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27618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包括有刀具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具壳体2上设有第一传动轴3和第二传动轴4,第一传动轴3通过其上的齿轮与第二传动轴4一端的齿轮相啮合,第二传动轴4的另一端设有刀盘10,刀盘10的内侧面上设有刀片7和倒角刀8。其增大了刀具的切削直径,减小了刀具实现径向进给的自转轴与整个刀具的公转轴之间的距离,从而刀具体内部的传动级数减少;可以增加刀片的个数,提高切削效率,减少加工时间。其结构简单,充分利用了被加工零件的内部空间,因此提高了刀具的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状工件内缘近管口耳状结构的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 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内缘近管口处有一对耳状结构的管状工件(见附图1和附图2), 该结构上有两个同轴孔,其特征是近管口端耳状结构的孔径较小,远离管口端 耳状结构的孔径较大,当需要加工远离管口端耳状结构的背面B,并对该孔的远 离管口端进行倒角时,由于该工件耳状结抅的特殊性(即外孔小、内孔大的结 构), 一般刀具无法加工。现有技术中通常采取行星运动铣削装置实现加工,但 行星运动铣削装置的前端总宽度需要小于外孔的直径,并且由于铣刀主轴需要 足够的安装空间,导致铣刀杆长度过长、刚度降低,其自重和切削阻力会造成 铣刀沿转轴径向弯曲,从而影响加工精度。另外,该行星运动铣削装置不能对 该孔的远离管口端进行倒角,必须更换刀具才能进行倒角加工。这就延长了生 产周期,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 车削装置,其通过对现有的行星运动铣削装置的改进,从而有效克服了背景技 术所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 车削装置,包括有刀具壳体2,其特点在于所述的刀具壳体2上设有第一传动 轴3和第二传动轴4,第一传动轴3通过其上的齿轮与第二传动轴4 一端的齿轮相啮合,第二传动轴4的另一端设有刀盘10,刀盘10的内恻面上设有刀片7 和倒角刀8。本专利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是所述的可径向进给的内端 面车削装置。其增大了刀具的切削直径,减小了刀具实现径向进给的自转轴与 整个刀具的公转轴之间的距离,从而刀具体内部的传动级数减少;同时可以增 加刀片的个数,提高切削效率,减少加工时间。其将刀具内部传动齿轮部分移 到两个耳状结构之间,这样几乎可以使刀具的整体长度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本 专利技术的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由于刀具轴靠近机床主轴一端,并且充分 利用了被加工零件的内部空间,因此提高了刀具的刚度。本专利技术的可径向进给 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可以安装加工倒角的刀具在车削端面的同时加工倒角。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在实施时加工的工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与本专利技术在实施时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与本专利技术的图3中的C-C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孔,2.刀具壳体,3.第一传动轴,4.第二传动轴,5.第一 耳状结构,6.第二耳状结构,7.刀片,8.倒角刀,9.第二孔,10.刀盘。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 2、 3所示,所述的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包括有刀具壳 体2,其特点在于所述的刀具壳体2上设有第一传动轴3和第二传动轴4,第 一传动轴3通过其上的齿轮与第二传动轴4 一端的齿轮相啮合,第二传动轴4 的另一端设有刀盘10,刀盘10的内恻面上设有刀片7和倒角刀8。所述的刀盘10为扇形结构,刀片7为单个或多个。刀盘10外轮廓上两点 最大距离和安装第二传动轴4的刀具壳体2部分的外轮廓上两点最大距离小于 端第一耳状结构5上的第一孔1和第二耳状结构6上的第二孔9的直径。