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耀强专利>正文

带回油槽的轴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9754 阅读:6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带回油槽的轴瓦,在轴瓦内壁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油槽1上设有进油孔2,在进油槽1两侧设有分油槽3,分油槽3的一端与进油槽1连接,另一端与回油槽4连接,所述的回油槽4将位于进油槽1同侧的所有分油槽3的末端联接起来,使得分油槽的油能够流动,避免油垢、碎屑在分油槽沉积,所有进油孔的孔径的和大于所有出油孔的孔径的和,能够有效地建立起分油槽的油压,利于油的流动及渗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回油槽的轴瓦,属于轴瓦的优化技术。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轴瓦内壁通常都是光滑的,也有一些是在内壁上设有油槽,用于提高润滑 能力。不足是由于轴与轴瓦之间的间隙很小,而润滑油是粘稠度较高、流动性较差的液体, 虽然也使用了一些加压的供油设计,但依然不能够很好地保障轴瓦内壁形成均勻的油膜。在申请号为200880005520.4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轴瓦,具有形成于其内周 面上的正向和反向螺旋沟槽,优点是油可沿着螺旋的沟槽流动,并且无论滑动轴承中的轴 的转动方向如何,油都能平顺地流动,不足一是采用螺旋沟槽,油路较长,与主油槽的连接 点较少,主油槽中的油要流到螺旋沟槽的末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压力;二是由于螺 旋沟槽的末端是开放的,建立不起较大的油压,不容易形成油膜。在专利号为ZL200410002470. 8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滑动轴瓦,在轴瓦壁上 设置了很多油孔,优点是油孔的分布减少了轴瓦与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摩擦阻力,不 足是油孔要充油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压力。在申请号为03225339. 7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轴瓦,在基底层表面镗成相互 间隔排列的凹槽,两相邻凹槽之间是凸肩,减摩层和镍栅呈凹凸形,优点是在凹陷处可储 油,减少了轴瓦与轴的接触面积,减少了摩擦阻力,不足是没有给出具体的供油方案,更没 有给出油进入凹陷处的详细方案。在本人的申请号为201020520919. 0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带分油槽的内燃机 轴瓦,在主油槽两侧交替排列末端封闭的分油槽,优点是容易在轴瓦与轴之间形成均勻的 油膜,不足是轴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碎屑、油垢会积聚在分油槽的末端,运行时间长了, 分油槽的作用就会减弱。因此,需要寻找一种供油畅顺、润滑良好,又能够防止碎屑、油垢沉积的轴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油畅顺、润滑良好,并能够通过油的流动将分油槽末 端的碎屑、油垢及时排出的轴瓦。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回油槽的轴瓦,在轴瓦内壁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 油槽1上设有进油孔2,在进油槽1两侧设有分油槽3,分油槽3的一端与进油槽1连接,分 油槽3的另一端与回油槽4连接,所述的回油槽4将位于进油槽1同侧的所有分油槽3的 末端联接起来。所述的回油槽4上设有回油孔5。所有的回油孔5的孔径相加小于所有进油孔2的孔径的和。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轴瓦上设置回油槽,将位于进油槽同侧的分油槽联接起来,使得分油槽的油能够流动,避免油垢、碎屑在分油槽沉积;2、所有进油孔的孔径的和大于所有出油孔的孔径的和,能够有效地建立起分油槽 的油压,利于油的流动及渗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轴瓦内壁展开示意图;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中1、进油槽,2、进油孔,3、分油槽,4、回油槽,5、回油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带回油槽的轴瓦,在轴瓦内壁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 油槽1上设有进油孔2,在进油槽1两侧设有分油槽3,分油槽3的一端与进油槽1连接,分 油槽3的另一端与回油槽4连接,所述的回油槽4将位于进油槽1同侧的所有分油槽3的 末端联接起来。所述的回油槽4上设有回油孔5。所有的回油孔5的孔径相加小于所有进油孔2的孔径的和。轴瓦的整体结构可以是密闭的环形结构,也可以由两个半圆组成。在实际的应用中,如图2所示,进油槽2可以设在轴瓦的内壁中间,分油槽3在进 油槽2两侧交错排列,这时,需要在轴瓦内壁设置两条平行的回油槽4,分别将位于进油槽2 两侧的分油槽3联接起来;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轴瓦的内壁靠近连缘的位置设置一条进油 槽2,分油槽3全部设在进油槽2的同一侧,这时,只需要设置一条回油槽,将所有分油槽3 的末端联接起来;还可以在轴瓦的内壁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两条平行的进油槽2,分油槽3 一端与进油槽2连接,另一端向轴瓦内壁的中间延伸,这时,只需要在轴瓦内壁的中间位置 设置一条回油槽4,就可以将所有的分油槽3连接起来。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用途,而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技术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实质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替代,也应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 护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回油槽的轴瓦,在轴瓦上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油槽(1)上设有进油孔(2),在进油槽(1)两侧设有分油槽(3),分油槽(3)的一端与进油槽(1)连接,其特征在于:分油槽(3)的另一端与回油槽(4)连接,所述的回油槽(4)将位于进油槽(1)同侧的所有分油槽(3)的末端联接起来。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带回油槽的轴瓦,在轴瓦上设置环形的进油槽(1),进油槽(1)上设有进油孔(2),在进油槽(1)两侧设有分油槽(3),分油槽(3)的一端与进油槽(1)连接,其特征在于分油槽(3)的另一端与回油槽(4)连接,所述的回油槽(4)将位于进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耀强
申请(专利权)人:李耀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