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94678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08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金属片材的卷放;S2、金属片材的打磨。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方面通过所形成自动进行放卷、传输、收卷,且在上下迂回所形成相对恒定的张力保持书卷速度大于放卷的速度进行连续传输,有效避免扯断、传动打滑、刀网变形等现象发生;另一方面通过随动的磨轮进行的定量磨削,不仅保证通过打磨区域的刀网厚度一致,而且磨轮的转速和转动方向可以实时变化、以避免磨轮造成金属片材传输干扰,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刀网表面造成拉痕或损伤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活用品加工,具体涉及一种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


技术介绍

1、目前,针对刀网而言,是指刀具的保护网,例如:剃须产品中,通过刀具与皮肤的结合,将毛须导入刀网和刀具所形成的剪切区域完成剃须,因此,刀网的柔软度非常重要,而且尽可能实现超薄化。

2、然而,随着刀网厚度追求超薄(例如:0.05~1.00毫米),而且表面光整、接触舒适度等要求,因此,在网孔冲压成型后,需要将网孔的背面进行打磨,以免毛刺影响刀网的品质,一般情况下,采用砂轮打磨的较多,但是,由于刀网自身的超薄特性,打磨过程中会存在以下不足:

3、1)在传输方面,一旦刀网出现偏移或张力不稳定,会造成扯断、传动打滑、刀网变形、漏打磨等现象发生,即,不仅影响了刀网的品质,而且无法进行连续加工;

4、2)所用砂轮都是主动轮,在磨削加工中,由于磨轮速度是不变的,但是毛刺所形成的磨削量是变化的,即,磨削过程中还会改变刀网传输速度,因此,大幅度增加刀网表面造成拉痕或损伤概率,而且也增加刀网稳定传输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全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超薄型刀网由金属片材冲压成型并成卷状,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4、s1、金属片材的卷放

5、成卷的金属片材自退卷工位的退卷盘退出,并呈上下迂回的方式依次经过多根传送辊后,缠绕在卷收工位的卷收盘上,其中卷收速度为退卷速度的1.1~1.5倍,退卷盘和所述卷收盘的转动中心对齐并位于上下迂回的顶部和底部之间,金属片材保持相对恒定的张力传输在所述退卷盘和所述卷收盘之间;

6、s2、金属片材的打磨

7、在金属片材的传输路径上通过与任一根传送辊上下对位布置一个可自由转动的磨轮,其中所述任一根传送辊能够将金属片材的待打磨面朝外抵触的缠绕,且所述磨轮的轮面与对应的所述传送辊的辊面之间形成打磨区域,金属片材保持待打磨面朝向所述磨轮、缠绕在所述辊面所形成缠绕段长度不变、及与所述磨轮相切的穿过所述打磨区域,以进行磨轮随动且覆盖待打磨面的磨削。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金属片材的相对两侧均匀间隔等间距分布有传输穿孔,传送辊的两端部对应形成有与传输穿孔匹配的传输突起,其中在同端部的两个所述传输突起之间所形成的弧长等于对应相邻两个所述传输穿孔之间的距离,在s1的传输中,由传输突起与传输穿孔的配合以限制金属片材在自身宽度方向的移位。通过金属片材自身的特点,利用传送辊所形成穿插匹配的拨动,更平稳的进行超薄型刀网的传输和打磨。

9、优选地,各传输突起分别沿着传送辊的径向拱起设置,且能够穿插至对应的传输穿孔,其中各传输突起的外端面呈球面状,避免传输突起造成金属片材的传输损伤。

10、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传输突起所拱起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金属片材的厚度。便于传输突起穿插和脱出传输穿孔,而且更进一步提高金属片材传输的稳定性,同时避免磨轮对传输穿孔进行打磨时造成传输突起的磨损。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在s1中,通过在各所述传送辊的两端设有限位套环,其中位于同一所述传送辊上的限位套环之间的距离等于金属片材的宽度,且多根所述传送辊之间位于同一端部的所述限位套环对齐设置。

12、限位套环能够沿着对应的所述传送辊长度方向滑动调节设置。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在s1中,所述传送辊有三根,且在所述传送辊的轴线正投影中,三根所述传送辊的中心连线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的磨轮位于等腰三角形顶点所对应的所述传送辊的正上方。

