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048337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车辆的动力系统于车体宽幅方向设置液冷却装置;液冷却装置有风扇与散热器,及设于风扇与散热器之间的导流件;风扇有多片的叶片,风扇被动力系统带动旋转,风扇被带动旋转后叶片于在叶片内外二端产生内周缘轨迹与外周缘轨迹,散热器至少具有散热部,散热部与风扇的叶片呈略对应,液冷却装置的风扇与散热器设置成,使风扇在车辆的车体纵方向上的叶片的外周缘轨迹后端较散热器的散热部的中央部分的后端更朝向后方偏移;导流件有入风口与出风口,出风口与叶片的外周缘轨迹相当或略小,导流件于车辆前侧,自入风口朝向风扇侧有偏留部;能提升车辆于怠速时液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及提升车辆于行驶时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尤其指一种借由可增加导流件的入风口侧的导风面积,并能提升液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的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


技术介绍

1、跨坐型车辆为让车辆过弯时具备较大的行车倾角,因此会将冷却散热用的冷却水箱与散热风扇二者作偏移的设计,于冷却水箱与散热风扇
中,申请人申请了第twm610118号新型专利案,该专利案固然可使车辆具备有较佳的行车倾角,以及可提升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

2、如图1、2、3所示,其中图3中的箭头表示车头方向,该专利案系将冷却水箱a与散热风扇b以沿车体前后方向的偏移设置,而使设于该冷却水箱a与该散热风扇b之间导引冷却风用的导流件c也必须作偏移设置;明确的说,该导流件c的入风口c1与出风口c2系位于该散热风扇b扇叶的旋转轨迹外侧缘,该导流件c由该入风口c1朝该出风口c2以倾斜状来形成环状的导引部c3;由于该散热风扇b的偏移因此该导流件c的该入风口c1与该出风口c2也必须偏移,从而造成了该导流件c的该入风口c1侧的一侧端形成平面状的滞区c4;据此当外界冷却风因该散热风扇b运作所产生的负压,由该冷却水箱a的散热部a1进入并冷却该散热部a1后,再由该导流件c的该入风口c1朝该出风口c2后排出,借此来达到对该冷却水箱a散热的目的;然而,由车体侧视观视,该冷却水箱a的该散热部a1有一部分是与该导流件c的该滞区c4系成重叠,而该导流件c的该滞区c4导引效果不佳,从而该冷却水箱a的该散热部a1与该导流件c的该滞区c4重叠部分的散热效果也受到影响。

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以使车辆具备较佳的冷却散热效果,已为车辆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课题】

2、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借此来提升车辆液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

3、【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4、为此,本专利技术乃在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该车辆至少包括有一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系被支持于车架单元上且系用于驱动该车辆,该车辆的该动力系统于车体宽幅方向设置有一液冷却装置;该液冷却装置具有一风扇与散热器,以及设于该风扇与该散热器之间的导流件;该风扇具有多片的叶片,该风扇可被该动力系统带动旋转,该风扇被带动旋转后该叶片于在该叶片内外二端产生内周缘轨迹与外周缘轨迹,该散热器至少具有散热部,该散热部与该风扇的该叶片呈略对应,该液冷却装置的该风扇与该散热器系被设置成,使该风扇在该车辆的车体纵方向上的该叶片的该外周缘轨迹后端较该散热器的该散热部的中央部分的后端更朝向后方偏移;该导流件至少具有入风口与出风口,该出风口与该叶片的外周缘轨迹相当或略小,该导流件于该车辆前侧,自该入风口朝向风扇侧形成有偏留部。

5、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乃在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该偏留部是自该入风口位于该车辆的前侧以倾斜方式朝该出风口方向形成偏留导风面。

6、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乃在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该偏留部具有偏留导风面;该入风口与该出风口之间具有倾斜状的导引部;该偏留导风面的导风长度系大于该导引部的导引长度。

