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踏板装置
[0001]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本申请是基于
2021
年5月
14
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
2021
‑
082792
号的申请,在此通过参照而编入其记载内容
。
[0003]本公开涉及一种设置于车辆的踏板装置
。
技术介绍
[0004]作为这种踏板装置,以往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踏板模拟器
。
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踏板模拟器具备制动踏板
、
与该制动踏板连结的工作杆
、
气缸
、
在该气缸内以受到工作杆的力的方式设置的活塞以及多个螺旋弹簧
。
该多个螺旋弹簧设置于气缸内,弹性地支承活塞,抵抗工作杆的力
。
[0005]另外,活塞随着驾驶者对制动踏板的踩踏操作而被工作杆推压,在气缸内在作为活塞的移动方向的气缸的轴向上移动
。
当活塞在该气缸内移动时,活塞相对于气缸的内壁面滑动,被该气缸的内壁面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
一种踏板装置,设置于车辆
(80)
,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体
(10、20)
,安装于车身
(2)
;踏板
(40)
,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体摆动的方式设置,被驾驶者
(81)
从规定的操作侧进行踩踏操作;以及反作用力产生机构
(60)
,支承于所述支承体,且相对于所述踏板配置于与所述操作侧相反的一侧即操作相反侧,产生对于所述驾驶者施加到所述踏板的踏力而言的反作用力,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具有: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
(65、66、71)
,能够在一个方向
(Dsa)
上弹性变形;第1支架
(67)
,从所述一个方向的作为所述踏板侧的一侧抵接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且被所述踏板推压;以及第2支架
(68)
,从所述一个方向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抵接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受到被传递到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的所述踏力,所述第1支架和所述第2支架中的一方的支架具有外侧引导部
(69)
,该外侧引导部被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的内侧的内侧空间
(63a)
,呈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的筒形状,所述第1支架和所述第2支架中的另一方的支架具有内侧引导部
(70)
,该内侧引导部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外侧引导部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入于所述外侧引导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引导部具有朝向该外侧引导部的筒形状的内侧的内周面
(691)
,所述内侧引导部具有与所述内周面相向且接触的外周面
(701)
,所述外侧引导部和所述内侧引导部通过使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外周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从而在容许所述第1支架与所述第2支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的相对移动的同时限制所述第1支架与所述第2支架在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
(Dsr)
上的相对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的截面中,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呈圆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方的支架和所述另一方的支架向将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动作通过使所述内侧引导部与所述一方的支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抵碰而停止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方的支架和所述另一方的支架向将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推压收缩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动作通过使所述外侧引导部与所述另一方的支架在所述一个方向上抵碰而停止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支架具有:引导部,相当于所述外侧引导部或所述内侧引导部;以及抵接部
(682)
,设置于该引导部的周围,从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另一侧抵接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所述引导部和所述抵接部构成为相互独立的部件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引导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外侧引导部的内侧且形成于所述内侧引导部的前端的前端面
(702)
,在所述外侧引导部的内侧,形成有所述前端面所面对的筒内空间
(69a)
,在所述第1支架或所述第2支架上,形成有使所述筒内空间与该筒内空间的外部连通的连通孔
(67b、68a)。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形成于所述第2支架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具有板簧
(61)
,该板簧具有被固定于所述支承体的一端部
(611)
和被固定于所述第2支架的另一端部
(612)
,所述第2支架经由所述板簧而与所述支承体连结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具有:板簧
(61)
,具有被固定于所述支承体的一端部
(611)
和被固定于所述第2支架的另一端部
(612)
;以及固定部
(62)
,以贯通所述板簧的另一端部的方式设置,将该另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2支架,所述第2支架经由所述板簧而与所述支承体连结,在所述固定部形成有与所述连通孔连结的固定部贯通孔
(62a)
,所述筒内空间经由所述连通孔和所述固定部贯通孔而与所述筒内空间的外部连通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
10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以上的弹性构件是以与所述一个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径向
(Dsr)
而构成的一个以上的螺旋弹簧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以上的螺旋弹簧所包含的某螺旋弹簧
(65、71)
具有与所述第1支架相接的第1弹簧端部
(651、711)
,所述第1支架具有与所述第1弹簧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向的第1相向面
(673a、675a)
,所述第1相向面限制所述第1弹簧端部相对于所述第1支架在所述径向上错位
。13.
根据权利要求
11
或
12
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以上的螺旋弹簧所包含的某螺旋弹簧
(66、71)
具有与所述第2支架相接的第2弹簧端部
(662、712)
,所述第2支架具有与所述第2弹簧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向的第2相向面
(683a、685a)
,所述第2相向面限制所述第2弹簧端部相对于所述第2支架在所述径向上错位
。14.
根据权利要求
11
至
13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具有相对于所述外侧引导部或所述内侧引导部设置于所述径向的外侧的弹簧座
(74)
,所述一个以上的螺旋弹簧包含经由所述弹簧座相互连结的第1螺旋弹簧
(65)
和第2螺旋弹簧
(66)
,所述第1螺旋弹簧和所述第2螺旋弹簧随着分别被压缩变形而经由所述弹簧座相互推挤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螺旋弹簧具有与所述弹簧座相接的第1弹簧座侧端部
(652)
,所述第2螺旋弹簧具有与所述弹簧座相接的第2弹簧座侧端部
(661)
,所述弹簧座具有:第1弹簧座相向面
(744a、747a、749a)
,与所述第1弹簧座侧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向;以及第2弹簧座相向面
(745a、748a)
,与所述第2弹簧座侧端部在所述径向上相向,所述第1弹簧座相向面限制所述第1弹簧座侧端部相对于所述弹簧座在所述径向上错位,所述第2弹簧座相向面限制所述第2弹簧座侧端部相对于所述弹簧座在所述径向上错位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螺旋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田泰久,柳田悦豪,北斗大辅,荒尾昌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