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856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压缩机,其包括壳体、分隔构件、油分离器以及储油室。油分离器包括外壳、油分离室、油分离管以及排油孔,排油孔的第一端通入油分离室的底部中而其第二端通往外壳的外部。储油室形成在油分离器外部。还设有用于使排油孔与储油室连通的排油通道。排油通道的第一端连接至排油孔的第二端。排油通道的第二端具有排出口,排出口通入储油室中并定位在排油孔的第一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排油通道的一部分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油分离器的压缩机。技术背景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8-8259公开了一种叶片旋转式压缩机。 该压缩机具有壳体,壳体中容置有气缸(气缸体)。气缸的两端连接至 前侧体(前侧板)和后侧体(后侧板),并且气缸中具有转子,转子具 有多个叶片。由这些叶片和相对的侧板在气缸中形成压缩腔。转子和叶 片旋转以压缩压缩腔中的制冷剂气体。壳体中形成有排放室(排放区域),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气体排放 到排放室中,后侧体上安装有用于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润滑油的旋流体 (油分离器)。旋流体包括主体,主体中形成有圆柱状空间(油分离腔), 制冷剂气体在该空间中旋转,并且该空间由主体的圆柱形内表面和从该 圆柱形内壁表面连续地延伸的底壁表面围绕。旋流体还包括圆筒状气体 排放管(油分离管),该圆筒状气体排放管设置在圆柱状空间中,用于 使从入口引入主体中的制冷剂气体在气缸体中涡旋流动。该排放管在其 顶部处具有开口,离心分离出润滑油的制冷剂气体经该开口排出主体。旋流体的主体在其底部具有排油孔,圆柱状空间中的从制冷剂气体 分离出的润滑油经该排油孔排入排放室(储油室)的底部中。排油孔在 旋流体的主体中形成为使得排油孔的位于排放室侧部上的开口定位成 低于储存在排放室底部中的润滑油的水平面,并且使得排油孔的面对圆 柱状空间的相对的开口的下端部定位在圆柱状空间的底壁表面以下。而向相对于储存在朝夂放室中的润滑油的顶面具有水平分量。在后侧体中形 成有油通道,用于将储存在排放室中的润滑油引导到压缩机的滑动部件4和背压空间。引入旋流体的圆柱状空间中的制冷剂气体沿主体的圆柱形内表面 呈螺旋形下流。润滑油在主体的圆柱形内表面上与制冷剂气体离心分 离,并且分离后的润滑油溅射在底壁表面上然后流过排油孔,从而排入 排放室中。圆柱状空间中的分离出润滑油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气体排放管 的下开口在气体排放管中向上流动并经气体排放管的上开口排入排放 室中。然后,制冷剂气体被排出叶片旋转式压缩机。在以上文献中公开的叶片旋转式压缩机中,当在旋流体的圆柱状空 间中高速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经排油孔流入排放室中时,储存在排放室中 的润滑油被流入排放室中的制冷剂气体喷出。因此,储存在排放室中的 润滑油量减少,并且相应地,排放室中的润滑油的液位下降。当排放室 中的润滑油的液位因此而降低时,如果排放室中的润滑油的液位因压缩 机的振动而发生变化,制冷剂气体就会经油通道流动然后流入压缩腔。 为了预防这种情形,可以增大旋流体的圆柱状空间的体积,以便降低制 冷剂气体在旋流体的圆柱状空间中的流速。但是,如果增大旋流体的圆 柱状空间的体积,则会使旋流体本身更大,进而增大叶片旋转式压缩机 本体的尺寸。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将润滑油从储油室中喷出而不增大 压缩机尺寸的压缩机。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压缩机包括壳体、分隔构件、油分离器以及储油室。分 隔构件将壳体内的空间分隔成压缩单元和排放区域,由压缩单元压缩过的 制冷剂气体排放到排放区域。油分离器分离M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器气体 中所包含的润滑油,并且油分离器容置在排放区域中。油分离器包括外壳、 油分离室、油分离管以及排油孔。外壳呈圆筒形状。油分离室形成在外壳 中。油分离管在油分离室的顶部竖直地延伸。排油孔的第一端通入油分 离室的底部,而排油孔的第二端通往外壳的外部。储油室在排放区域中形成于油分离器的外部。还i殳有用于使排油孔与储油室连通的排油通道。 排油通道的第一端连接至排油孔的第二端。排油通道的第二端具有排出 口 ,排出口形成为通入储油室中并定位在排油孔的第一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排油通道的一部分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原理进行的示例性描述中,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 面和优点将变得明显。附图说明参考以下结合附图对当前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最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叶片式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横向剖视图;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横向剖视图,其中示出压缩机的油分离 器和排油通道;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排油通道的横向剖视图;以及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排油通道的横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图l至图3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具体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 优选实施方式的叶片式压缩机。在以下描述中,以图1中的双箭头Yl 指示叶片式压缩机的前后,并以图1中的双箭头Y2指示安装在车辆中 的压缩机的顶部和底部。参见图1,叶片式压缩机10具有壳体H,壳体H包括后壳体11和 连接于后壳体ll的一个端面或前端面的前壳体12。如图3所示,后壳 体11与前壳体12通过多个螺栓B紧固在一起。如图2所示,后壳体 11中容置有气缸体13,气缸体13具有圆柱形外表面和椭圆形内表面。