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置衬套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1356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22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悬置衬套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自内向外依次嵌套的内芯、橡胶主体和外管;橡胶主体包括内圈和外圈,内圈和外圈通过沿X向延伸的X向限位连接部连接为一体,外管、X向限位连接部以及内芯构成X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其中,X向限位连接部位于橡胶主体Y向的中间位置;外圈Y向两端的内侧,沿X向分别设置有向内圈方向凸伸的X向外限位凸起,X向外限位凸起与内圈之间具有X向抗扭间隙;外管、X向外限位凸起以及内芯构成X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X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与X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构成悬置衬套的X向二级抗扭限位结构。本技术提供的悬置衬套,提升了悬置的抗扭限位及隔振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车辆,具体涉及一种悬置衬套及具有该种悬置衬套的车辆。


技术介绍

1、纯电动车采用电机驱动,电机从低转速开始就有大扭矩输出,电机转速高,质量轻,激振频率高,悬置必须承受大扭矩变化进行抗扭。但目前的橡胶悬置存在高频硬化现象,高频段动刚度大,悬置隔振差,抗扭限位及隔振性能不足,影响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悬置衬套及车辆,旨在解决目前的悬置抗扭限位及隔振性能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悬置衬套,包括自内向外依次嵌套的内芯、橡胶主体和外管;

3、所述橡胶主体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通过沿x向延伸的x向限位连接部连接为一体,所述外管、所述x向限位连接部以及所述内芯构成x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其中,所述x向限位连接部位于所述橡胶主体y向的中间位置;

4、所述外圈y向两端的内侧,沿x向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内圈方向凸伸的x向外限位凸起,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与所述内圈之间具有x向抗扭间隙;所述外管、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以及所述内芯构成x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

5、所述x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与所述x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构成所述悬置衬套的x向二级抗扭限位结构。

6、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圈的y向两端均设置有至少三个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两端的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错位设置。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圈y向两端的外侧沿x向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外圈方向凸伸的x向内限位凸起,所述x向内限位凸起与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之间形成所述x向抗扭间隙;所述外管、所述x向内限位凸起、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以及所述内芯构成所述x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沿y向与所述x向限位连接部相连。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圈y向两端的内侧沿z向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内圈方向凸伸的z向外限位凸起,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与所述内圈之间具有z向抗扭间隙;所述外管、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以及所述内芯构成z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圈y向两端的外侧沿z向分别设置有z向限位凹槽,所述z向限位凹槽与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呈咬合状配合,且所述z向限位凹槽与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之间形成所述z向抗扭间隙;所述外管、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所述z向限位凹槽以及所述内芯构成所述z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圈还设置有沿z向向所述外圈方向凸伸的z向内限位凸起,所述z向内限位凸起位于两端的所述z向限位凹槽之间,所述外管、所述z向内限位凸起以及所述内芯构成z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

12、所述z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与所述z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构成所述悬置衬套的z向二级抗扭限位结构。

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z向内限位凸起与所述z向限位凹槽之间设置有环形间隔槽。

1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内圈y向两端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环形限位凹槽,所述环形限位凹槽内设置有质量环,所述质量环过盈配合于所述内芯上,所述内芯、所述质量环与所述橡胶主体构成所述悬置衬套的y向抗扭限位结构。

15、本技术提供的悬置衬套,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在车辆加速、减速、制动、低频振动等工况时,因驱动电机的峰值扭矩大,在某一转速区间迅速转化,极短时间扭矩会发生由正到负的反转,动力总成部分x向运动的冲击与载荷力压缩或拉伸x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部分再压缩或拉伸x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x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补偿控制x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的形变,反复循环运动进行抗扭限位;与现有电机悬置衬套单级抗扭限位相比,通过x向二级抗扭限位结构的反复循环抗扭限位,能够良好的控制动力总成的位移量,同时规避扭矩方向高频段刚度大且刚度上升快,导致隔振性能下降问题,也提升了抗扭限位能力,总体提升了悬置的抗扭限位及隔振性能;同时,也改善了橡胶主体高频率撞击的问题,提升了橡胶主体的疲劳耐久性。

1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悬置衬套。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x向二级抗扭限位结构的悬置衬套,因此提升和改善了车辆的抗扭限位及隔振性能,提升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内向外依次嵌套的内芯(4)、橡胶主体(3)和外管(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31)的Y向两端均设置有至少三个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311),两端的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311)错位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32)Y向两端的外侧沿X向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外圈(31)方向凸伸的X向内限位凸起(321),所述X向内限位凸起(321)与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311)之间形成所述X向抗扭间隙(34);所述外管(1)、所述X向内限位凸起(321)、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311)以及所述内芯(4)构成所述X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311)沿Y向与所述X向限位连接部(33)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31)Y向两端的内侧沿Z向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内圈(32)方向凸伸的Z向外限位凸起(312),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312)与所述内圈(32)之间具有Z向抗扭间隙(35);所述外管(1)、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312)以及所述内芯(4)构成Z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32)Y向两端的外侧沿Z向分别设置有Z向限位凹槽(322),所述Z向限位凹槽(322)与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312)呈咬合状配合,且所述Z向限位凹槽(322)与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312)之间形成所述Z向抗扭间隙(35);所述外管(1)、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312)、所述Z向限位凹槽(322)以及所述内芯(4)构成所述Z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32)还设置有沿Z向向所述外圈(31)方向凸伸的Z向内限位凸起(324),所述Z向内限位凸起(324)位于两端的所述Z向限位凹槽(322)之间,所述外管(1)、所述Z向内限位凸起(324)以及所述内芯(4)构成Z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Z向内限位凸起(324)与所述Z向限位凹槽(322)之间设置有环形间隔槽(36)。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32)Y向两端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环形限位凹槽(323),所述环形限位凹槽(323)内设置有质量环(2),所述质量环(2)过盈配合于所述内芯(4)上,所述内芯(4)、所述质量环(2)与所述橡胶主体(3)构成所述悬置衬套的Y向抗扭限位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悬置衬套。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内向外依次嵌套的内芯(4)、橡胶主体(3)和外管(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31)的y向两端均设置有至少三个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311),两端的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311)错位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32)y向两端的外侧沿x向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外圈(31)方向凸伸的x向内限位凸起(321),所述x向内限位凸起(321)与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311)之间形成所述x向抗扭间隙(34);所述外管(1)、所述x向内限位凸起(321)、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311)以及所述内芯(4)构成所述x向第二抗扭限位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x向外限位凸起(311)沿y向与所述x向限位连接部(33)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31)y向两端的内侧沿z向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内圈(32)方向凸伸的z向外限位凸起(312),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312)与所述内圈(32)之间具有z向抗扭间隙(35);所述外管(1)、所述z向外限位凸起(312)以及所述内芯(4)构成z向第一抗扭限位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置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32)y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占钊陈瑾妍平立芳杨林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