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0669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盖设与锅体上方的锅盖,所述锅体内设有内胆,所述内胆底部设有用于加热内胆的加热装置,所述锅盖包括外盖以及安装于外盖内侧的内盖,内胆配合内盖形成烹饪腔,所述内盖上设有第一导热结构,所述内胆上设有第二导热结构,所述第一导热结构和第二导热结构中均容纳有导热介质,第一导热结构、第二导热结构配合形成围设于烹饪腔外的立体加热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烹饪腔外围设有多个导热结构组合形成的立体加热空间,以局部加热,大范围传热的升温形式实现对烹饪腔的均匀加热,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提高了温度控制的精度,且防止了内盖上冷凝水的形成,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同样得到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厨房小家电,特别涉及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1、现有的电饭煲等烹饪器具,大多采用底部加热的方式,该方式中的热源大多集中在锅具的底部,导致锅具内上部的热量只能通过锅具的侧壁逐渐向上传递,以使得锅具内部的米饭,尤其是位于中上层的米饭无法吸收到足够的热量,容易出现浸泡时间长,吸水过多,米饭易破裂等问题,在烹饪过程结束后,也无法补充足够的热量对该部分米饭进行烘干,致使锅具中上层的米饭出现湿烂,食用口感差的问题。

2、现有技术中的部分技术通过提升锅具的导热效率,例如采用一些特殊的材料作为外层的保护层,内部使用传热效率高的导热材料来维持锅具的导热性能,使得中上层的米饭也能够获取足够多的热量,但该方案的多层设计会使得锅具整体重量上升,造成了消费者的使用负担。

3、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通过在锅具即内胆的外侧设有传热脉管的形式以保证内胆整体实现均匀加热,保证中上层的米饭能够获取足够的热量,同时内胆的整体重量上升的不明显,普通消费者能够轻易的进行取放,

4、但上述的方案中,由于盖设于内胆上方的内盖温度明显低于内胆的温度,内胆中沸腾后形成的水蒸气向上流动至内盖下表面时,会凝结为冷凝水并滴落至内胆中正在烹饪的米饭中,导致米饭的口感变差,且上层部分的米饭仍然存在湿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分别在内胆的外壁以及内盖的下表面设有容纳导热介质的第二导热结构和第一导热结构,第二导热结构和第一导热结构相互配合以构成立体加热空间,立体加热空间围设于内盖与内胆盖合形成的烹饪腔的外侧,实现对烹饪腔的立体加热,同时内盖能够保持一定的温度,以防止冷凝水的形成。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3、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盖设与锅体上方的锅盖,所述锅体内设有内胆,所述内胆底部设有用于加热内胆的加热装置,所述锅盖包括外盖以及安装于外盖内侧的内盖,内胆配合内盖形成烹饪腔,所述内盖上设有第一导热结构,所述内胆上设有第二导热结构,所述第一导热结构和第二导热结构中均容纳有导热介质,第一导热结构、第二导热结构配合形成围设于烹饪腔外的立体加热空间。

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至少由所述内胆侧壁延伸至内胆底壁的外周。

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导热结构包括均匀分布于内胆侧壁的第二传热脉管以及均匀分布于内胆底壁的第三传热脉管,所述第二传热脉管与第三传热脉管相互连通。

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传热脉管和第三传热脉管均呈螺旋状或网格状包络于所述内胆的外壁。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盖和内盖之间设有小面加热装置,所述小面加热装置与至少部分第一导热结构对应接触,以通过导热介质将小面加热装置的热量传导内盖。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小面加热装置相对外盖下表面朝所述内盖方向凸出,所述内盖安装至外盖时与所述小面加热装置紧贴,以将小面加热装置抵接于所述外盖与内盖之间。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导热结构延伸并分布于所述内胆胆沿,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至少部分与设于内胆胆沿的第二导热结构对应接触以获取热量。

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热结构包括容纳有导热介质的第一传热脉管,所述第一传热脉管覆盖式的分布于所述内盖的下表面。

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传热脉管由注入的吹胀介质沿预设路径吹胀形成,所述预设路径的入口设于所述内盖的侧壁,且通过压接或激光焊接的方式密封。

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盖上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在合盖状态下包覆于所述内胆胆沿的外侧,以密封所述烹饪腔。

1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所示:

14、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内盖以及内胆上设有围设于烹饪腔外侧的第一导热结构和第二导热结构实现对烹饪腔的立体加热,以避免冷凝水的生成对内胆中的米饭口感造成影响,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扩大加热面积实现立体加热,例如在比如在内胆底部、侧壁增加加热面积或增设顶部线盘等,本专利技术通过局部加热,并利用围设于烹饪腔外侧的第一导热结构和第二导热结构进行大范围传热,其对于加热装置的输入功率和能耗要求明显低于现有技术,同时烹饪器具的整体加热能够使得内胆受热均匀,对烹饪过程中的温度实现更精准的控制,进一步提升米饭的烹饪效果,且还可以依靠单个加热装置实现对内盖以及内胆的同步加热,以降低烹饪器具的整体输入功率,减少了电能消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盖设与锅体上方的锅盖,所述锅体内设有内胆,所述内胆底部设有用于加热内胆的加热装置,所述锅盖包括外盖以及安装于外盖内侧的内盖,内胆配合内盖形成烹饪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上设有第一导热结构,所述内胆上设有第二导热结构,所述第一导热结构和第二导热结构中均容纳有导热介质,第一导热结构、第二导热结构配合形成围设于烹饪腔外的立体加热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至少由所述内胆侧壁延伸至内胆底壁的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结构包括均匀分布于内胆侧壁的第二传热脉管以及均匀分布于内胆底壁的第三传热脉管,所述第二传热脉管与第三传热脉管相互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热脉管和第三传热脉管均呈螺旋状或网格状包络于所述内胆的外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和内盖之间设有小面加热装置,所述小面加热装置与至少部分第一导热结构对应接触,以通过导热介质将小面加热装置的热量传导内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面加热装置相对外盖下表面朝所述内盖方向凸出,所述内盖安装至外盖时与所述小面加热装置紧贴,以将小面加热装置抵接于所述外盖与内盖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结构延伸并分布于所述内胆胆沿,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至少部分与设于内胆胆沿的第二导热结构对应接触以获取热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结构包括容纳有导热介质的第一传热脉管,所述第一传热脉管覆盖式的分布于所述内盖的下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热脉管由注入的吹胀介质沿预设路径吹胀形成,所述预设路径的入口设于所述内盖的侧壁,且通过压接或激光焊接的方式密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上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在合盖状态下包覆于所述内胆胆沿的外侧,以密封所述烹饪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盖设与锅体上方的锅盖,所述锅体内设有内胆,所述内胆底部设有用于加热内胆的加热装置,所述锅盖包括外盖以及安装于外盖内侧的内盖,内胆配合内盖形成烹饪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上设有第一导热结构,所述内胆上设有第二导热结构,所述第一导热结构和第二导热结构中均容纳有导热介质,第一导热结构、第二导热结构配合形成围设于烹饪腔外的立体加热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结构至少由所述内胆侧壁延伸至内胆底壁的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结构包括均匀分布于内胆侧壁的第二传热脉管以及均匀分布于内胆底壁的第三传热脉管,所述第二传热脉管与第三传热脉管相互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热脉管和第三传热脉管均呈螺旋状或网格状包络于所述内胆的外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和内盖之间设有小面加热装置,所述小面加热装置与至少部分第一导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邹凌风王源王翔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