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动力增强结构,其以一连动杠杆中段枢设于一固定于自行车车架的第一支座上;并以一可改变长度的连杆以一端枢接于该连动杠杆的一端,使该连杆的另一端枢接一端部具软质缓冲件的驱动杆,以与人体的间形成一接触的缓冲,并可利用骑乘者上半身的摆动对该连动杠杆形成驱动;一传动齿轮以一单向轴承结合于该自行车的驱动齿轮的枢轴上;另有一连动齿轮枢设于一固定于自行车车架的第二支座上,该连动齿轮并可保持与该传动齿轮啮合,一主连杆设置于该连动杠杆的另一端与该连动齿轮的间,藉以将该连动杠杆的动力传输至连动齿轮,并经由传动齿轮驱动该自行车的驱动齿轮。(*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动力增强结构,尤指一种可利用骑乘时的身体摆动而 增加自行车驱动力,以达到辅助骑乘的省力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一般的自行车驱动辅助装置,较常见的是以多种不同齿数的前、后齿轮相配 合,可形成多种齿比的组合,进而因应不同饿路况需求而进形相对应哦调整变化,藉以达到 最佳哦驱动效果。然而,此种方式仅为利用不同的齿比产生最符合需求的驱动力,以克服不 同的地形差异,但其实际上驱动自行车的动力并未增加。另有以电力驱动马达带动一驱动齿轮,并经由该驱动齿轮与自行车的链条相啮 合,藉以形成一辅助驱动自行车的动力。然而,此种装置其不但零组件的成本极为昂贵,且 必须耗费电能,造成使用成本增加。同时,提供电力的电池及马达具有极重的重量,在不使 用电力驱动马达或电池的电力耗尽时,反而增加了骑乘者的负担,此亦为目前上述的装置 并未被广泛应用于自行车上的主要原因。再者,一般在人骑车的过程中,除了双脚及腿部的运动的外,身体亦会随着腿、脚 的施力而产生相对的摇晃动作,此种身体的摇晃动作通常不会对自行车的前进有任何帮 助,相反的,反而有可能影响自行车的稳定,增加骑乘者的负荷,因此,若能有效应用上述骑 乘过程中身体的摇晃动作,将的转换成为辅助自行车前进的驱动力,当为一可行的思考方 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行车动力增强结构,其可利用骑乘时 的身体摆动,而转换成为自行车的驱动力,藉以辅助骑乘,进而达到省力的功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一连动杠杆,其中段为 枢设于一第一支座上,且该第一支座为被固定于一自行车的车架上;一连杆,为以一端枢接 于该连动杠杆的一端,且该连杆的另一端系可承接自行车骑乘者上半身的摆动,并对该连 动杠杆形成驱动;一传动齿轮,为以一单向轴承结合于自行车的驱动齿轮的枢轴上,使该传 动齿轮得以与该驱动齿轮形成单向的连动;一连动齿轮,为枢设于一第二支座上,且该第二 支座为被固定于自行车的车架上,而该连动齿轮则保持与该传动齿轮啮合的状态;一主连 杆,为以一端枢接于该连动杠杆的另一端,而该主连杆的另一端则结合于该连动齿轮周侧。依上述结构,其中该连杆设成一可改变长度的伸缩连杆。依上述结构,其中该伸缩连杆由一第一支杆及一第二支杆所组成。依上述结构,其中该伸缩连杆于接近自行车骑乘者上半身的一端枢设有一驱动 杆,且于该驱动杆上设有一软质缓冲件,以与人体的间形成接触的缓冲。依上述结构,其中于该骑乘者的上半身可套合一束套件,于该束套件的外表侧设 有被毡粘部,而于该软质缓冲件上则设有可与该被毡粘部相结合的毡粘部。 本技术的自行车动力增强结构中,当连杆为上述伸缩连杆时,其可依骑乘者 的身材伸缩调整其长度,可使驱动杆以适当的角度及位置将毡粘部粘合于被毡粘部上,以 使驱动杆得以与束套件相结合。同时,于紧急危难或较大外力作用下,该驱动杆亦可与该束 套件松脱,以有效避免无法挣脱而造成的危险情形。再者,软质缓冲件则可于驱动杆与骑乘 者的人体间形成一接触的缓冲,除可避免过大的压力造成不适的外,亦可减少突然的冲击 (如恶劣路况造成自行车弹跳)造成受伤。于操作时,该驱动杆可承接骑乘者上半身的摆 动,并经由连杆对该连动杠杆的一端形成驱动,再由连动杠杆的另一端经由主连杆驱动该 连动齿轮,由该连动齿轮带动该传动齿轮单向驱动该自行车的驱动齿轮,藉以达到辅助骑 乘的省力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伸缩连杆的调整动作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应用情形动作示意图(一); 图4为本技术的应用情形动作示意图(二)。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步详细的说明1.驱动杆11.…软质缓冲件2··连杆12.…毡粘部21.. 第一支杆211. . ·长孔22.. 第二支杆221. . ·固定元件3.连动杠杆31.…第一支座4.主连杆32,52. · ·夹持部5.连动齿轮51.…第二支座6.传动齿轮61.…单向轴承7 束套件71.…被毡粘部8··自行车81..··车架P.骑乘者82...