后壳体11中具有前侧板14和作为分隔构件的后侧板15,前侧板14 固定在气缸体13的一个端面或前端面上,后侧板15固定在气缸体13的另一个端面或后端面上。由气缸体13的外周表面、后壳体ll的面对 气缸体13外周表面的内周表面以及前侧板14和后侧板15的面对气缸 体13的第一端面14A、 15A限定出排放空间DA。前侧板14的面对气 缸体13的端面的一部分向前凹进从而形成背压槽14H,而后侧板15的 面对气缸体13的端面的一部分向后凹进从而形成背压槽15H。转轴17延伸穿过气缸体13并由前侧板14和后侧板15以可旋转的 方式支撑。圆筒状转子18固定地安装至转轴17从而与转轴17 —起在 气缸体13内旋转。参见图2,转子18中形成有多个径向叶片插槽18A, 用于在其中容置叶片20以便允许叶片20进出叶片插槽18A。润滑油供 给至叶片插槽18A。每个叶片插槽18A在转子18中形成为其一端或其 前端与前侧板14的背压槽14H连通,而其另一端或其后端与后侧板15 的背压槽15H连通。在叶片式压缩机10的操作中,当转轴17驱动转子18旋转时,每 个叶片20的外端部与气缸体13的内周表面保持接触,因此转子18的 外周表面、气釭体13的内周表面、两个相邻叶片20以及前侧板14和 后侧板15形成了压缩腔21。在叶片式压缩机10中,压缩腔21的体积 随着转子18的旋转方向逐渐增大的阶段为吸气沖程,而其体积随着转 子18的旋转方向逐渐减小的阶段为压缩冲程。后壳体ll、气缸体13、 前侧板14和后侧板15、转轴17、转子18以及叶片20形成叶片式压缩 机10的压缩单元C。如图1所示,在前壳体12中位于其顶部处形成有入口 24以及与入 口 24连通的吸入空间SA。前侧板14具有形成为与吸入空间SA连通 的一对吸入口 14B。气缸体13具有沿其轴向延伸贯穿的一对吸入通道 13B。在叶片式压缩机10的吸气冲程中,压缩腔21与吸入空间SA经 吸入口 14B和吸入通道13B彼此连通。参见图2,气缸体13的相对的侧部凹入或凹进从而形成排放室13D。 因此, 一对排放室13D分别由位于气缸体13的外周中的凹入部形成并 形成排放空间DA的一部分。气缸体13的用于排放室13D的每个凹入部均具有从气缸体13的外气缸体13的外周表面的装配表面13G。因此,排放室13D由阶梯形表面13F、装配表面13G、前侧板14的第一端面14A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包括: 壳体(H); 分隔构件(15),其将所述壳体(H)内的空间分隔成压缩单元(C)和排放区域(30),由所述压缩单元(C)压缩过的制冷剂气体排放到所述排放区域(30); 油分离器(40),其分离从所述压缩单 元(C)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且所述油分离器(40)容置在所述排放区域(30)中,所述油分离器(40)包括: 呈圆筒形状的外壳(42); 形成在所述外壳(42)中的油分离室(43); 油分离管(44),其在所述油 分离室(43)的顶部竖直地延伸;以及 排油孔(42B),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一端通入所述油分离室(43)的底部,而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通往所述外壳(42)的外部;以及 储油室(31),其在所述排放区域(30)中形成于 所述油分离器(40)的外部; 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用于使所述排油孔(42B)与所述储油室(31)连通的排油通道(50、60、70),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所述排油通道(50、 60、70)的第二端具有排出口(53、60A、70A),所述排出口(53、60A、70A)形成为通入所述储油室(31)中并定位在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一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并且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一部分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8-19 2008-2107811.一种压缩机,包括壳体(H);分隔构件(15),其将所述壳体(H)内的空间分隔成压缩单元(C)和排放区域(30),由所述压缩单元(C)压缩过的制冷剂气体排放到所述排放区域(30);油分离器(40),其分离从所述压缩单元(C)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且所述油分离器(40)容置在所述排放区域(30)中,所述油分离器(40)包括呈圆筒形状的外壳(42);形成在所述外壳(42)中的油分离室(43);油分离管(44),其在所述油分离室(43)的顶部竖直地延伸;以及排油孔(42B),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一端通入所述油分离室(43)的底部,而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通往所述外壳(42)的外部;以及储油室(31),其在所述排放区域(30)中形成于所述油分离器(40)的外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用于使所述排油孔(42B)与所述储油室(31)连通的排油通道(50、60、70),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第二端具有排出口(53、60A、70A),所述排出口(53、60A、70A)形成为通入所述储油室(31)中并定位在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一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并且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一部分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区域(30)中 i殳置有通道形成构件(45 )以连接所述外壳(42 ),并且所述糸夂油通道(50、 60、 70)形成在所述通道形成构件(45)中。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形成构件(45 ) 中的所述排油通道(50)具有笫一通道(51)和第二通道(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和男佐藤真一犬饲均铃木靖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