14、优选地,两个转动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至底边的垂线之间相互垂直。

15、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缠绕在各传送辊上的金属片材所形成缠绕段的弧长为对应所述传送辊周长的1/5~1/2。

16、此外,金属片材的厚度为0.01~0.1毫米;和/或,待打磨面在所述金属片材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且在s2的磨削中,所述的卷收速度和所述退卷速度保持不变。

17、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8、现有的超薄型刀网抛磨过程中,在传输方面,易造成扯断、传动打滑、刀网变形、漏打磨等现象发生;在打磨过程中,磨轮速度不变,且磨削过程中还会改变刀网传输速度,因此,不仅大幅度增加刀网表面造成拉痕或损伤概率,而且也增加刀网稳定传输的难度等不足,而本专利技术对超薄型刀网抛磨工艺进行整体设计巧妙地解决了现有刀网抛磨中各种不足。采用该刀网抛磨工艺后,通过金属片材上下迂回式缠绕并排多根传送辊,且退卷盘和卷收盘的转动中心对齐并位于上下迂回的顶部和底部之间,金属片材保持相对恒定的张力传输在退卷盘和卷收盘之间,同时,金属片材保持待打磨面朝向磨轮、缠绕在辊面所形成缠绕段长度不变、及与磨轮相切的穿过所述打磨区域,以进行磨轮随动且覆盖待打磨面的磨削,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一方面通过所形成自动进行放卷、传输、收卷,且在上下迂回所形成相对恒定的张力保持书卷速度大于放卷的速度进行连续传输,有效避免扯断、传动打滑、刀网变形等现象发生;另一方面通过随动的磨轮进行的定量磨削,不仅保证通过打磨区域的刀网厚度一致,而且磨轮的转速和转动方向可以实时变化、以避免磨轮造成金属片材传输干扰,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刀网表面造成拉痕或损伤概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所述超薄型刀网由金属片材冲压成型并成卷状,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材的相对两侧均匀间隔等间距分布有传输穿孔,所述传送辊的两端部对应形成有与所述传输穿孔匹配的传输突起,其中在同端部的两个所述传输突起之间所形成的弧长等于对应相邻两个所述传输穿孔之间的距离,在S1的传输中,由所述传输突起与所述传输穿孔的配合以限制金属片材在自身宽度方向的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传输突起分别沿着所述传送辊的径向拱起设置,且能够穿插至对应的所述传输穿孔,其中各所述传输突起的外端面呈球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突起所拱起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金属片材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在S1中,通过在各所述传送辊的两端设有限位套环,其中位于同一所述传送辊上的限位套环之间的距离等于金属片材的宽度,且多根所述传送辊之间位于同一端部的所述限位套环对齐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套环能够沿着对应的所述传送辊长度方向滑动调节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在S1中,所述传送辊有三根,且在所述传送辊的轴线正投影中,三根所述传送辊的中心连线构成等腰三角形,所述的磨轮位于等腰三角形顶点所对应的所述传送辊的正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两个转动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至底边的垂线之间相互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缠绕在各传送辊上的金属片材所形成缠绕段的弧长为对应所述传送辊周长的1/5~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材的厚度为0.01~0.1毫米;和/或,所述待打磨面在所述金属片材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且在S2的磨削中,所述的卷收速度和所述退卷速度保持不变。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所述超薄型刀网由金属片材冲压成型并成卷状,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材的相对两侧均匀间隔等间距分布有传输穿孔,所述传送辊的两端部对应形成有与所述传输穿孔匹配的传输突起,其中在同端部的两个所述传输突起之间所形成的弧长等于对应相邻两个所述传输穿孔之间的距离,在s1的传输中,由所述传输突起与所述传输穿孔的配合以限制金属片材在自身宽度方向的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传输突起分别沿着所述传送辊的径向拱起设置,且能够穿插至对应的所述传输穿孔,其中各所述传输突起的外端面呈球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突起所拱起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金属片材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刀网的连续抛磨工艺,其特征在于:在s1中,通过在各所述传送辊的两端设有限位套环,其中位于同一所述传送辊上的限位套环之间的距离等于金属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万勇孙大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嘉东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