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涡轮增压器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63453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变涡轮增压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可变涡轮增压器包括:涡轮外壳;第一涡管,其与涡轮流体地连通;第二涡管,其沿着第一涡管的外部形成,其中第一涡管和第二涡管布置在所述涡轮外壳中以用于通过涡轮排出废气;分隔单元,其用于选择性地分离第一涡管和第二涡管;和流量控制阀,其布置在废气流入部分并且选择性地联接到所述分隔单元以用于阻碍废气流入第二涡管中。所述可变涡轮增压器可以在低速下防止涡轮迟滞并且在高速下是非常高效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是, 本专利技术涉及这样一种,其可以在低速下 防止涡轮迟滞并且在高速下是非常高效的。
技术介绍
0003在常规内燃机中,在进气冲程期间生成的负压将空气的 混合物引入气缸中。这被称为自然吸气或正常吸气。然而,阀打开时 间太短以致于不能充分地吸入空气混合物,因此强制泵送用于增强气 缸的体积效应、有效压力比和爆发压力,由此提高输出。这被称为涡 轮增压,并且用于涡轮增压的装置被称为涡轮增压器。0004如图1中所示,常规涡轮增压器105包括涡轮101和压 縮器103,并且连接到用于接收废气的发动机107的排气歧管109。0005压縮器103通过进气管119从空气净化器111吸入空气, 空气在中间冷却器113中被冷却并且通过进气歧管115供应给发动机 107。0006涡轮101与排出废气的排气管117连接。0007因此,由发动机107的废气引起的涡轮101的旋转使通 过轴121与涡轮101连接的压縮器103转动,并且被冷却和压縮的空 气从空气净化器111供应给进气歧管115。0008图2显示了常规涡轮增压器的部分横截面,并且显示了 带有入口 122的涡轮外壳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涡轮增压器,包括: 涡轮外壳; 第一涡管,其与涡轮流体地连通; 第二涡管,其沿着第一涡管的外部形成,其中第一涡管和第二涡管布置在所述涡轮外壳中以用于通过涡轮排出废气; 分隔单元,其用于选择性地分离第一涡管和第 二涡管;和 流量控制阀,其布置在废气流入部分并且选择性地联接到所述分隔单元以用于阻碍废气流入第二涡管中。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8-2-1 10-2008-00107871、一种可变涡轮增压器,包括涡轮外壳;第一涡管,其与涡轮流体地连通;第二涡管,其沿着第一涡管的外部形成,其中第一涡管和第二涡管布置在所述涡轮外壳中以用于通过涡轮排出废气;分隔单元,其用于选择性地分离第一涡管和第二涡管;和流量控制阀,其布置在废气流入部分并且选择性地联接到所述分隔单元以用于阻碍废气流入第二涡管中。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涡轮增压器,其中所述分隔单元包括在第一涡管和第二涡管之间选择性地分离所述涡轮外壳的涡管隔 板;禾口用于驱动所述涡管隔板的隔板控制单元。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涡轮增压器,其中所述隔板控制单 元包括被配置成引导所述涡管隔板的导向单元;和与所述涡管隔板连接并且被配置成沿着所述导向单元移动所述涡 管隔板的控制连杆。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涡轮增压器,其中所述控制连杆包括枢转地联接到所述涡管隔板的第一杠杆; 与第一杠杆连接的第二杠杆;和 与第二杠杆连接的第三杠杆;其中所述涡管隔板被配置成基于第三杠杆的操作移动。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涡轮增压器,其中所述隔板控制单2元包括布置在所述涡管隔板之下的倾斜单元;和沿着所述倾斜单元移动由此导致所述涡管隔板移动的驱动杠杆。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涡轮增压器,其中所述涡管隔板包 括用于提供回复力的弹性部分。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涡轮增压器,其中所述隔板控制单 元包括连接到所述涡管隔板的齿条;和与所述齿条啮合的驱动齿轮,其中所述驱动齿轮驱动所述齿条。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涡轮增压器,其中所述涡管隔板被 布置成使得第一涡管和第二涡管的横截面沿着废气的流入方向减小。9、 一种乘用车,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涡轮增压器,其 中所述分隔单元包括选择性地分离所述涡轮外壳与第一涡管和第二涡管的涡管隔板;和用于驱动所述涡管隔板的隔板控制单元。10、 一种用于可变涡轮增压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镇国禹秀亨金荣男元荣辰金永柱孙晋郁车贞和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