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0888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0
本申请涉及一种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轮罩板、安装板、加强件及加强板组件。轮罩板包括相互背离的内侧与外侧,安装板贴合于轮罩板的外侧,安装板朝背离轮罩板的方向凸出设有凸起结构,凸起结构用于安装后减振器,加强件设于凸起结构所对应的凹槽内,且加强件于凹槽内分别抵接安装板与轮罩板,加强板组件贴合于轮罩板的内侧,加强板组件用于连接车辆的车身侧围结构,安装板与加强板组件相互重叠。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安装板‑轮罩板‑加强板组件”的多层重叠的加强连接结构,且加强件设于安装板的凸起结构所对应的凹槽内,有助于加强后减震器在接附点上的动刚度,进而优化车辆的NVH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减振,特别是涉及一种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消费者对汽车舒适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振动通过“车轮-悬架系统-车身-座椅”的路径传导给乘员,其中在车辆设计过程中,悬架系统与车身连接性能对这一传递路径尤为关键。通过车身设计,可以获得更好的局部刚度和更平顺的载荷传导,从而达到提升乘员舒适性的效果。

2、相关技术中,后减震器安装后轮罩和后纵梁上,振动通过后轮罩传导至车身。

3、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后减震器在后轮罩板上的安装结构存在结构偏弱及局部动刚度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相关技术中的后减震器在后轮罩板上的安装结构存在结构偏弱及局部动刚度不足等问题,提供一种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2、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轮罩板、安装板、加强件及加强板组件,所述轮罩板包括相互背离的内侧与外侧,所述安装板贴合于所述轮罩板的外侧,所述安装板朝背离所述轮罩板的方向凸出设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用于安装后减振器,所述加强件设于所述凸起结构所对应的凹槽内,且所述加强件于所述凹槽内分别抵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轮罩板,所述加强板组件贴合于所述轮罩板的内侧,所述加强板组件用于连接车辆的车身侧围结构,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加强板组件相互重叠。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及加强板组件分别贴合连接于轮罩板的外侧与内侧,且安装板与加强板组件相互重叠,从而形成“安装板-轮罩板-加强板组件”的多层重叠的加强连接结构,且加强件设于安装板的凸起结构所对应的凹槽内,有助于加强后减震器在接附点上的动刚度,进而优化车辆的nvh性能。另外,由于加强件于凹槽内分别抵接安装板与轮罩板,使得安装板上所接收的载荷能够通过加强件均匀地传导至轮罩板,因此加强件的设置有助于形成清晰的传力路径,使得传力路径更加通畅,有助于提高车辆的nvh性能。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呈u字型,所述凸起结构形成2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凹槽,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加强件分别设置于2个所述凹槽内。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包括中间块及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数量为2个,且2个所述支撑脚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块的两端,所述中间块卡接所述凸起结构所对应的所述凹槽内,2个所述支撑脚朝背离所述安装板的方向延伸并抵接所述轮罩板。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2个定位件,2个所述定位件分别对称设于所述凸起结构的凸起表面。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第二加强板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加强板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加强板设有第二翻边,所述安装板设有第三翻边及第四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相互重叠,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相互重叠。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纵梁、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纵梁,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纵梁,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及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连接于所述纵梁的不同位置。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梁沿其延伸方向上具有中空槽,所述中空槽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至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段内间隔分布有至少2个支撑件。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包括底座及翻折面,所述底座与所述翻折面相互连接呈l字型,所述底座与所述纵梁的底面相互贴合连接,所述翻折面与所述安装板的底部侧面相互贴合连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中间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

12、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轮罩板、安装板、加强件及加强板组件,所述轮罩板包括相互背离的内侧与外侧,所述安装板贴合于所述轮罩板的外侧,所述安装板朝背离所述轮罩板的方向凸出设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用于安装后减振器,所述加强件设于所述凸起结构所对应的凹槽内,且所述加强件于所述凹槽内分别抵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轮罩板,所述加强板组件贴合于所述轮罩板的内侧,所述加强板组件用于连接车辆的车身侧围结构,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加强板组件相互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呈U字型,所述凸起结构形成2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凹槽,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加强件分别设置于2个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包括中间块及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数量为2个,且2个所述支撑脚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块的两端,所述中间块卡接所述凸起结构所对应的所述凹槽内,2个所述支撑脚朝背离所述安装板的方向延伸并抵接所述轮罩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2个定位件,2个所述定位件分别对称设于所述凸起结构的凸起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第二加强板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加强板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加强板设有第二翻边,所述安装板设有第三翻边及第四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相互重叠,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相互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纵梁、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纵梁,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纵梁,且所述第一连接件及所述第二连接件沿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连接于所述纵梁的不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沿其延伸方向上具有中空槽,所述中空槽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至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段内间隔分布有至少2个支撑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包括底座及翻折面,所述底座与所述翻折面相互连接呈L字型,所述底座与所述纵梁的底面相互贴合连接,所述翻折面与所述安装板的底部侧面相互贴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中间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包括轮罩板、安装板、加强件及加强板组件,所述轮罩板包括相互背离的内侧与外侧,所述安装板贴合于所述轮罩板的外侧,所述安装板朝背离所述轮罩板的方向凸出设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用于安装后减振器,所述加强件设于所述凸起结构所对应的凹槽内,且所述加强件于所述凹槽内分别抵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轮罩板,所述加强板组件贴合于所述轮罩板的内侧,所述加强板组件用于连接车辆的车身侧围结构,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加强板组件相互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呈u字型,所述凸起结构形成2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凹槽,所述加强件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加强件分别设置于2个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包括中间块及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数量为2个,且2个所述支撑脚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块的两端,所述中间块卡接所述凸起结构所对应的所述凹槽内,2个所述支撑脚朝背离所述安装板的方向延伸并抵接所述轮罩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减振器安装结构还包括2个定位件,2个所述定位件分别对称设于所述凸起结构的凸起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减振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家宬张琪林春贯涂小春曾俊伟朱伟
申请(专利权)人: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