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紧迫结合的铁芯组与绕线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7153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相互紧迫结合的铁芯组与绕线架,其包括一绕线架以及一铁芯组,该绕线架包含中央贯通的一绕线轴管、分别自该绕线轴管两端开口径向延伸的一第一隔板与一第二隔板、以及设置于该第二隔板上的多个接脚部,且该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各设有至少一个扣接部。该铁芯组包含一贯穿该绕线轴管的芯柱,并且该铁芯组具有多个扣接缺口,该扣接部与该扣接缺口结合而将该铁芯组固定于该绕线架上。通过上述的结构,该铁芯组与该绕线架可直接扣接结合,而省略了额外黏接或扣接的工具。(*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相互紧迫结合的铁芯组与绕线架,特别是通过其自身具有相 互扣接的结构,使铁芯组与绕线架不需辅助工具而轻易结合的技术。
技术介绍
业界所熟知的变压器或者滤波器都是由至少一绕线架与至少一铁芯结合,通过电 磁转换而达到其被设计的目的。同样的目的下(以变压器为例),铁芯与绕线架发展了许多 变化的型态以提供不同的功能需求。其中为了改善电磁波干扰(EMI),有一部分的变压器 或滤波器利用EE型铁芯或EI型铁芯将绕线架包覆于铁芯中。上述形态的现有技术可见于 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92377号“变压器的改良结构”中,该前案揭示的变压器是由上、下铁 芯、塑料固定座、电路板、麦拉绝缘片、扁平线圈以及塑料绝缘片所构成,其中上、下铁芯中 心的圆柱可供电路板、麦拉绝缘片、扁平线圈、塑料绝缘片的中心孔依次的套置,并且下铁 芯上装置该塑料固定座。然而,该前案的绕线架仍有很大的面积曝露在铁芯的遮蔽外,因此 漏磁以及电磁干扰的情况仍有改善的空间。但该形态的已知变压器除了漏磁的部分有不断改变的空间以外,最主要的问题在 于该上、下铁芯结合的方式。在已知技术中,该上、下铁芯穿过绕线架后(或者穿过多个绕 组以后),必须固定成一定形的变压器,在现有的技术中最简单的方式是利用绝缘胶带环绕 该上、下铁芯外,使该上、下铁芯连同该绕线架(或多个绕组)黏贴固定成一体。但是绝缘 胶带本身较脆弱,并且在运送或组装过程中容易破损,当绝缘胶带破损太严重时该变压器 就会解体散开。因此,另有一种改良的固定方式,在该上、下铁芯外表面预留多个凹槽,另准备C 形的铁片,将铁片开口压迫入该上、下铁芯的凹槽中,使多个C形铁片从周围夹住该上、下 铁芯。但制造铁片的成本以及将铁片夹住上、下铁芯的人力使变压器的成本较高,该铁片在 运送过程中也有松脱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上述已知的组装方法仍未能在组装良率以及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本实用 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芯组与绕线架的组合结构,使其具有轻易组装、不易松脱的结 构优点,并且不需额外增加零组件,以维持合理的成本。本技术为一种相互紧迫结合的铁芯组与绕线架,其包括一绕线架以及一铁芯 组,该该绕线架包含中央贯通的一绕线轴管、分别自该绕线轴管两端开口径向延伸的一第 一隔板与一第二隔板、以及设置于该第二隔板上的多个接脚部,且该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 各设有至少一个扣接部。该铁芯组包含一贯穿该绕线轴管的芯柱,并且该铁芯组具有多个 扣接缺口,该扣接部与该扣接缺口结合而将该铁芯组固定于该绕线架上。通过上述的结构,该铁芯组与该绕线架可直接扣接结合,而省略了额外黏接或扣 接工具,并且该铁芯组与绕线架的结合方式简便,只要略为施力压迫即可结合,由于结合方3式简便,可选择由较少的人力或者由机械自动组装,可降低大量生产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图(一)。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图(二)。图3-1为第一铁芯与绕线架结合的示意图(一)。图3-2为该第一铁芯与该绕线架结合的示意图(二)。图4-1为第二铁芯与该绕线架结合的示意图(一)。图4-2为该第二铁芯与该绕线架结合的示意图(二)。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为一种相互紧迫结合的铁芯组与绕线架,首先参照图1与图2。图1、 图2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图,图中可见一绕线架2以及一铁芯组,该铁芯 组包含一第一铁芯1以及一第二铁芯3。