式,整个过程类似于破浪的形式,所以还具有一定的娱乐和 观光的功能,比如,将该系统应用在娱乐公园等地时,即可以作为一种娱乐 设施使用;并且其可以横向和竖向交错设置轨道线路,提高了线路的多元化 要求。本技术结构简单,速度快,实用性强,与地铁相比较,投入资金较 少、维护项目减少、维护和使用费用也大大降低,且运输效益更好,同时又 具有娱乐观光的功能;与高架轻轨相比较,由于有一半的轨道在地下,减少 了占地面积,提高了其使用的灵活性,且线路多元化,拓宽了城市交通范围, 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解决了现有交通工具高污染、高耗能、线路单 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填补了该
的空白。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车站塔楼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滑动轨道1、 轨道车2和轨道站3;滑动轨道1将每两个轨道站3串联在一起,每两个轨道站3之间的滑动轨道1分为下行轨道7和上行轨道8两部分;下行轨道7和 上行轨道8之间呈大体的竖向的V形结构,所谓竖向就是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所述的V形结构的下半部份伸入地下,所述的V形结构的滑动轨道1露出地面以上的部分通过轨道支撑立柱6支撑,轨道支撑立柱6固定在地面上,轨道支撑立柱6直接顶在设置在滑动轨道1的底部的支撑架4上; 轨道支撑立柱6可以使用单排也可以选择双排,双排时的效果最好;所述轨道站3设置在车站塔楼5的顶部,如图2所示,所述的下行轨淳7与地面成30 35°角,上行轨道8与地 面成40 45°角,下行轨道7比上行轨道8长时效果最好,下行轨道7与上行 轨道8之间的长度比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实际求得,只要满足轨道车2在行至 下行轨道7的最底端时有足够的惯性冲至上行轨道8的顶端即可,其原理类 似于游乐场的轨道车,而满足该条件,则对轨道车2的质量也有要求,这就 需要根据轨道车2的质量,合理配置乘坐人数;这样轨道车2在下行时就会 产生合适的速度,使得其在上行时有足够的力用来克服重力和摩擦力。轨道 站3设置在车站塔楼5的顶部,轨道站3的一端与上行轨道8的末端相连接, 另外一端与下行轨道7的首端相连接,每个车站塔楼5的顶部均可设置两层 轨道站3,这样上下两层轨道站3所连接的滑动轨道1之间呈水平向的相互交 错的垂直走向,例如当上层的轨道站3所连接的滑动轨道1呈东西走向时, 则下层轨道站3所连接的滑动轨道1呈南北走向;所述轨道站3的层高为4 7米;车站塔楼5的高度与滑动轨道1伸进地面以下的深度是相等的,即与滑 动轨道1的最低点距地面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可以使轨道车2 有足够的高度沿下行轨道7向下行驶,从而将重力势能转化为足够的动能来 克服轨道车2沿上行轨道8向上行驶时所受到的重力和摩擦阻力等阻力,从 而为上升过程提供足够的动力。车站塔楼5的数量可以根据城市的大小和规划距离的长短而设定。车站 塔楼5的高度限定在100米一300米时,两个相临的车站塔楼5之间的距离限 定在5km—25 km时效果最佳。轨道车2可以采用现有的轻轨或者地铁所使用的车辆,也可以由退役的 飞机改造而成,其原理也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滑动轨道(1)、轨道车(2)和轨道站(3);每两个轨道站(3)之间通过滑动轨道(1)串联,轨道车(2)活动设置在滑动轨道(1)上,其特征在于:每两个轨道站(3)之间的滑动轨道(1)分为下行轨道(7)和上行轨道(8),下行轨道(7)和上行轨道(8)之间大体呈竖向的“V”型结构,所述“V”型结构的下半部分延伸入地面以下;所述下行轨道(7)与地面成30~35°角,上行轨道(8)与地面成40~45°角;轨道站(3)设置在车站塔楼(5)内,在车站塔楼(5)内设置有供乘客进入轨道站(3)的电梯。

【技术特征摘要】
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滑动轨道(1)、轨道车(2)和轨道站(3);每两个轨道站(3)之间通过滑动轨道(1)串联,轨道车(2)活动设置在滑动轨道(1)上,其特征在于每两个轨道站(3)之间的滑动轨道(1)分为下行轨道(7)和上行轨道(8),下行轨道(7)和上行轨道(8)之间大体呈竖向的“V”型结构,所述“V”型结构的下半部分延伸入地面以下;所述下行轨道(7)与地面成30~35°角,上行轨道(8)与地面成40~45°角;轨道站(3)设置在车站塔楼(5)内,在车站塔楼(5)内设置有供乘客进入轨道站(3)的电梯。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轨道 站(3)设置在车站塔楼(5)的顶部,每个车站塔楼(5)的顶部均设置有两 层轨道站(3),轨道站(3)为上下两层,每层的层高为4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超
申请(专利权)人:何文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