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金属模锻
的装置及其方法,具体是一种基于扩 大塑性变形区锻造分模。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开式模锻工艺中,锻模模膛周边都设有飞边槽,它能够容纳多余 金属,同时对上下模打靠时起到缓冲作用,另外飞边槽还能够阻止金属外流,迫 使金属充满模膛。锻造模具的设计,在保证锻件所需的形状及尺寸的同时,还要 满足零件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性能要求。金属在锻造时的体积变形过程剧烈化和 高强度模锻材料的使用导致模锻力大大增加。由此,降低了模具寿命,给自动化 生产线带来困难,同时也需要大功率锻压设备。因此,在体积模锻中,减少作用 在模具上的力从而提高模具寿命,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塑性变形力的规范按照最小阻力定律确定。这就导致了几种结果,对于自由 变形,最短的垂线,最小的周长,等阻力线。为了使金属充满最难变形部分模膛, 从最小阻力定律得出塑性变形区域扩大原理,能够使用如下形式变形减小了变 形力,确保模膛完全充满,必须采取在终锻时扩大塑性变形区的模具结构改进措 施。换言之,如果能够使用几个结构方案的模具,为了减小变形力,应该选择使 变形区最大限度接近模具难充满位置。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扩大塑性变形区锻造分模,包括:上模部分、下模部分、导柱和定位套筒,其中:两个定位套筒固定设置于上模部分,两个导柱固定设置于下模部分上对应定位套筒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部分包括:上套圈、上镦粗台、上模、上主板和上垫板,其中:上镦粗台固定设置于上套圈内侧,上套圈通过上垫板固定于上主板内,定位套筒固定设置于上镦粗台的外沿,上模嵌于上套圈的中央;所述的下模部分包括:下套圈、下镦粗台、下模、下主板和下垫板,其中:下镦粗台固定设置于下套圈内侧,下套圈通过下垫板固定于下主板内,两个导柱固定设置于下镦粗台的外沿并与定位套筒的位置相对应,下模嵌于下套圈的中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以华,张海英,舒霆,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保捷汽车零部件锻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