其中该绕线架2包含中央贯通的一绕线轴管21、 一第一隔板22、一第二隔板23,其中该绕线轴管21两端各具有一开口 210,该第一隔板22 与第二隔板23分别自该绕线轴管21两端开口 210径向延伸而形成,该绕线轴管21通过该 第一隔板22与第二隔板23而隔出一绕线的区域。此外,该第二隔板23上设置多个接脚部 24,该接脚部24连接多个导电接脚25,缠绕于该绕线轴管21上的绕组可通过该接脚部24 的导引而电性连接这些导电接脚25。然而需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本技术用于说明的实 施方式将该接脚部24设于该第二隔板23上,但该接脚部24也可设于该第一隔板22,或者 该第一隔板22与该第二隔板23都设有该接脚部24。该铁芯组包含一贯穿该绕线轴管21 的芯柱,该铁芯组的实施方式可如图1、图2所示,该第一铁芯1与该第二铁芯3中央各设置 一较短的芯柱11、31,并且在该第一铁芯1、第二铁芯3与该绕线架2结合时,两个芯柱11、 31通过该开口 210贯穿该绕线轴管21并彼此相接。而该铁芯组的芯柱也可由该第一铁芯 1或第二铁芯3单独以较长的芯柱11、31所构成(类似EI型铁芯的型态),该芯柱11、31 的形态并非本技术的技术特征,且该芯柱11、31的型态替换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 解,因此该芯柱11、31的型态简易变化应包含在本技术所能解释的范围内。而该第一 铁芯1与第二铁芯3具有相对延伸的多个隔离壁面13、33,这些隔离壁面13、33之间形成多 个扣接缺口 12、32,该第一铁芯1与第二铁芯3以及其隔离壁面13、33可呈多边形围绕该绕 线架2,且该扣接缺口 12、32位于该第一、第二铁芯1、3的边上,或者也可选择设置该扣接缺 口 12、32位于该第一、第二铁芯1、3的较长边上,可具有较大的空间。因此,该第一、第二铁 芯1、3具有多个扣接缺口 12、32,为了结合该铁芯组与绕线架2,该绕线架2在该第一隔板 22与第二隔板23上各设有至少一个扣接部26、27,该扣接部26、27与该扣接缺口 12、32结 合而将该铁芯组固定于该绕线架2上。通过该扣接部26、27与该扣接缺口 12、32结合,可 使该第一、第二铁芯1、3直接与该绕线架2结合,不需通过绝缘胶带或铁片,除了节省成本 的损耗以外,还降低了变压器组装成形的工序难度。再者,所述多个接脚部24也可与该扣 接部26、27—并穿过该扣接缺口 12、32,多个接脚部24以及多个接脚25自该扣接缺口 12、 32延伸至该隔离壁面13、33外而与其它电路组件电性连接。4该扣接部26、27与该扣接缺口 12、32的具体实施方式可见于图1、图2以及图3-1、 图3-2中,该第一隔板22在对应的两侧各设置两个扣接部26,任一侧的两个扣接部26具有 间隙分隔且对称设置,每一扣接部26都具有挠性且向上延伸,该扣接部26的位置对应该第 一铁芯1中的扣接缺口 12的位置(如图3-1所示),且该扣接部26包含至少一个具有挠性 的勾部261,两个扣接部26的勾部261分别向左右两侧延伸。该第一铁芯1与该绕线架2 相对结合时,该勾部261与一扣接缺口内缘122相抵,该扣接部26利用该勾部261的退缩 而通过该扣接缺口 12,该扣接缺口 12具有一退缩缺口 120,该退缩缺口位于该扣接部26通 过方向的末端,该勾部261可进入该退缩缺口 120而限制该第一铁芯1脱离该绕线架2 (如 图3-2所示),该退缩缺口 120内还可具有一导角121以导引该勾部261。因此,该第一隔板 22的扣接部26即可卡扣该第一铁芯1,使该第一铁芯1与该绕线架2结合。而该绕线架2 与该第二铁芯3的结合参照图2、图4-1以及图4-1,该第二隔板23也具有多个扣接部27, 但该第二隔板23的扣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相互紧迫结合的铁芯组与绕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组与绕线架包括:一绕线架(2),所述绕线架(2)包含中央贯通的一绕线轴管(21)、分别自所述绕线轴管(21)两端的开口(210)径向延伸的一第一隔板(22)与一第二隔板(23)、以及多个接脚部(24),所述接脚部(24)至少设在所述第一隔板(22)或第二隔板(23)中的一个上,且所述第一隔板(22)与所述第二隔板(23)各设有至少一个扣接部(26、27);一铁芯组,所述铁芯组包含一贯穿所述绕线轴管(21)的芯柱(11、31),并且所述铁芯组具有多个扣接缺口(12、32),所述扣接部(26、27)与所述扣接缺口(12、32)结合而将所述铁芯组固定于所述绕线架(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宗汉
申请(专利权)人:一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