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义守大学专利>正文

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16672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包含一发光单元,以及一灯管。该灯管是供该发光单元穿设,包括一由该基板区分且背对于该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段、一由该基板区分且面对于该发光二极管的亮光段,及多个彼此相互连接地设于该亮光段表面上且分别依序由中央向外侧增大的三角体。利用所述三角体,产生多个不同倾斜角度的折射面,进而将所述发光二极管在该亮段的中央部形成较多量的光,向两外侧部分散,并将所述发光二极管在两侧部形成较少量的光,降低折射角度,使光线聚集在该亮光段的两侧,如此,可以达到提升整体的照度和匀度,因而能够降低眩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灯管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在该发光二极管灯管发亮时提高光的匀度,进而降低眩光问题的发光二极管的灯管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在使用时,具有省电且明亮的功效,所以普遍的运用于现在的生活照明设备上,例如一种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请参阅图1所示,是说明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的构造立体图。该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l,包括一发光单元ll,以及一灯管12,该发光单元ll包括一穿设于该灯管12内的基板111、多个电连接且行列排设于该基板111上的发光二极管112,及一电连接地与所述发光二极管112连接的电极座113。而如上所述的该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1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亮度和强度,但是却有严重的眩光问题,也就是让使用者在使用的时候,容易因为所述发光二极管112所产生的光线刺激了使用者的眼睛,造成使用者有不舒服且暈眩的感受。请参阅图2所示,是一说明发光二极管的受光区域的示意图。追究其原因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112所产生的光线,并非如一般荧光灯管般是均匀地沿着该灯管12周面射出,而是每一发光二极管112在发光时会与其他发光二极管112有重叠的受光区域发生,也就是如图2中所表示的a、 b和c的受光区域,a区域是代表单一发光二极管112所散发出的光线不受相邻的发光二极管112干扰,且只呈现单一发光二极管112的受光区域,b区域是代表每一发光二极管112所散发出的光线受相邻的发光二极管112干扰,并呈现二发光二极管112光线叠加的现象,c区域是代表所述发光二极管112所散发出的光线受相邻的发光二极管112干扰,并呈现许多发光二极管112光线叠加的现象,因此,由这些自然现象造成该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1在边缘部分有较暗的光,而中央部有较亮的光,呈现亮度不均匀,并使使用者有眩光的感受。请参阅图3所示,是一说明中国台湾第M330422号新型专利案所揭露的LED灯管的截面态样的剖面图。中国台湾公告第M330422号新型专利案所揭露的LED灯管,大致与上述设计相同,而其特征在于,该灯管12具有多个相互连接地设于该灯管12表面且呈弧状的凸块121。而这样的设计,虽然能够使光线通过所述凸块121时,利用凸透镜的原理,使光线通过所述凸块121时能够分散出去,借此降低了眩光的问题,然而,这种方式对光的均匀度则无法有效的提升,依旧存在着在边缘部分有较暗的光,而中央部有较亮的光,而存在有匀度不佳的问题。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其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在该发光二极管灯管发亮时,提高光的匀度,进而降低眩光问题,非常适于实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包含一个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包括一块基板,多个电连接地设于该基板上的发光二极管,及一组电连接地设于该基板上且供电后使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的电极座;其中该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还具有一供该发光单元穿设的灯管,该灯管包括一由该基板区分且背对于该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段、 一由该基板区分且面对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亮光段,及多个彼此相互连接地设置于该亮光段表面上的三角体,且所述三角体的底边是由该亮光段中央向两侧逐渐增大,而使所述三角体在该亮光段上呈现中央密两侧疏的分布。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较佳地,前述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其中所述的灯管上的每一三角体是设于该灯管的内周面上,且截面是呈等腰三角形。较佳地,前述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其中所述的灯管上的每一三角体的截面是呈直角三角形。较佳地,前述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其中所述的发光单元的电极座具有二个与该基板呈电连接且嵌合于该灯管两端部的导接件,每一导接件具有一嵌合于对应灯管端部的卡合部,及二个穿设于该卡合部上且与该基板 电连接的电极。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发光二极管灯管,包含 一发光单元,及一灯管。该发 光单元包括一基板,多个电连接地设于该基板上的发光二极管,及一电连接 地设于该基板上且供电后使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的电极座。该灯管是供该 发光单元穿设,包括一由该基板区分且背对于该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段、 一由 该基板区分且面对于该发光二极管的亮光段,及多个彼此相互连接地设于 该亮光段表面上且分别依序由中央向外侧增大的三角体。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 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利用多个设置在该灯管的亮光段表面上且分别依序由中 央向外侧增大的三角体,产生多个不同倾斜角度的折射面,进而将所述发 光二极管在中央部形成较多量的光向两外侧部分散,并将所述发光二极管 在两侧部形成较少量的光,降低其折射角度,使光线聚集在该亮光段的两 侧,如此,可以达到提升整体的照度和匀度,因而能够降低眩光问题。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能够在该发光二极管灯管发亮时,提高光的匀度,进 而降低眩光问题,非常适于实用。本专利技术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 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 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具有增进的突出功 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il明^j下。附图说明图l是说明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一说明发光二极管的受光区域的示意图。图3是一说明中国台湾第M330422号新型专利案所揭露的LED灯管的 截面态样的剖面图。图4是一说明本专利技术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构造立体图。图5是一说明该第 一较佳实施例的细部态样的剖面图。 图6是一是搭配图5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该灯管经横向拉伸后的态样 的示意图。图7是一说明本专利技术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灯管经横向拉伸后的态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 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 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 术手段及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包含一个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包括一块基板,多个电连接地设于该基板上的发光二极管,及一组电连接地设于该基板上且供电后使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的电极座;其特征在于:    该发光二极管灯管装置还具有一供该发光单元穿设的灯管,该灯管包括一由该基板区分且背对于该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段、一由该基板区分且面对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亮光段,及多个彼此相互连接地设置于该亮光段表面上的三角体,且所述三角体的底边是由该亮光段中央向两侧逐渐增大,而使所述三角体在该亮光段上呈现中央密两侧疏的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启茂古挥廷
申请(专利权)人:义守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