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油底壳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5774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上油底壳以及车辆,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该上油底壳包括框体和挡油板,框体形成有开口,挡油板设置于开口处且与框体一体成型。该车辆包括上述上油底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上油底壳布置在发动机下方,与下油底壳共同组成集油单元油底壳,用于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上油底壳的框体集成有挡油板,可以防止润滑油在油底壳中剧烈波动加速润滑油的氧化变质,并且,通过将挡油板与上油底壳的框体一体铸造成型,减少了挡油板安装零件的使用,降低了开发成本、制造和管理成本,解决了现有上油底壳内挡油板安装工序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等技术问题。安装工序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等技术问题。安装工序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油底壳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上油底壳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上油底壳位于发动机下部,其内部中空,与下油底壳组成集油单元油底壳,用于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等。为了防止润滑油在油底壳中剧烈波动加速润滑油的氧化变质,影响发动机的润滑,需要在上油底壳内单独加装一块挡油板。但是,挡油板一般通过螺栓与上油底壳连接固定,这样增加了零件。相应地,需要增加挡油板安装工序,导致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增大。并且,由于挡油板需要单独设计制造,进一步增加了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上油底壳以及车辆,以解决现有上油底壳内挡油板安装工序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等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
[000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上油底壳,包括框体和挡油板,所述框体形成有开口,所述挡油板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且与所述框体一体成型。
[000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上油底壳,该上油底壳布置在发动机下方,上油底壳和下油底壳连接形成用于收集润滑油的集油单元油底壳。具体地,上油底壳包括框体和挡油板,框体形成的开口可供发动机回落的润滑油进入油底壳内。同时,将挡油板集成设置于上油底壳的框体内,可以避免发动机颠簸造成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冲击和飞溅,有利于润滑油杂质沉淀。并且,将挡油板与上油底壳的框体一体铸造成型,可以减少挡油板安装零件的使用,节省安装工序,同时降低开发成本、制造和管理成本。
[0006]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框体的一端形成所述开口,所述框体的另一端用于连通下油底壳;所述挡油板连接于所述框体的内侧壁。本方案中,框体用于与下油底壳围成容纳润滑油的油底壳,并在框体的远离下油底壳的一端形成有开口。当润滑油经由开口进入框体后,会聚集在油底壳内。由于挡油板与框体的内侧壁连接,则通过挡油板可以对落入油底壳内的润滑油进行阻挡,避免润滑油剧烈波动加速润滑油的氧化变质。
[0007]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挡油板覆盖整个所述开口并与所述框体一起围成有空腔;所述挡油板设有第一落油通道,所述第一落油通道连通所述空腔。本方案中,挡油板与框体和下油底壳连接形成有空腔,从发动机回落的润滑油可以经由第一落油通道进入空腔。并且,由于挡油板形成空腔的顶面,通过挡油板可以阻挡发动机颠簸造成空腔内的润滑油冲击和飞溅,有利于润滑油杂质沉淀。
[0008]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挡油板设有集油槽,所述集油槽的底部设有第二落油通道,所述第二落油通道连通所述空腔。本方案中,在挡油板上设有集油槽,当上油底壳安装在发动机下方时,通过集油槽可以避让发动机曲轴的平衡块,从而避免发动机与挡油板发生接触。并且,在集油槽的底部设有第二落油通道,则润滑油流入到集油槽内后,可以
经由集油槽底部的第二落油通道进入空腔内,由此通过第二落油通道可以避免润滑油积聚在集油槽内,同时提高润滑油的回落到空腔内的效率。
[0009]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集油槽的底面朝向所述第二落油通道渐缩设置。本方案中,集油槽的底面朝向第二落油通道渐缩,则流进集油槽的润滑油可以快速进入第二落油通道,并进入空腔内,从而提高第二落油通道的落油效率。
[0010]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挡油板呈向所述下油底壳突出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落油通道与所述下油底壳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落油通道与所述下油底壳的间距。
[0011]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集油槽的底面为弧形面。本方案中,将集油槽的底面设置为弧形面,有利于集油槽内的润滑油流入第二落油通道。
[0012]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挡油板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落油通道,多个所述第一落油通道沿所述挡油板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集油槽的两端。本方案中,在挡油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落油通道,则可以提高第一落油通道的落油效率,有利于对挡油板的宽度方向回落的润滑油进行收集。
[0013]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挡油板设有多个所述集油槽,多个所述集油槽沿所述挡油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落油通道间隔设置。本方案中,在挡油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集油槽,并在集油槽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二落油通道,则可以提高第二落油通道的落油效率,有利于对挡油板的长度方向回落的润滑油进行收集。
[001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上油底壳。通过将上油底壳与下油底壳连接形成油底壳,利用油底壳可以对车辆发动机回落的润滑油进行收集,并且,将挡油板与上油底壳的框体一体铸造成型,可以避免发动机颠簸造成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冲击和飞溅,有利于润滑油杂质沉淀,同时可以减少挡油板安装零件的使用,节省安装工序,降低开发成本、制造和管理成本。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上油底壳主要用于与下油底壳组成集油单元油底壳,利用油底壳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上油底壳内集成的挡油板可以防止润滑油在油底壳中剧烈波动加速润滑油的氧化变质。并且,通过将挡油板集成到上油底壳的框体上,并与上油底壳的框体一体铸造成型,减少了安装零件的使用,降低了开发成本、制造和管理成本,解决了现有上油底壳内挡油板安装工序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包括上述上油底壳,通过设置挡油板可以避免发动机颠簸造成油底壳内的润滑油冲击和飞溅,有利于润滑油杂质沉淀,同时由于上油底壳的框体与挡油板一体铸造成型,可以减少安装零件的使用,提高安装效率,节省车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油底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油底壳在另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油底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中A

A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油底壳与下油底壳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油底壳与下油底壳以及发动机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如下:
[0024]上油底壳100,
[0025]框体110,开口111,
[0026]挡油板120,第一落油通道121,集油槽122,第二落油通道123,
[0027]空腔130,
[0028]下油底壳200,
[0029]发动机300,缸体回油通道310。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和挡油板,所述框体形成有开口,所述挡油板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且与所述框体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一端形成所述开口,所述框体的另一端用于连通下油底壳;所述挡油板连接于所述框体的内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覆盖整个所述开口并与所述框体一起围成有空腔;所述挡油板设有第一落油通道,所述第一落油通道连通所述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设有集油槽,所述集油槽的底部设有第二落油通道,所述第二落油通道连通所述空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槽的底面朝向所述第二落油通道渐缩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金多张国锋刘永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菱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