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充放电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电动车辆技术方案_技高网

充放电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电动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7200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充放电控制系统及其方法、电动车辆,其中,充放电控制系统包括电池包、充电口、升压DC电路和开关模组,电池包能够向车辆进行供电以使车辆正常行驶,升压DC电路包括有三相升压单元,开关模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口的第一端,所述开关模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充电口的第二端和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的两相升压单元,通过控制开关模组以使所述升压DC电路实现两相充放电或三相充放电。由此,充放电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工况兼容性,在车辆正常行驶的同时,还可以保证用电器的正常工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有助于电动车辆的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辆充放电控制,尤其涉及一种充放电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题,污染小、能量利用率高的新能源汽车迅速走进人们视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2、当前,新能源汽车在进行充放电的过程中,对于车辆的工况要求较高,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兼容性非常低,从而导致新能源汽车在推广过程中十分受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放电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工况兼容性,在车辆正常行驶的同时,还可以保证用电器的正常工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有助于电动车辆的推广。

2、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车辆。

3、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放电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4、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充放电控制系统,该充放电控制系统包括电池包、充电口和升压dc(direct current,直流)电路,所述升压dc电路包括三相升压单元;开关模组,所述开关模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口的第一端,所述开关模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充电口的第二端和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的两相升压单元,通过控制开关模组以使所述升压dc电路实现两相充放电或三相充放电。。

5、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充放电控制系统。</p>

6、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充放电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充放电控制系统包括电池包、充电口、开关模组和升压dc电路,所述升压dc电路包括三相升压单元,所述开关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池包、所述充电口和所述升压dc电路相连,且被配置为改变所述三相升压单元、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口的连接关系,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模式指令,确定所述充放电控制系统的工作模式;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对所述开关模组和所述升压dc电路进行控制,以使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的一相升压单元对所述电池包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变换和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的剩余两相升压单元对所述直流母线提供的直流电进行变换,或者所述升压dc电路采用所述三相升压单元对所述直流母线提供的直流电进行逆变,以通过所述充电口对外输出交流电。

7、上述实施例中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包括电池包、充电口、开关模组和升压dc电路,电池包能够向车辆进行供电以使车辆正常行驶,升压dc电路包括有三相升压单元,开关模组分别与电池包、充电口和升压dc电路相连,且通过开关模组能够改变电池包、充电口和三相升压电路的连接关系,使得三相升压电路中的一相升压单元可以对电池包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变换以得到升压后的直流电,剩余的两相升压单元则可以对该升压后的直流电进行变换以得到交流电,并且该交流电可以通过充电口对外放电,以对用电器进行供电,或者三相升压单元还可以对直流母线提供的直流电以进行逆变,进而能够向充电口输出交流电。由此,上述实施例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工况兼容性,在车辆正常行驶的同时,还可以保证用电器的正常工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有助于电动车辆的推广。

8、本专利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相升压单元包括上桥开关管、下桥开关管和升压电感,所述上桥开关管与所述下桥开关管串联后,连接在直流母线的正极端与负极端之间,所述上桥开关管与所述下桥开关管之间的节点与所述升压电感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组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直流母线的负极端与所述电池包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相连且具有共用节点,所述共用节点与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第一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后连接到所述电池包的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第二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第三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充电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为三相交流充电口,所述三相交流充电口的第一端子连接到所述共用节点,所述三相交流充电口的第二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二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所述三相交流充电口的第三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二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相交流充电口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相连,所述开关电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共用节点、所述第二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和所述第三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组还包括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所述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电池包的正极与所述隔离变换电路的第一直流端之间,所述第五开关连接在所述电池包的负极与所述隔离变换电路的第二直流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变换电路包括隔离变压器和双向DC-AC单元,所述双向DC-AC单元的第一直流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相连,所述双向DC-AC单元的第二直流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相连,所述双向DC-AC单元的第一交流端通过第六开关连接到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初级侧,所述隔离变压器的次级侧通过第七开关连接到所述第一桥臂变换电路中的任意一个桥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DC-AC单元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变换桥臂、第二变换桥臂、第三变换桥臂和第四变换桥臂,所述第一变换桥臂的中间节点与所述第二变换桥臂的中间节点相连后作为所述双向DC-AC单元的第一交流端,所述第三变换桥臂的中间节点与所述第四变换桥臂的中间节点相连后作为所述双向DC-AC单元的第二交流端。

10.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

11.一种充放电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控制系统包括电池包、充电口、开关模组和升压DC电路,所述升压DC电路包括三相升压单元,所述开关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池包、所述充电口和所述升压DC电路相连,且被配置为改变所述三相升压单元、所述电池包和所述充电口的连接关系,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组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直流母线的负极端与所述电池包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相连且具有共用节点,所述共用节点与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第一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后连接到所述电池包的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第二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第三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充电口,其中,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对所述开关模组和所述升压DC电路进行控制,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工作模式对所述开关模组和所述升压DC电路进行控制,还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电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桥臂变换电路、第二桥臂变换电路、隔离变换电路,所述开关模组还包括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六开关和第七开关,所述第一桥臂变换电路被配置为对所述直流母线提供的直流电进行变换,以驱动电机运行,所述第二桥臂变换电路被配置为对发电机提供的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后,提供所述直流母线,所述隔离变换电路被配置为通过复用所述第一桥臂变换电路中的任意一个桥臂和所述第二桥臂变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相升压单元包括上桥开关管、下桥开关管和升压电感,所述上桥开关管与所述下桥开关管串联后,连接在直流母线的正极端与负极端之间,所述上桥开关管与所述下桥开关管之间的节点与所述升压电感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组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在所述直流母线的负极端与所述电池包的负极之间,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相连且具有共用节点,所述共用节点与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第一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后连接到所述电池包的正极,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第二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三相升压单元中第三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到所述充电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为三相交流充电口,所述三相交流充电口的第一端子连接到所述共用节点,所述三相交流充电口的第二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二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所述三相交流充电口的第三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二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电路,所述开关电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三相交流充电口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第三端子相连,所述开关电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共用节点、所述第二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和所述第三相升压单元的升压电感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组还包括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所述第四开关连接在所述电池包的正极与所述隔离变换电路的第一直流端之间,所述第五开关连接在所述电池包的负极与所述隔离变换电路的第二直流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变换电路包括隔离变压器和双向dc-ac单元,所述双向dc-ac单元的第一直流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相连,所述双向dc-ac单元的第二直流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相连,所述双向dc-ac单元的第一交流端通过第六开关连接到所述隔离变压器的初级侧,所述隔离变压器的次级侧通过第七开关连接到所述第一桥臂变换电路中的任意一个桥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放电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dc-ac单元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变换桥臂、第二变换桥臂、第三变换桥臂和第四变换桥臂,所述第一变换桥臂的中间节点与所述第二变换桥臂的中间节点相连后作为所述双向dc-ac单元的第一交流端,所述第三变换桥臂的中间节点与所述第四变换桥臂的中间节点相连后作为所述双向dc-ac单元的第二交流端。

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富龙王俊龙郑乐平王亮薛鹏辉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