·驱动齿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和2所示,可明显看出,本技术主要包括驱动杆1、连杆2、连动杠杆 3、主连杆4、连动齿轮5、传动齿轮6及束套件7等部份,其中该连动杠杆3以中段枢设于一 第一支座31上,且该第一支座31经由一夹持部32固定于一自行车8的车架81上,连杆2 可为固定长度或为由一第一支杆21及一第二支杆22所组成的伸缩连杆,该第一支杆21 — 端枢接于该驱动杆1,其另一端部设有一轴向延伸的长孔211,第二支杆22的一端枢接于该 连动杠杆3的一端,于其另一端设有一孔,该孔可供一固定元件221贯穿,再穿过该长孔211 并加以固定,使该连杆2得以改变其延伸长度,传动齿轮6以一单向轴承61结合于自行车 8的驱动齿轮82 (与踏板相连结的前齿轮)的枢轴上,使该传动齿轮6与该驱动齿轮82形 成单向转动(反向空转)的结合,连动齿轮5枢设于一第二支座51上,且该第二支座51经4由一夹持部52固定于车架81上靠近该驱动齿轮82的部位,且该连动齿轮5保持与该传动 齿轮6相啮合的状态,主连杆4以一端枢接于该连动杠杆3的另一端,主连杆4的另一端则 结合于该5连动齿轮周侧,而该束套件7可套合于该骑乘者P的上半身(前胸或腹部),于 该束套件7外周侧可依需要设置被毡粘部71,又于该驱动杆1上设有一软质缓冲件11,于 该软质缓冲件11上设有可与该被毡粘部71相结合的毡粘部12。上述结构于使用时,当该连杆2为上述伸缩连杆时,其可依骑乘者P的身材伸缩调 整其长度,可使驱动杆1以适当的角度及位置将毡粘部12粘合于被毡粘部71上,以使该驱 动杆1得以与该束套件7相结合。同时,于紧急危难或较大外力作用下,该驱动杆1亦可与 该束套件7松脱,以有效避免无法挣脱而造成的危险情形。再者,该软质缓冲件11则可于 驱动杆1与骑乘者P的人体间形成一接触的缓冲,除可避免过大的压力造成不适的外,亦可 减少突然的冲击(如恶劣路况造成自行车8弹跳)造成受伤。于操作时,该驱动杆1可承 接骑乘者P上半身的摆动,并经由连杆2对该连动杠杆3的一端形成驱动,再由连动杠杆3 的另一端经由主连杆4驱动该连动齿轮5,由该连动齿轮5带动该传动齿轮6单向驱动该自 行车8的驱动齿轮82,藉以达到辅助骑乘的省力功效。综合以上所述,本技术的自行车动力增强结构,确可利用骑乘时的身体摆动 而达成增加自行车驱动力的功效。惟上述说明的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说明, 举凡依本技术的技术手段与范畴所延伸的变化、修饰、改变或等效置换者,亦皆应落入 本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动力增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 一连动杠杆,其中段为枢设于一第一支座上,且所述第一支座被固定于一自行车的车架上; 一连杆,为以一端枢接于所述连动杠杆的一端,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为可承接自行车骑乘者上半身的摆动,并对所述连动杠杆形成驱动; 一传动齿轮,为以一单向轴承结合于自行车的驱动齿轮的枢轴上,使所述传动齿轮得以与所述驱动齿轮形成单向的连动; 一连动齿轮,为枢设于一第二支座上,且所述第二支座被固定于自行车的车架上,而所述连动齿轮则保持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的状态; 一主连杆,为以一端枢接于所述连动杠杆的另一端,而所述主连杆的另一端则结合于所述连动齿轮周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自行车动力增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一连动杠杆,其中段为枢设于一第一支座上,且所述第一支座被固定于一自行车的车架上;一连杆,为以一端枢接于所述连动杠杆的一端,且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为可承接自行车骑乘者上半身的摆动,并对所述连动杠杆形成驱动;一传动齿轮,为以一单向轴承结合于自行车的驱动齿轮的枢轴上,使所述传动齿轮得以与所述驱动齿轮形成单向的连动;一连动齿轮,为枢设于一第二支座上,且所述第二支座被固定于自行车的车架上,而所述连动齿轮则保持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的状态;一主连杆,为以一端枢接于所述连动杠杆的另一端,而所述主连杆的另一端则结合于所述连动齿轮周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动力增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于接近自行车骑 乘者上半身的一端枢设有一驱动杆,且于所述驱动杆上设有一软质缓冲件,以与人体之间 形成接触的缓冲。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动力增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骑乘者的上半身可套 合一束套件,于所述束套件的外表侧设有被毡粘部,而于所述软质缓冲件上则设有与所述 被毡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竞平,
申请(专利权)人:黄竞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