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端子结构和端子压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7539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压接端子结构和端子压接装置,能实现作为压接端子的电接触端子的小型化,可使连接器插头小型化,能有助于电连接器整体的小型化。作为压接端子的插头侧电接触端子(2)采用以下结构,使突出设置于电介质(12)的两侧面部的两条突起部(21)与密封外筒(14)的内表面部边滑动接触边挤压变形,从而将电介质(12)压入密封外筒(14),将插头侧内部导体(13)的信号线压接部(24)配置在压接工具插入口部(15)内,在将信号线用砧部(33)的端子压接砧部(40)和信号线用压接器(36)的一对爪部(43)插入压接工具插入口部(15)内、压紧信号线压接部(24)的压接片(25)、压接信号线(60)时,将端子压接砧部(40)导入端子压接砧插入部(44),并将一对爪部(43)插入爪夹部(41)的爪插入槽部(42),藉此来阻止一对爪部(43)的张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控制设备等中使用的、具有电连接器的压接端子结构,并涉及将 该压接端子结构中的压接端子压接到密封电线时使用的端子压接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9所示,以往的这种电连接器的连接器插座100采用将插座侧电接触端子 101安装到插座侧绝缘外壳102从而形成插座嵌合部103的结构,插座侧电接触端子101包 括插座侧外部导体105和插座侧内部导体106,插座侧外部导体105具有密封外筒107。此 外,在密封外筒107的两侧面部,利用切起舌片形成有弹簧状的密封接触端子108。此外,如图19所示,连接器插头110采用将作为压接端子的插头侧电接触端子112 插入插头侧绝缘外壳111内的结构,如图20所示,插头侧电接触端子112由插头侧外部导 体114、电介质116和插头侧内部导体113构成,插头侧外部导体114包括密封外筒117、压 接工具插入口部115和外部导体压接部118。此外,将插头侧内部导体113压入电介质116的中心导体压入孔部116b (参照图 21),将插头侧内部导体113安装于电介质116,将电介质116压入密封外筒117,从而构成 插头侧电接触端子112。此时,如图21所示,使电介质116的外周面部116a与密封外筒117的内周面部 117a滑动接触地进行压入,但由于在电介质116的外周面部116a与密封外筒117的内周 面部117a之间存在间隙(松动),因此,有时作为插头侧内部导体113的信号线压接部119 的端子筒的压接片120偏离压接工具插入口部115的中央。此外,在以往的端子压接装置中,包括砧单元,其作为在规定的压接位置承接插 头侧电接触端子的承压装置;压接器单元,其作为与砧单元一起将插头侧电接触端子压接 于密封电线的端部的加压装置,如图22所示,砧单元具有信号线用砧部121,压接器单元具 有与信号线用砧部121 —起压紧信号线压接部119的压接片120的信号线用压接器122。此外,信号线用砧部121具有端子压接砧部123,信号线用压接器122包括一对 爪部124 ;以及在上述爪部124之间可供端子压接砧部123导入的端子压接砧插入部125, 使用端子压接砧部123和爪部124压紧信号线压接部119的压接片120,压接密封电线的信 号线(均未图示)。此外,在以往的端子压接装置中具有将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壳内的压接端子压接 到剥皮加工好的密封电线的端部(包括信号线端部和外部覆盖层端部的部位)的压接机 构。此时,在电连接器中,连接器外壳是树脂成形件,一体地包括底板部;与底板部 的两侧连接的一对侧板部;以及在上述侧板部之间间隔着规定的间隔排列设置的许多隔 板,在侧板部与隔板之间,以及在隔板彼此之间形成有用于收容压接端子的端子收容室。此 外,在底板部的规定位置形成有用于供压接机构的砧部插通的砧插通口。此外,压接端子包 括被压接于密封电线的信号线端部的金属线筒(压接片);以及被压接于密封电线的外部4覆盖层端部的安装筒(压接片)。压接机构包括承压部,其作为在规定的压接位置承接在连接器外壳内收容的压 接端子的承压装置;以及加压部,其作为与上述承压部一起将压接端子压接于密封电线的 端部的加压装置,承压部具有承接金属线筒部分的信号线用砧部,加压部具有在加压部与 信号线用砧部之间将压接端子压接到密封电线的端部的信号线用压接器。此外,信号线用砧部从端子插入室的开放部分与对应于压接位置的端子插入室内 的压接端子相对。此外,信号线用砧部通过砧插通口与对应于压接位置的端子插入室内的 压接端子相对。此外,信号线用压接器和信号线用砧部通过在两者间夹住压接端子的金属 线筒部分,固定上述金属线筒部分,将压接端子压接到密封电线。