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包括设置于适配器外壳上的组装结构。所述组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侧面的至少两个安装部和设置在所述外壳一侧面的至少一个容置槽,所述各个容置槽与相应的安装部相对于所述外壳的中心线对称布置,所述容置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安装部的厚度,当至少两个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组合安装时,其中一个所述适配器的安装部能够可拆卸地固定在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所述适配器的相应容置槽内。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少安装步骤,大幅度提高效率,并减少适配器所占用的墙壁或其他物体面积,安装后整齐划一、美观大方。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组合的适配器数量越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势越明显。(*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配器,尤其是一种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
技术介绍
每个通信设备都需要供电,当设备不支持220V电压时,就需要在本地电源与设备 之间增加电源适配器,实现将220V转换为PoE (Power overEthernet,以太网供电)或合适 电压供电,比如48V直流电,这种情况下,每台通信设备都要使用电源适配器,而当电源适 配器均距离本地电源较近,又数量较多时,如何整齐、方便、快捷地安装这些电源适配器就 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的电源适配器的外壳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金属外壳,没有设计安装 特征,一般只能放置在物体上,或者用线扣捆绑在物体上,所以该种电源适配器的安装非常 不可靠,在有外力或震动的情况下,电源适配器很容易摔落而损坏;另一种电源适配器的外 壳为塑胶外壳,如图1所示,在电源适配器外壳1的两个端面上各设有一个安装部2,每个 安装部2上设有一个螺钉孔,两个安装部2的底面与外壳1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安装时, 用螺钉将外壳1固定在水平或垂直表面,比如墙壁上。该种安装方式比较牢固,适配器不易 发生意外摔落现象。如果当通讯设备需要多个适配器,则需要分别将这些适配器安装到墙 壁或其他平面上,这时,独立安装的各个适配器所需占用的墙壁或物体水平表面的面积比 较大,且每一个适配器均需要两颗螺钉固定,安装麻烦,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又不易安装整 齐,不美观。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提出一种适配器,能够避免上述多个适 配器安装麻烦、效率低、不美观的缺陷,更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 器,在需要同时安装多个适配器情况下,安装非常方便、快捷,并且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技术的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包括设置于适配器外壳上的组装结构,该 组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侧面的至少两个安装部和设置在所述外壳一 侧面的至少一个容置槽,所述各个容置槽与相应的安装部相对于所述外壳的中心线对称布 置,所述容置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安装部的厚度,当至少两个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 组合安装时,其中一个所述适配器的安装部能够可拆卸地固定在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所述适 配器的相应容置槽内。 所述组装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与具有容置槽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 的至少一个容置槽。 所述安装部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邻近外壳底面的对角线两端部,所述容置 槽的数量为一个,设置在邻近外壳底面的另一对角线的一端部。 所述安装部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邻近外壳底面的对角线两端部位置,所述容置槽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邻近外壳底面的另一对角线两端部。 所述安装部包括对称连接在所述外壳侧面的两个安装臂和连接于该两个安装臂 外端部的外安装柱,该外安装柱中央位置具有安装孔;所述容置槽内设有能插装在所述外 安装柱的安装孔内的内安装柱。 所述内安装柱的外接圆直径大于所述外安装柱的安装孔内径0. 1-0. 3mm。 所述安装部包括连接于所述外壳侧面的底板,该底板上设有定位孔,底板外侧设 有与该定位孔连通的卡入口 ;所述容置槽内设有能与所述定位孔配合的竖直的定位柱。 所述定位孔呈圆形,所述卡入口呈八字形,卡入口最窄处的宽度小于所述定位 柱直径0. 2-0. 5mm。 所述底板上的卡入口两侧各自设有一个加强臂,两个加强臂和底板围成凹陷区, 所述定位柱顶部设有水平防脱悬壁,该防脱悬壁在竖直方向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凹陷区 的深度,所述防脱悬壁的底面与容置槽的槽底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底板的厚 度。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 于本技术中,由于具有组装结构,组装结构为设置在适配器外壳两侧的至少两个安装 部和设置在适配器外壳的至少一个侧面的至少一个容置槽,容置槽的深度等于或大于所述 安装部的厚度,当多个适配器组合连接时,可以通过组装结构中相应的安装部和容置槽以 镶嵌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将两个适配器牢固地组合到一起,最后只以最外侧的两个适配器 上的两个安装部安装到墙壁或其他物体表面即可。所以在需要多个适配器时,使用本实用 新型的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可明显减少安装步骤,大幅度提高效率,并减少适配器所占 用的墙壁或其他物体表面积,安装后的各个适配器整齐划一、美观大方。使用本技术, 组合装配的适配器数量越多,在安装效率及美观方面的优势越明显。