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柴油发动机摇臂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32176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整体式柴油发动机摇臂轴,包括轴体,所述轴体上设有与轴内腔相连通的进油孔和注油孔,所述注油孔设置在轴体与摇臂村套所配合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在轴体上还设有与轴内腔相连通的螺栓兼疏油孔、螺栓孔、定位销孔以及轴端的堵头孔,所述固定螺栓兼疏油孔内设有疏油分流通道,所述摇臂座通过螺栓孔和螺栓兼疏油孔固定在轴体上,所述摇臂座上设有与螺栓孔同轴的摇臂座螺栓孔,在所述摇臂座螺栓孔上设有通往凸轮轴衬套的润滑油道,所述固定螺栓兼疏油孔连通轴内腔与摇臂座上的润滑油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降低摇臂轴内腔机油压力,调节摇臂衬套的润滑油量,延长了衬套使用寿命,减少机油消耗量,降低HC与颗粒排放,支持欧IV排放标准。(*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发动机构件,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整体式发动机中的摇臂轴O
技术介绍
发动机摇臂轴是用来给摇臂提供支撑,在发动机摇臂及气门等零件在工作时均需润滑,其润滑通过油道进入摇臂轴内腔,再通过摇臂轴、摇臂衬套、摇臂上的注油孔到达需 要润滑的部位,摇臂轴上注油孔位于摇臂轴与摇臂衬套所配合的部位。由于摇臂、气门等配合部位在工作时运动的线速度较低,一般只需少量的润滑油 用来润滑即可,而摇臂轴内腔中的机油来自机油泵,都有一定的压力,在压力作用下,通过 注油孔的引导,加之摇臂的甩动,会有过量的机油流到气门杆端。这样机油就容易通过气门 杆与气门导管的配合面窜到气缸中去,不但增加发动机的机油消耗量,并使发动机的HC与 颗粒排放增加。对于气门为竖直的发动机,其影响更为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减少气门杆端的机 油量,防止机油窜入气缸,从而降低机油消耗的整体式柴油发动机摇臂轴,减少了 HC与颗 粒排放,有利于排放达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整体式柴油发动机摇臂轴,包括轴体,所述轴体上设有与轴内腔相连通的进油孔 和注油孔,所述注油孔设置在轴体与摇臂村套所配合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在轴体上还设有 与轴内腔相连通的螺栓兼疏油孔、螺栓孔、定位销孔以及轴端的堵头孔,所述固定螺栓兼疏 油孔内设有疏油分流通道,所述摇臂座通过螺栓孔和螺栓兼疏油孔固定在轴体上,所述摇 臂座上设有与螺栓孔同轴的摇臂座螺栓孔,在所述摇臂座螺栓孔上设有通往凸轮轴衬套的 润滑油道,所述固定螺栓兼疏油孔连通轴内腔与摇臂座上通往凸轮轴衬套的润滑油道,从 而使摇臂轴内腔的机油便得到减压和分流。作为优选,所述注油孔包括排气摇臂衬套注油孔、燃油摇臂衬套注油孔和进气摇 臂衬套注油孔,所述排气摇臂衬套注油孔设置在轴体与排气摇臂衬套所配合位置,所述燃 油摇臂衬套注油孔设置在轴体与燃油摇臂衬套所配合位置,所述进气摇臂衬套注油孔设置 在轴体与进气摇臂衬套所配合位置。作为优选,所述排气摇臂衬套注油孔至少设有3个;所述燃油摇臂衬套注油孔至 少设有2个;所述进气摇臂衬套注油孔至少设有1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发动机摇臂轴,通过增设注油孔,合理分配3个摇臂衬套处的润滑 油量,延长了衬套使用寿命。2.本技术发动机摇臂轴,通过加大摇臂轴固定螺栓孔间隙即疏油分流通道为凸轮轴衬套润滑通道,可以降低摇臂轴内腔机油压力,调节摇臂衬套的润滑油量,减少机油 消耗量,降低HC与颗粒排放,支持欧IV排放标准。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图3是图1的B-B剖面图。图4是图1的C-C剖面图。