刀具壳体2和第一传动轴3的旋转中心线同为PP、所述的第二传动轴4和刀盘10 的旋转中心线同为OO'。倒角刀8设置在刀盘10的接近第二传动轴4处并与 第二耳状结构6上的第二孔9对应。如图4所示,所述的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刀片7为五个,其在 实施时,双套主轴系统的中心主轴驱动刀具壳体2上的第一传动轴3,第一传动 轴3带动第二传动轴4旋转,从而使第二传动轴4上的刀盘10旋转到其刀尖距 离刀具壳体2旋转中轴线00'的垂直距离就等于最小值(R2-R1)时,见图4 (a),刀具壳体2整体向前移动并带动刀盘10伸入近管口端的第一耳状结构5 上的第一孔1和远离管口端的第二耳状结构6上的第二孔9,使刀盘10到达远 离管口端的第二耳状结构6的外侧,此时,双套主轴系统的中心主轴驱动刀具 壳体2上的第一传动轴3,第一传动轴3带动第二传动轴4旋转一定角度,由 于第二传动轴4和刀盘10的旋转中轴线OCT相对于刀具壳体2上的第一传动 轴3的PP'有一个偏心,所以此时刀盘10上的刀尖距离刀具壳体2旋转中轴 线OO'的垂直距离R就大于最小值(R2-R1),见图4(b),当R到达一定值 的时候,双套主轴系统的外套主轴驱动刀具壳体2旋转,就实现了对第二耳状 结构6上的待加工面B的切削,同时随着第一传动轴3带动第二传动轴4旋转 角度的增大,R值也增大,实现了对第二耳状结构6上的待加工面B的切削径 向进给;当双套主轴系统的中心主轴驱动刀具壳体2上的第一传动轴3,第一传 动轴3带动第二传动轴4旋转,从而使第二传动轴4上的刀盘10旋转到其刀尖 距离刀具壳体2旋转中轴线OCK的垂直距离就等于最大值(R2+R1)时,见 图4 (c),就完成了对第二耳状结构6上的待加工面B的加工。同时,刀盘10 上的倒角刀8实现了对第二耳状结构6上的第二孔9的倒角。权利要求1、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包括有刀具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具壳体(2)上设有第一传动轴(3)和第二传动轴(4),第一传动轴(3)通过其上的齿轮与第二传动轴(4)一端的齿轮相啮合,第二传动轴(4)的另一端设有刀盘(10),刀盘(10)的内侧面上设有刀片(7)和倒角刀(8)。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刀盘(10)为扇形结构,刀片(7)为单个或多个。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刀盘(10)外轮廓上两点最大距离和安装第二传动轴(4)的刀具壳体(2) 部分的外轮廓上两点最大距离小于端第一耳状结构(5)上的第一孔(1)和 第二耳状结构(6)上的第二孔(9)的直径。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刀具壳体(2)和第一传动轴(3)的旋转中心线同为PP、所述的第二传 动轴(4)和刀盘(10)的旋转中心线同为OO'。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倒角刀(8)设置在刀盘(10)的接近第二传动轴(4)处并与第二耳状结 构(6)上的第二孔(9)对应。全文摘要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包括有刀具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具壳体2上设有第一传动轴3和第二传动轴4,第一传动轴3通过其上的齿轮与第二传动轴4一端的齿轮相啮合,第二传动轴4的另一端设有刀盘10,刀盘10的内侧面上设有刀片7和倒角刀8。其增大了刀具的切削直径,减小了刀具实现径向进给的自转轴与整个刀具的公转轴之间的距离,从而刀具体内部的传动级数减少;可以增加刀片的个数,提高切削效率,减少加工时间。其结构简单,充分利用了被加工零件的内部空间,因此提高了刀具的刚度。文档编号B23B5/00GK101518826SQ20081015106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0日专利技术者宏 王, 斌 王, 韦继翀 申请人:兰州理工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可径向进给的内端面车削装置,包括有刀具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具壳体(2)上设有第一传动轴(3)和第二传动轴(4),第一传动轴(3)通过其上的齿轮与第二传动轴(4)一端的齿轮相啮合,第二传动轴(4)的另一端设有刀盘(10),刀盘(10)的内侧面上设有刀片(7)和倒角刀(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宏韦继翀王斌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