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 和优点将更加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电源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2A是本技术的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的主视图; 图2B是图2A的俯视图; 图2C是图2A的后视图; 图3表示技术中的具有第一种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3A是图3中A部分放大图; 图3B是图3中B部分放大图; 图4表示将两个本技术中的具有第一种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组装到一起时安 装过程的立体图; 图5表示将两个本技术中的具有第一种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组装到一起后的 剖面图; 图5A是图5中C部分放大图; 图6表示将三个本技术中的具有第一种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7表示本技术中的具有第二种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7A是图7中的D部分放大图; 图7B是图7中的E部分放大图; 图8表示将两个本技术中的具有第二种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组装到一起时安 装过程的立体图; 图8A是图8中的F部分放大图; 图9表示将两个本技术中的具有第二种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组装到一起后的 立体图; 图9A是图9中的G部分放大图; 图10表示将两个本技术中的具有第二种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组装到一起后的 剖面图; 图10A是图10中的H部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2A、图2B、图2C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具有第一种组装结构的适配器,包 括适配器外壳1、安装于外壳1内的适配模块以及设置于适配器外壳1外的组装结构。 第一种组装结构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安装部11和一个或更多个能分别容纳安装部 11的容置槽12。至少两个安装部11分别位于外壳1相对的两侧,由外壳1底面分别向两 侧面延伸而形成。容置槽12位于具有安装部11的一侧,当具有多个容置槽12时,则可以 分别位于具有安装部11的两侧,各个容置槽与相应的安装部相对于外壳1的纵向或横向中 心线对称布置。为了保证安装后的多个适配器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增强各适配器之间 的连接强度及美观效果,应保证容置槽12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安装部11的厚度,以使安装部 11能完全卧到容置槽12内而不会凸出来。 如图2C所示,安装部11的数量一般为两个,分别设置在邻近外壳1底面的对角线 两端部。如果适配器的体积比较大或重量比较重时,也可以考虑增加安装部11的数量,以 保证各个适配器的连接强度。当若干个适配器连接到一起时,位于最外侧的两个适配器只 设置一个容置槽12即可,其可以设置在邻近外壳1底面的另一对角线的一端部;而位于中 间的各个容置槽需要设置两个容置槽12,其可以设置在邻近外壳1底面的另一对角线两端 部。容置槽12的数量随着安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适配器外壳(1)上的组装结构,该组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1)相对的两侧面的至少两个安装部和设置在所述外壳(1)一侧面的至少一个容置槽,所述各个容置槽与相应的安装部相对于所述外壳(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所述容置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安装部的厚度,当至少两个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组合安装时,其中一个所述适配器的安装部能够可拆卸地固定在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所述适配器的相应容置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适配器外壳(1)上的组装结构,该组装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1)相对的两侧面的至少两个安装部和设置在所述外壳(1)一侧面的至少一个容置槽,所述各个容置槽与相应的安装部相对于所述外壳(1)的中心线对称布置,所述容置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安装部的厚度,当至少两个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组合安装时,其中一个所述适配器的安装部能够可拆卸地固定在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所述适配器的相应容置槽内。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结构还包括设 置在所述外壳(1)上与具有容置槽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的至少一个容置槽。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数量为两 个,分别设置在邻近外壳(1)底面的对角线两端部,所述容置槽的数量为一个,设置在邻近 外壳(1)底面的另一对角线的一端部。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数量为两 个,分别设置在邻近外壳(1)底面的对角线两端部位置,所述容置槽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 置在邻近外壳(1)底面的另一对角线两端部。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具有组装结构的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11)包括对 称连接在所述外壳(1)侧面的两个安装臂(13)和连接于该两个安装臂(13)外端部的外安装柱(14),该外安装柱(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增磊,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