图5是图1的D-D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 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整体式柴油发动机摇臂轴,包括轴体1,在轴体1上设 有与轴内腔10相连通的进油孔2、注油孔、螺栓孔4、轴体1上端的定位销孔8以及轴端的 堵头孔9 ;该注油孔设置在轴体与各个摇臂村套所配合的位置,其包括设置在轴体1与排气 摇臂衬套所配合位置的排气摇臂衬套注油孔5、设置在轴体1与燃油摇臂衬套所配合位置 的燃油摇臂衬套注油孔6、设置在轴体1与进气摇臂衬套所配合位置的进气摇臂衬套注油 孔7。进油孔2外接来自机油泵的压力油管,内连轴内腔。本实施例中,在轴体1上共制出有7个安装摇臂轴座的螺栓兼疏油孔3和螺栓孔 4,所述螺栓兼疏油孔3和螺栓孔4与摇臂轴座上摇臂座螺栓孔同轴,轴体1和凸轮轴都安 装在摇臂座上,固定于气缸盖上。所述螺栓兼疏油孔3孔径为Φ 11,配套螺栓规格为M10, 其配合产生的间隙为疏油分流通道,在所述摇臂座螺栓孔上制出有通往凸轮轴衬套的润滑 油道,所述疏油分流通道连通轴内腔10与摇臂座上通往凸轮轴衬套的润滑油道,使摇臂轴 内腔的机油便得到减压和分流,降低了摇臂轴内腔机油压力,调节摇臂衬套的润滑油量。值得一提的是,注油孔分别从摇臂内腔通往各自的摇臂衬套,相对而言,排气摇臂 处摩擦剧烈,则设有3个排气摇臂衬套注油孔5 (如图3所示);轴体1与燃油摇臂处摩擦 一般,则在此接触位置设有2个燃油摇臂衬套注油孔6 (如图4所示);进气摇臂处摩擦较 轻,则在轴体1上设有1个进气摇臂衬套注油孔7 (如图5所示)。再参见图1和图2,压力润滑机油从进油孔2进入摇臂轴内腔10,一部分机油从排 气摇臂衬套注油孔5、燃油摇臂衬套注油孔6和进气摇臂衬套注油孔7流向各自的摇臂衬套 进行润滑,在轴体1上安装排气摇臂衬套处有3个排气注油孔,燃油摇臂衬套处设有2个燃 油注油孔,进气摇臂衬套处有1个进气注油孔,这样根据摩擦程度合理分配各摇臂衬套处 的润滑油量,延长了衬套使用寿命。另一部分机油从螺栓兼疏油孔3经过摇臂座上的润滑 油道流至凸轮轴衬套处进行润滑。这样就降低摇臂轴内腔机油压力,调节了摇臂衬套处的 润滑油量供油压力,减少机油消耗量,降低HC与颗粒排放,支持欧IV排放标准。基于上述,本技术是在摇臂轴与摇臂衬套配合部位根据摩擦程度增设注油孔;扩大摇臂轴和摇臂座固定螺栓孔,再从摇臂座螺栓孔设计通往凸轮轴衬套的润滑油道。这样摇臂轴内腔的机油便得到减压和分流,调节了摇臂衬套处的润滑油量供油压力,减少 机油消耗量,延长了衬套使用寿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 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 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 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整体式柴油发动机摇臂轴,包括轴体,所述轴体上设有与轴内腔相连通的进油孔和注油孔,所述注油孔设置在轴体与摇臂村套所配合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体上还设有与轴内腔相连通的螺栓兼疏油孔、螺栓孔、定位销孔以及轴端的堵头孔,所述固定螺栓兼疏油孔内设有疏油分流通道,所述摇臂座通过螺栓孔和螺栓兼疏油孔固定在轴体上,所述摇臂座上设有与螺栓孔同轴的摇臂座螺栓孔,在所述摇臂座螺栓孔上设有通往凸轮轴衬套的润滑油道,所述固定螺栓兼疏油孔连通轴内腔与摇臂座上的润滑油道。

【技术特征摘要】
整体式柴油发动机摇臂轴,包括轴体,所述轴体上设有与轴内腔相连通的进油孔和注油孔,所述注油孔设置在轴体与摇臂村套所配合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体上还设有与轴内腔相连通的螺栓兼疏油孔、螺栓孔、定位销孔以及轴端的堵头孔,所述固定螺栓兼疏油孔内设有疏油分流通道,所述摇臂座通过螺栓孔和螺栓兼疏油孔固定在轴体上,所述摇臂座上设有与螺栓孔同轴的摇臂座螺栓孔,在所述摇臂座螺栓孔上设有通往凸轮轴衬套的润滑油道,所述固定螺栓兼疏油孔连通轴内腔与摇臂座上的润滑油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柴油发动机摇臂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孔包括排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伯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麦格特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