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流板及包括该扰流板的后保险杠、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2709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4
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扰流板及包括该扰流板的后保险杠、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气流会在车身尾部形成涡流,进而形成负压区域,增大了车身的压差阻力,导致行驶阻力变大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的扰流板安装在车辆底部的后端,能够引导气流快速通过车辆的下方,扰流板沿着X轴向后的方向向上倾斜,使扰流板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以增大车辆的离去角,扰流板的底面上具有向上方凹进的引导结构,引导结构沿X轴向后延伸至扰流板的后端,引导结构的后端延长线与水平面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小于第一夹角,以减少气流向车辆尾部的上方区域流动。从而减小了车身尾部的负压区域,降低了车身的压差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具体提供一种扰流板及包括该扰流板的后保险杠、车辆


技术介绍

1、近年来,电动汽车以其优异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且随着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存在的里程焦虑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大有取代燃油车的趋势。

2、除了电池性能以外,风阻也是影响电车续航里程的重要因素,较低的风阻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续航能力。

3、然而,现有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气流会在车身尾部形成涡流,进而形成负压区域,增大了车身的压差阻力,导致行驶阻力变大,影响车辆的续航能力。

4、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现有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存在着气流在车身尾部形成涡流,进而形成负压区域,增大了车身的压差阻力,导致行驶阻力变大,影响车辆的续航能力的技术问题。

2、在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安装在车辆的底部并且沿x轴方向向后延伸至车辆的后端,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平滑以减小车辆底部的阻力,从而能够引导气流快速通过车辆的下方,所述扰流板沿着x轴向后的方向向上倾斜,使所述扰流板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以增大车辆的离去角,所述扰流板的底面上具有向上方凹进的引导结构,所述引导结构沿x轴向后延伸至所述扰流板的后端,所述引导结构的后端延长线与水平面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夹角,以减少气流向车辆尾部的上方区域流动。

3、在上述扰流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引导结构设置为凹台结构,所述凹台结构的前端相对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向上方凹进,所述凹台结构的后端延伸至所述扰流板的后端。

4、在上述扰流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台结构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的连接处设置为倒角结构。

5、在上述扰流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凹台结构的前端相对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向上方凹进20mm至30mm。

6、在上述扰流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引导结构设置为向上方凹进的曲面结构,所述曲面结构的前端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平滑连接,所述曲面结构的后端延伸至所述扰流板的后端。

7、在上述扰流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引导结构沿x轴方向的长度设置为200mm至300mm。

8、在上述扰流板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引导结构沿y轴方向的长度设置为600mm至1600mm。

9、在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后保险杠,所述后保险杠包括本体以及上述扰流板。

10、在上述后保险杠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扰流板的后端与所述后本体的下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11、在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后保险杠。

12、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技术的扰流板安装在车辆的底部并且沿x轴方向向后延伸至车辆的后端,扰流板的底面平滑以减小车身底部的风阻,扰流板沿着x轴向后的方向向上倾斜,使扰流板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扰流板的底面上具有向上方凹进的引导结构,引导结构沿x轴向后延伸至扰流板的后端,引导结构的后端延长线与水平面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小于第一夹角。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快速导出车辆下方的气流以形成上下压差,使车辆在高速状态下获得向下的压力,提高车辆的抓地力和操控性;另一方面,通过使扰流板的后端向上倾斜以获得较大的离去角,提高车辆的通过能力;再一方面,使得引导结构后端的出射角相对于扰流板的倾斜角度更接近水平,从而在保证车身尾部具备足够的离去角的同时还能够将底部气流分离,尽量压低气流流出车身时的方向,使气流以接近水平的方向朝车身后方流动,避免气流过早地向上流动而卷入尾部涡流中,减小了车身尾部真空区域,从而降低了车身的前后压差阻力,提高了车辆的行驶性能和续航能力。

13、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引导结构设置为凹台结构,凹台结构的前端相对于扰流板的底面向上方凹进,凹台结构的后端延伸至扰流板的后端。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实现了气流更加平直的流向,减小压差阻力;另一方面,在扰流板的中部起到了加强筋的作用,提高了扰流板的整体强度;再一方面,凹台结构的平直台面便于设置拖车孔等结构。

14、又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凹台结构与扰流板的底面的连接处设置为倒角结构。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扰流板的底面与凹台结构的台面之间的过渡更加平滑,利于底部气流的快速通过。

15、又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凹台结构的前端相对于扰流板的底面向上方凹进20mm至30mm。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引导结构能够获得最好的扰流效果,同时兼顾扰流板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16、又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引导结构设置为向上方凹进的曲面结构,曲面结构的前端与扰流板的底面平滑连接,曲面结构的后端延伸至扰流板的后端。通过这样的设置,既保证了对气流的引导方向更加平直,又保证了气流在下方的流动过程更加快速流畅,同时起到对扰流板的加强作用,提升扰流板的强度。

17、又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引导结构沿x轴方向的长度设置为200mm至300mm。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了向后流过车身的底部气流具备较平直的流出方向;另一方面,减小引导结构对扰流板底面的平滑程度造成的影响。

18、又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引导结构沿y轴方向的长度设置为600mm至1600mm。通过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对底部气流具备足够大的引导面积;另一方面,避免引导结构贯穿车身后对车身两侧造型的破坏,保证车身两侧的美观度。

19、此外,本技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后保险杠包括本体以及上述扰流板,进而具备了扰流板所具备的技术效果,相比于改进前的后保险杠,本技术的后保险杠具备了更优异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以及更高的整体强度。

20、又进一步地,本技术的扰流板的后端与本体的下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通过这样的设置,提高了扰流板与本体在结构上的灵活性,采用分体设置、固定连接,便于后期单个部件损坏后的单独更换,降低车辆的维修成本,提高可维护性;采用一体设置能够增大后保险杠本体与扰流板的整体强度,从而有助于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

21、最后,本技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后保险杠,进而具备了后保险杠所具备的技术效果,相比于改进前的车辆,本技术的车辆的行驶阻力得到进一步降低,续航能力得到提升,整体结构得到了加强,从而获得了更加优异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安装在车辆的底部并且沿X轴方向向后延伸至车辆的后端,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平滑以减小车身底部的风阻,所述扰流板沿着X轴向后的方向向上倾斜,使所述扰流板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设置为凹台结构,所述凹台结构的前端相对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向上方凹进,所述凹台结构的后端延伸至所述扰流板的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台结构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的连接处设置为倒角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台结构的前端相对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向上方凹进20mm至3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设置为向上方凹进的曲面结构,所述曲面结构的前端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平滑连接,所述曲面结构的后端延伸至所述扰流板的后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沿X轴方向的长度设置为200mm至3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沿Y轴方向的长度设置为600mm至1600mm。

8.一种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包括本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扰流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的后端与所述本体的下沿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保险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安装在车辆的底部并且沿x轴方向向后延伸至车辆的后端,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平滑以减小车身底部的风阻,所述扰流板沿着x轴向后的方向向上倾斜,使所述扰流板与水平面形成第一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结构设置为凹台结构,所述凹台结构的前端相对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向上方凹进,所述凹台结构的后端延伸至所述扰流板的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台结构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的连接处设置为倒角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台结构的前端相对于所述扰流板的底面向上方凹进20mm至3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黎杨石姜波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