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4248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9 16: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所述前框架的两端均焊接有第一固定管,所述第一固定管的一侧均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在两组所述第一固定管的中部呈等距离分布,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外壁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底部外壁焊接有第三固定管,所述第三固定管的底部焊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底部外壁焊接有第二固定管,所述第三固定管和所述第二固定管的管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公交车又称公共汽车

城市客车等,即人们所俗称的巴士或大巴

它是客车类中大

中型客车的典型车型,是为专门解决城市和城郊运输而设计及装备的商用车,当前,城市客车发展的趋势是系列化

模块化

轻量化

小型化

电子化
(
自动化

智能化
)
及个性化

而作为客车主要承载结构的车身骨架,它们的质量和结构形式直接影响车身的寿命和整车性能,如动力性

经济性及操纵稳定性

[0003]车身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车体强度

刚度的前提下,减轻车身骨架的质量

为了保证车身结构的刚强度和轻量化,使用铝合金材质的车身骨架是当前客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但即便是采用了铝合金材质,也脱离不了合装这一传统工序,虽然采用的是螺栓连接,但城市客在车行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颠簸路面,这就使得城市客车传统的螺栓连接很难经受住考验,所以会出现城市客车长期行驶后固定螺栓有长期处于震动环境中出现脱落的情况,从而导致整个车身结构的稳定性大大下降,具有较高的安全隐患

因此,亟需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所述前框架的两端均焊接有第一固定管,所述第一固定管的一侧均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在两组所述第一固定管的中部呈等距离分布;
[0007]所述第一固定管的外壁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底部外壁焊接有第三固定管,所述第三固定管的底部焊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底部外壁焊接有第二固定管,所述第三固定管和所述第二固定管的管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0008]所述第二固定管的一侧外壁焊接有底架,所述底架的横截面呈多组“T”字型,所述底架的一侧外壁开设有安装孔;
[0009]所述前框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前车板,所述支撑组件的顶部和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顶板和侧车板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套管顶部外壁的
L
型管,所述
L
型管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横管,所述第二横管远离所述
L
型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横管,所述
L
型管

所述第一横管和所述第二横管均为一体成型,所述
L
型管和所述第二横管的管径均大于所述第一横管的管径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横管的顶部外壁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外壁分别
固定连接有竖板和方管,所述竖板的数目为两组,所述方管位于两组所述竖板的中部,所述方管的两侧外壁均与两组所述第二横管的一侧外壁相接触,所述竖板的一侧外壁与所述第二横管的一侧外壁相接触

[0012]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外壁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横截面呈
T
字型,所述卡槽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框,所述定位框的规格与所述卡槽的规格相同

[0013]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凸杆,所述凸杆的顶部外壁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固定孔

[0014]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外壁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底部内壁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杆,所述固定螺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螺帽

[0015]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与所述第二垫圈的外壁均开设有等距离呈圆形分布的第一齿槽,所述第一齿槽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垫圈的顶部外壁

所述第二垫圈的底部外壁上,所述第一齿槽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圈的底部外壁开设有等距离呈圆形分布的第二齿槽,所述第二齿槽的侧边呈波浪形,所述第二垫圈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呈圆形分布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二齿槽相互啮合,所述螺帽的底部外壁与所述第一垫圈的顶部外壁相接触

[0017]进一步地,所述凸杆的两侧均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的内部插接有插柱,所述插柱的两端外壁均从所述插孔的内部伸出,所述插柱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圆周外壁啮合有螺纹管,所述螺帽的顶部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横截面呈正六边形,所述转动槽的一侧内壁开设有圆孔,所述螺纹管的一端从所述圆孔的内部穿过

[0018]进一步地,所述螺纹管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直径大于所述插孔的内径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通过设置的支撑组件

第二固定管和第三固定管,在车身结构组装的过程中,由于客车底部承受的承载力是大于客车顶部的,因此通过将第三固定管和第二固定管的管径从上至下进行逐渐增大,可以有效的提高整个车身底部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实现对车身结构的变截面设置,且对车身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支撑组件内部
L
型管和第二横管的管径均大于第一横管的管径,可以提高车身两侧的强度,使该车身结构具有一定的防撞击能力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通过设置的安装板

固定螺杆

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该车身结构第二横管顶部的安装板是通过四组固定螺杆与其进行固定的,同时固定螺杆的圆周外壁还套设有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因此在在通过固定螺杆将安装板与第二横管进行锁紧固定时,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会被螺帽紧紧压住,在固定螺杆锁紧后,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外壁开设的第一齿槽均嵌入螺帽和定位孔的表面,同时第一垫圈底部开设的第二齿槽和第二垫圈顶部固定连接的凸块相互啮合,因此能够通过凸块的张力来实现对固定螺杆的锁紧固定,当固定螺杆受到震动有松开旋转的趋势时,由于凸块的倾角是大于固定螺杆螺纹的螺距,第一垫圈产生的升程大于固定螺杆产生的升程,因此会在螺纹头或者螺帽下方产生楔形效应,进而进一步拉紧固定螺杆,避免固定螺杆在长期处于颠簸震动状
态时出现松动的情况,保证了整个车身结构的稳定性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通过设置的螺纹管

限位环

插孔和螺纹杆,在固定螺杆通过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锁紧后为了进一步提升防震动能力,工作人员可以首先将插柱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包括前框架
(1)
,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架
(1)
的两端均焊接有第一固定管
(2)
,所述第一固定管
(2)
的一侧均设置有支撑组件
(8)
,所述支撑组件在
(8)
两组所述第一固定管
(2)
的中部呈等距离分布;所述第一固定管
(2)
的外壁设置有套管
(11)
,所述套管
(11)
的底部外壁焊接有第三固定管
(5)
,所述第三固定管
(5)
的底部焊接有加强板
(4)
,所述加强板
(4)
的底部外壁焊接有第二固定管
(3)
,所述第三固定管
(5)
和所述第二固定管
(3)
的管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固定管
(3)
的一侧外壁焊接有底架
(6)
,所述底架
(6)
的横截面呈多组“T”字型,所述底架
(6)
的一侧外壁开设有安装孔
(7)
;所述前框架
(1)
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前车板
(35)
,所述支撑组件
(8)
的顶部和侧面分别固定连接有顶板
(37)
和侧车板
(36)。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
(8)
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套管
(11)
顶部外壁的
L
型管
(10)
,所述
L
型管
(10)
远离所述套管
(11)
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横管
(12)
,所述第二横管
(12)
远离所述
L
型管
(10)
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横管
(9)
,所述
L
型管
(10)、
所述第一横管
(9)
和所述第二横管
(12)
均为一体成型,所述
L
型管
(10)
和所述第二横管
(12)
的管径均大于所述第一横管
(9)
的管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管
(12)
的顶部外壁设置有安装板
(13)
,所述安装板
(13)
的底部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竖板
(19)
和方管
(20)
,所述竖板
(19)
的数目为两组,所述方管
(20)
位于两组所述竖板
(19)
的中部,所述方管
(20)
的两侧外壁均与两组所述第二横管
(12)
的一侧外壁相接触,所述竖板
(19)
的一侧外壁与所述第二横管
(12)
的一侧外壁相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截面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
(13)
的顶部外壁开设有卡槽
(14)
,所述卡槽
(14)
的横截面呈
T
字型,所述卡槽
(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盛明吴有龙熊正武朱方平李少文黄斌白彦杭爱马瑞婕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腾龙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