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10430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00:54
一种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包括一架体、以及一弹性件;架体具有一底板、以及一由底板一侧弯折延伸的立板,立板进一步延伸一抵持部、以及一与抵持部反向弯折的第一框部,而弹性件具有一接触部、以及由接触部进一步延伸的一勾设部、一与勾设部反向弯折的第二框部;其中,抵持部通过第二框部而抵持于第二框部内,而勾设部则通过第一框部而勾持第一框部内,接触部由第一框部的一侧朝向抵持部设置,藉以达到良好的结合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
技术介绍
端子台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式具电器连接需求的机器或机具上之电子零件,其可用以连接如电源线、控制线或作为数据传输线等用途上。而以往端子台内的端子,通常是由一本体与一弹片彼此相结合而构成,并透过如铆接或相互卡持的结合方式。但由于端子必须承受接线不断地重复使用,其本体与弹片间的结合效果相对容易发生损坏、或是因在卡持的结构不足而导致脱离等问题,因而容易失去端子原有的功能。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之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之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其是通过组件间相互勾设或抵持而提供良好的结合效果。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包括一架体、以及至少一弹性件;架体具有一底板、以及至少一由底板一侧弯折延伸的立板,立板进一步延伸一抵持部、以及一与抵持部反向弯折的第一框部,而弹性件具有一接触部、以及由接触部进一步延伸的一勾设部、一与勾设部反向弯折的第二框部;其中,抵持部是通过第二框部而抵持于第二框部内,而勾设部则通过第一框部而勾持第一框部内,接触部由第一框部的一侧朝向抵持部设置。俾藉由架体与弹性件彼此相互勾设、抵持的结合方式,而达到上述良好的结合效果。优选地,上述架体具有二所述立板,且该二立板分别位于上述底板相对远离的一侧而各自弯折延伸,而各立板皆对应一所述弹性件。优选地,上述抵持部朝向上述立板外侧弯折。优选地,上述第一框部呈一「U」或「L」字型,并包含一第一主框边与至少一第一副框边,该第一副框边由上述立板延伸后连接该第一主框边,以于该第一框部上形成一第一破孔。优选地,上述第一主框边内缘是凹设一勾槽,以与上述勾设部相配合。优选地,上述勾设部二侧分别凹设有卡槽,以与上述勾槽相配合。优选地,上述接触部形成有一弯曲部而与上述勾设部及第二框部一体连接。优选地,上述勾设部由一勾端与一弹臂构成,并由该弹臂连接至上述接触部上。优选地,上述第二框部呈一「U」或「L」字型者,并包含一第二主框边与至少一第二副框边,该第二副框边由上述接触部延伸后连接该第二主框边,以于该第二框部上形成一第二破孔。优选地,上述第二框部与上述接触部同向延伸设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设于端子台内之使用状态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弹性件之立体外观图。图6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弹性件之立体外观图。【主要部件符号说明】架体1底板10立板11抵持部110第一框部111第一主框边112第一副框边113第一破孔114勾槽115弹性件2接触部20弯曲部21勾设部210勾端211弹臂212卡槽213第二框部22第二主框边220第二副框边221第二破孔222端子台3端子槽30插孔3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之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分别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立体组合图、及设于端子台内之使用状态剖视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其是用以设于一端子台3内,且该端子台3内设有中空的端子槽30、以及与端子槽30相通并供接线(图略)插入的插孔31,以供所述端子台连接端子设于该端子槽30后,能供接线由插孔31插入并与其作电性连接。该端子台连接端子是包括一架体1、以及至少一弹性件2;其中:该架体1具有一底板10、以及至少一由该底板10一侧弯折延伸的立板11;而在本技术所举之实施例中,该架体1可具有二所述立板11,且二立板11分别位于该底板10相对远离的一侧而各自弯折延伸。各立板11又进一步分别延伸一抵持部110、以及一与该抵持部110反向弯折的第一框部111,抵持部110可朝向立板11外侧弯折,而第一框部111则可呈一「U」或「L」字型者,以包含一第一主框边112与至少一第一副框边113,第一副框边113由立板11延伸后连接第一主框边112而构成,以于该第一框部111上形成一第一破孔114。该弹性件2是结合于上述架体1之抵持部110与第一框部111间,并可视立板11之数量而作相对应的增设,意即各立板11即对应一所述弹性件2。各弹性件2皆具有一接触部20、以及一由该接触部20进一步延伸的一勾设部210、一与该勾设部210反向弯折的第二框部22,第二框部22与接触部20同向延伸设置;而在本技术所举之实施例中,该接触部20形成有一弯曲部21而与该勾设部210及第二框部22一体连接,且该勾设部210更可由一勾端211与一弹臂212构成,并由弹臂212连接至接触部20或弯曲部21上。而第二框部22亦可呈一「U」或「L」字型者,以包含一第二主框边220与至少一第二副框边221,第二副框边221由接触部20或弯曲部21延伸后连接第二主框边220而构成,以于该第二框部22上形成一第二破孔222。组装时,上述弹性件2之接触部20须由第一框部111的一侧朝向抵持部110设置,故将架体1之抵持部110通过弹性件2之第二框部22的第二破孔222后,使抵持部110抵持于该第二框部22内,再将弹性件2之勾设部210通过第一框部111的第一破孔114后,使勾设部210勾持第一框部111内,以藉由彼此相互勾设、抵持的结合方式达到良好的结合效果。是以,藉由上述之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另,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其中,为使上述弹性件2之勾设部210可更稳固地勾设于该第一框部111上,可于该第一框部111之第一主框边112内缘凹设一勾槽115,以供勾设部210之勾端211相配合而定位。又,如图5及图6所示,为本技术第三及第四实施例弹性件之立体外观图。其中,上述弹性件2亦可视与架体1间的配置关系,省略或缩短上述勾设部210之弹臂212的长度(即如图5所示)、或增加该弹臂212的长度(即如图6所示);再者,如图6所示,该勾设部210之勾端211二侧亦可分别凹设有卡槽213,可在与上述勾槽115相配合时进一步卡掣于该勾槽115上。综上所述,本技术确可达到预期之使用目的,而解决习知之缺失,又因极具新颖性及创造性,完全符合技术专利申请要求,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案专利,以保障专利技术人之权利。惟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技术之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手段等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技术之范围内,合予陈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架体,具有一底板、以及至少一由该底板一侧弯折延伸的立板,该立板进一步延伸一抵持部、以及一与该抵持部反向弯折的第一框部;以及至少一弹性件,具有一接触部、以及由该接触部进一步延伸的一勾设部、一与该勾设部反向弯折的第二框部;其中,该抵持部是通过该第二框部而抵持于该第二框部内,而该勾设部则通过该第一框部而勾持该第一框部内,该接触部由该第一框部的一侧朝向该抵持部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架体,具有一底板、以及至少一由该底板一侧弯折延伸的立板,该立板进一步延伸一抵持部、以及一与该抵持部反向弯折的第一框部;以及至少一弹性件,具有一接触部、以及由该接触部进一步延伸的一勾设部、一与该勾设部反向弯折的第二框部;其中,该抵持部是通过该第二框部而抵持于该第二框部内,而该勾设部则通过该第一框部而勾持该第一框部内,该接触部由该第一框部的一侧朝向该抵持部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上述架体是具有二所述立板,且该二立板分别位于上述底板相对远离的一侧而各自弯折延伸,而各立板皆对应一所述弹性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上述抵持部是朝向上述立板外侧弯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良的端子台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框部是呈一「U」或「L」字型,并包含一第一主框边与至少一第一副框边,该第一副框边由上述立板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上财
申请(专利权)人: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