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锻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64875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锻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的冲头和下模的模口正对,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头的外圆设有活动的护套,护套的内孔与冲头的外圆滑动配合,护套通过弹性装置连接在上模上,护套的下端面与下模模口处的平面接触时可以相互贴平并贴紧。该模锻模具采用的是净近成型锻造技术,其生产的锻件基本不产生多余毛边,材料利用率可达99.5%,不仅节省原材料,而且直接由冷变形得到锻件,节省能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突破了一次性锻造成型镦粗比不能大于3的限制,模具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锻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锻模具。
技术介绍
对于锻造一些细长的零件,如一种用于配电柜的高负荷通断电接插头,材料为T2 紫铜,尺寸精度要求高,表面不允许有任何裂纹、折叠、划痕、磕碰等表面缺陷。如果采用普 通开式模锻工艺,那么原材料利用率低,表面可能会出现折叠且厚度方向尺寸不稳定;如果 采用普通的开式镦粗工艺,那么露在下模型腔外部的坯料会随着上模下移,而产生严重弯 曲,特别对于镦粗比大于3(镦粗比是指露在下模模腔外面的棒料长度与棒料直径的比值) 的锻件,必须要用多道镦粗工序才能进行锻造成型,否者棒料在成型变形时会产生严重弯 曲而导致成型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节能节 料、可一次性成型镦粗比大于3的锻件、使用寿命长的模锻模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 —种模锻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的冲头和下模的模口正对,其特征在于所 述冲头的外圆设有活动的护套,护套的内孔与冲头的外圆滑动配合,护套通过弹性装置连 接在上模上,护套的下端面与下模模口处的平面接触时可以相互贴平并贴紧。所述下模的 模腔体积稍小于锻件的体积。 通常的锻造成型是由上模和下模挤压坯料完成变形过程,而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是锻造成型时,上模的护套随上模往下运动,护套首先套住露在下模型腔外面的棒料,而 非挤压棒料,随着上模的下移,护套在弹性装置的作用下与下模模口处的平面贴紧而停止 向下运动,此时棒料被护套内孔和下模型腔封闭,而上模继续向下运动,上模的冲头在护套 内推着棒料向下,直至将棒料挤压至下模模口为止,变形过程结束。本专利技术实现的上述成型 过程,棒料在变形时始终处在封闭状态,所以在成型镦粗比大于3的情况下,棒料也不会产 生弯曲,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能一次成型镦粗比大于3的技术瓶颈。同时,本专利技术直接由冷 变形得到锻件,节省能源;本专利技术的模具根据净近成型技术设计,下模的模腔体积稍小于锻 件的体积,所以锻造后的锻件基本不产生多余毛边及极少的机加工余量,材料利用率达到 99. 5%,节省原材料。还有,由于本专利技术成型过程为镦粗充满,所以对模具的磨损极小,模具 使用寿命非常长。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节能节料、可一次性成型镦粗比大于3的锻件、使用寿命长,与 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有如下附图3 图1为本专利技术成型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成型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成型完成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表示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实施例,下面再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其实施例 的各有关细节及其工作原理。 参照附图1,该种模锻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9,上模包括固定连接的上模板1、冲 头压板2和冲头固定板3,冲头6通过冲头固定板3固定在上模上,所述冲头6的外圆设有 活动的护套7,护套7的内孔与冲头6的外圆滑动配合,配合间隙为0. 02mm至0. 03mm,护套 7与护套固定圈8固定连接,护套固定圈8可上下滑动设在导柱4上,导柱4固定在冲头固 定板3上,护套固定圈8和冲头固定板3之间设有弹簧5。所述下模9通过下模压圈12固 定在下模板14上,下模9具有放置毛胚棒料10的型腔,下模的模腔体积稍小于锻件的体积 不超过O. 05%,下模9型腔的底部设有活动的顶杆ll,顶杆11的底部设有二级顶柱13 ;所 述上模的冲头6和下模9的模口 (下模型腔出口)正对,护套7的下端面与下模9模口处 的平面接触时可以相互贴平并在所述弹簧5的作用下相互贴紧。图1中所示,该模锻模具 所锻造的用于配电柜的高负荷通断电接插头,其毛坯棒料10的直径为21mm,总长为312mm, 露在下模9型腔外面的长度为109mm,变形时的镦粗比为109/21 = 5. 19,毛坯棒料的体积 稍大于下模模腔的体积不超过O. 05%。 本专利技术的成型过程是这样的参照附图2,锻造成型时,上模的护套随上模往下运 动,护套首先套住露在下模型腔外面的棒料,而非挤压棒料,随着上模的下移,护套的下端 面在弹簧的作用下与下模模口处的平面贴紧而停止向下运动,此时棒料被护套内孔和下模 型腔封闭,而上模继续向下运动,上模的冲头在护套内推着棒料向下,直至将棒料挤压至下 模模口为止(参照附图3),变形过程结束,此时所得的锻件就基本不产生多余毛边。权利要求一种模锻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9),上模的冲头(6)和下模(9)的模口正对,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头(6)的外圆设有活动的护套(7),护套(7)的内孔与冲头(6)的外圆滑动配合,护套(7)通过弹性装置连接在上模上,护套(7)的下端面与下模(9)模口处的平面接触时可以相互贴平并贴紧。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锻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9)的模腔体积稍小于锻件的体积。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锻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的冲头和下模的模口正对,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头的外圆设有活动的护套,护套的内孔与冲头的外圆滑动配合,护套通过弹性装置连接在上模上,护套的下端面与下模模口处的平面接触时可以相互贴平并贴紧。该模锻模具采用的是净近成型锻造技术,其生产的锻件基本不产生多余毛边,材料利用率可达99.5%,不仅节省原材料,而且直接由冷变形得到锻件,节省能源。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突破了一次性锻造成型镦粗比不能大于3的限制,模具使用寿命长。文档编号B21J13/02GK101780513SQ201010143369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0日专利技术者刘刚, 牟承兵, 董锦荣, 黄明兴 申请人:浙江正昌锻造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锻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9),上模的冲头(6)和下模(9)的模口正对,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头(6)的外圆设有活动的护套(7),护套(7)的内孔与冲头(6)的外圆滑动配合,护套(7)通过弹性装置连接在上模上,护套(7)的下端面与下模(9)模口处的平面接触时可以相互贴平并贴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刚董锦荣黄明兴牟承兵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昌锻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