7、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乃在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该偏留部具有偏留导风面;该入风口与该出风口之间具有倾斜状的导引部;由该车辆侧视观视,以该风扇的中心点为界分点,该偏留导风面前外端缘至该风扇的中心点所构成的前导流面积,系大于该导引部后外端至该风扇的中心点所构成的后导流面积。

8、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乃在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该偏留部具有偏留导风面;由该车辆侧视观示,该入风口借由朝一侧延伸的该偏留导风面系与该散热器的散热部形成重叠。

9、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乃在于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该散热器的散热部极大部分系被包含该偏留导风面所构成的前导流面积的该入风口所涵盖。

10、【专利技术的效果】

11、本专利技术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借此有效的增加该导流件的该入风口侧的导风面积,并能提升该车辆于怠速时该液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以及更可提升该车辆于行驶时的冷却效果。

12、本专利技术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借此可提升该导流件的导流面积。

13、本专利技术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借此可提升该导流件的该入风口侧的导风效果与提升该液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

14、本专利技术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借此可提升该导流件的该入风口侧的导风效果。

15、本专利技术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借此可提升该风扇于车辆行驶时的吸入外界冷空气的效果。

16、本专利技术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借此可提升该液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至少包括有一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被支持于车架单元上且用于驱动所述车辆,所述车辆的所述动力系统于车体宽幅方向设置有一液冷却装置;所述液冷却装置具有一风扇与散热器,以及设于所述风扇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导流件;所述风扇具有多片的叶片,所述风扇可被所述动力系统带动旋转,所述风扇被带动旋转后所述叶片于在所述叶片内外二端产生内周缘轨迹与外周缘轨迹,所述散热器至少具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与所述风扇的所述叶片呈略对应,所述液冷却装置的所述风扇与所述散热器被设置成,使所述风扇在所述车辆的车体纵方向上的所述叶片的所述外周缘轨迹后端较所述散热器的所述散热部的中央部分的后端更朝向后方偏移;所述导流件至少具有入风口与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叶片的外周缘轨迹相当或略小,所述导流件于所述车辆前侧,自所述入风口朝向风扇侧形成有偏留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留部是自所述入风口位于所述车辆的前侧以倾斜方式朝所述出风口方向形成偏留导风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留部具有偏留导风面;所述入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具有倾斜状的导引部;所述偏留导风面的导风长度大于所述导引部的导引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留部具有偏留导风面;所述入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具有倾斜状的导引部;由所述车辆侧视观视,以所述风扇的中心点为界分点,所述偏留导风面前外端缘至所述风扇的中心点所构成的前导流面积,大于所述导引部后外端至所述风扇的中心点所构成的后导流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留部具有偏留导风面;由所述车辆侧视观示,所述入风口借由朝一侧延伸的所述偏留导风面与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部形成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的散热部极大部分被包含所述偏留导风面所构成的前导流面积的所述入风口所涵盖。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至少包括有一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被支持于车架单元上且用于驱动所述车辆,所述车辆的所述动力系统于车体宽幅方向设置有一液冷却装置;所述液冷却装置具有一风扇与散热器,以及设于所述风扇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导流件;所述风扇具有多片的叶片,所述风扇可被所述动力系统带动旋转,所述风扇被带动旋转后所述叶片于在所述叶片内外二端产生内周缘轨迹与外周缘轨迹,所述散热器至少具有散热部,所述散热部与所述风扇的所述叶片呈略对应,所述液冷却装置的所述风扇与所述散热器被设置成,使所述风扇在所述车辆的车体纵方向上的所述叶片的所述外周缘轨迹后端较所述散热器的所述散热部的中央部分的后端更朝向后方偏移;所述导流件至少具有入风口与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叶片的外周缘轨迹相当或略小,所述导流件于所述车辆前侧,自所述入风口朝向风扇侧形成有偏留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型车辆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留部是自所述入风口位于所述车辆的前侧以倾斜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建智刘泓德林大新沈大钧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