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平07-335363号公报如图21所示,在组装以往的压接端子结构的插头侧电接触端子112时,由于在电 介质116的外周面部116a与密封外筒117的内周面部117a之间存在间隙(松动),因此, 有时插头侧内部导体113的信号线压接部119的压接片120偏离压接工具插入口部115的 中央。因此,不能精确地确保一并结线的空间位置。因此,若为了精确地确保一并结线的 空间位置,将压接工具设计成压接工具(信号线用砧部121和信号线用压接器122)的压接 齿(端子压接砧部123和一对爪部124)与信号线压接部119的压接片120不干涉,则存 在不能实现插头侧电接触端子112的小型化、电连接器整体尺寸变大、不易小型化的问题, 特别地,在采用对收容在压接工具插入口部115内的插头侧内部导体113的信号线压接部 119的压接片120进行压紧,使其压接到密封电线的方式的结构中,由于能夹住密封电线的 范围被显著制约,因此,上述不良情形显著发生。此外,由于在图22所示的以往的端子压接装置中,使用信号线用砧部121的端子 压接砧部123和信号线用压接器122的一对爪部124来压紧信号线压接部119的压接片 120,并压接信号线,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在压接信号线时,对信号线用压接器122的一对 爪部124在图23中箭头所示方向上作用张开力,由于信号线用压接器122的前端产生破裂 W,因此,不可能使信号线用压接器122的前端变细,不能实现插头侧电接触端子112的小型 化,电连接器整体尺寸变大,不易小型化。此外,当在压接工具插入口部115内进行信号线压接部119处的信号线的压接时, 由于在压接工具插入口部115存在两侧壁部115a,因此,不能使爪部124形成厚壁。存在以 下问题若使爪部124的前端变细,由于信号线用压接器122的前端产生破裂W,因此,不可 能使信号线用压接器122的前端变细,不能实现插头侧电接触端子112的小型化,电连接器 整体尺寸变大,不易小型化。此外,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信号线用压接器122呈板状,强度不够,且由于信号线 用压接器122的前端产生破裂W,因此,不可能使信号线用压接器122的前端变细,不能实现 插头侧电接触端子112的小型化,电连接器整体尺寸变大,不易小型化。此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以往的端子压接装置采用以下方式,通过将信号线用 压接器从端子插入室的开放部分压入端子插入室,将信号线用砧部从砧插通口压入端子插 入室,夹住该端子插入室内的压接端子的金属线筒部分,从而固定该金属线筒部分,将压接 端子压接到密封电线,而不采用在外部导体通过电介质将内部导体保持在密封外筒内的压接端子(电接触端子)处,信号线用压接器与信号线用砧部一起在压接工具插入口部内压 紧信号线压接部的压接片,压接密封电线的信号线的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作为压接端子 的电接触端子的小型化,可使具有上述电接触端子的连接器小型化,能有助于电连接器整 体的小型化的压接端子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作为压接端子的电接触端子的小型化,可 使具有上述电接触端子的连接器小型化,能有助于电连接器整体的小型化的端子压接装置。为达成上述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压接端子结构是在连接器结合时与具有对 方连接器的对方侧端子导通的压接端子结构,其特征是,包括与对方侧端子的外部导体 导通的外部导体;与对方侧端子的内部导体导通的内部导体;以及保持该内部导体的电介 质,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接端子结构,在连接器结合时与具有对方连接器的对方侧端子导通,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对方侧端子的外部导体导通的外部导体;与所述对方侧端子的内部导体导通的内部导体;以及保持该内部导体的电介质,所述外部导体包括密封外筒、压接工具插入口部和压接密封电线的密封电线压接部,所述内部导体具有压接所述密封电线的信号线的信号线压接部,在所述电介质的周面部突出设置突起部,使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密封外筒的内表面部边滑动接触边挤压变形,从而将保持所述内部导体的所述电介质压入所述密封外筒,将所述信号线压接部配置在所述压接工具插入口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真央理冈田雅夫
申请(专利权)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