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闩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40834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门闩锁装置,包括啮合部组件和操作部组件。该啮合部组件包括:闩锁;以及,与闩锁接合而用于防止该闩锁旋转的棘爪。该操作部组件包括:包括轴部和槽口的壳体;以及,枢转地支承在轴部上且包括轴孔的操作杆。该槽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与操作杆的旋转平面成直角的壁部中。在等待位置上,操作杆进入所述槽口中。通过将所述轴孔松配合在轴部上并通过在啮合部组件未附接到操作部组件的状态下使操作杆进入所述槽口中,防止了操作杆沿其旋转轴线方向的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门闩锁装置
技术介绍
已经提出了相关技术的车门闩锁装置,其通过将啮合部组件附接到操作部组 件上使得该啮合部组件和操作部组件形成一体式单元而制成(例如,参见日本专利 No. 3758966)。这里,该啮合部组件包括能够与车身侧上的撞针形成接合的闩锁,以及能够 与该闩锁形成接合的棘爪。该操作部组件包括使棘爪能够工作的操作杆和支承该操作杆的 壳体。在相关技术的车门闩锁装置中,啮合部组件构造成通过使啮合部组件滑动配合在 壳体中使得设置在啮合部组件的子基板中的锁定凹槽与树脂支承销的锁定轴部形成接合 来防止该啮合部组件从操作部组件上脱位,所述树脂支承销在壳体上枢转地支承操作杆。 换言之,在啮合部组件和操作部组件合为一体之前,在壳体上枢转地支承操作杆的树脂支 承销是必要的。因此,增加了其中所涉及的部件数目,并因此增加了相关技术的车门闩锁装 置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已作出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闩锁装 置,其通过使操作杆能够在不使用支承销的情况下暂时附接到壳体上而允许减少所涉及的 部件数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门闩锁装置,包括啮合部组件,该啮合部 组件包括与车身侧上的撞针形成接合的闩锁以及与该闩锁形成接合以便防止该闩锁旋转 的棘爪;以及操作部组件,该操作部组件包括壳体和操作杆,该壳体固定到啮合部组件上且 包括轴部和槽口,该操作杆枢转地支承在轴部上,以便能在等待位置与用于操作棘爪的操 作位置之间旋转,且该操作杆包括轴孔,其中,所述槽口设置在该壳体的与操作杆的旋转平 面成直角的壁部中,使得在所述操作杆处于等待位置时,该操作杆进入该槽口中,其中,所 述啮合部组件能附接到操作部组件上以形成一体式单元,并且其中,通过将操作杆的轴孔 松配合在所述壳体的轴部上,且通过在啮合组件未附接到操作部组件上的状态下使操作杆 进入所述槽口中,防止了操作杆沿其旋转轴线方向的运动。据此,在啮合部组件和操作部组件合为一体之前的阶段中,操作杆能预先暂时附 接到所述壳体的轴部上,这就消除了对相关技术所需的树脂支承销的需求。因此,变得能够 减少其中所涉及的部件数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该车门闩锁装置中,其中,圆柱形套环在所述轴孔的周围设置成沿该轴孔的轴线方向突出。据此,能够抑制操作杆相对于所述旋转平面的倾斜。因此,变得能够以可靠的方式 将操作杆暂时附接到所述壳体的轴部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在车门闩锁装置中,其中,在轴部的周围设置有圆柱部, 并且其中,所述套环松配合在所述轴部的外周表面与所述圆柱部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 中。据此,操作杆能够以可靠的方式暂时附接到壳体的轴部上。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在车门闩锁装置中,其中,紧固部在啮合部组件上设置成 面向所述壳体的轴部,并且其中,该紧固部利用螺钉紧固到轴部的远端,使得操作杆设置在 该紧固部与所述壳体之间。据此,操作杆能够以可靠的方式枢转地支承在所述壳体的轴部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在车门闩锁装置中,其中,所述操作杆包括第一端部; 压条(bead),该压条设置在轴孔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且该压条在操作杆处于等待位置时 进入所述槽口中;以及,第二端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在车门闩锁装置中,所述壳体还包括限制部,当外侧杆相 对于旋转平面倾斜时,该外侧杆在第二端部附近与该限制部形成抵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在车门闩锁装置中,其中,所述啮合部组件还包括第一接 合部,该第一接合部接合所述操作部组件的第二接合部,以形成一体式单元。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啮合部组件和操作部组件合为一体之前的阶段中,通过将操作杆 中的轴孔松配合在所述壳体的轴部上,且通过使操作杆的旋转部进入所述槽口中,能够将 操作杆暂时附接到所述壳体上。因此,能够消除对相关技术中所需的树脂支承销的需求。因 此,变得能够减少其中所涉及的部件数目。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门闩锁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图1中的车门闩锁装置的右侧视图;图3为车门闩锁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4为将啮合部组件和操作部组件合为一体之前的车门闩锁装置的正视图;图5为啮合部组件的后视图;图6为沿着图1中的线VI-VI截取的剖视图;图7为沿着图1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图8为在外侧杆暂时附接到壳体上时主体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并且图9为在外侧杆已暂时附接到壳体上的状态下的主体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在图1和图3中,左手侧 表示车辆的“内侧”,而右手侧表示车辆的“外侧”。在图2中,左手侧表示车辆的“前方”,而 右手侧表示车辆的“后方”。车门闩锁装置1附接在车辆的车门内部。车门闩锁装置1包括用于通过与车身侧上的撞针(省略了其图示)形成接合来将车门保持在关闭状态的啮合部组件2,以及用于操作该啮合部组件2的操作部组件3。通过将啮合部组件2附接到操作部组件3上使得啮合 部组件2和操作部组件3形成一体式单元来构成该车门闩锁装置1。啮合部组件2包括本体4,该本体4由合成树脂制成且固定到车门上;H锁5,该 闩锁5由枢轴51枢转地支承在本体4内且能够与车身侧上的撞针形成接合;棘爪6,该棘 爪6由枢轴61枢转地支承在本体4内且能够与闩锁5形成接合;棘爪销62 (参见图5),该 棘爪销62设置在本体4后侧(在车门闩锁装置1附接到车门上的状态下的前侧)上,且设 置成与棘爪6合为一体;金属盖板7,金属盖板7闭合本体4的前侧(即,在车门闩锁装置1 附接到车门上的状态下的后侧);以及金属垫板(back plate) 8,该金属垫板8固定到本体 4的后侧。当车门关闭时,该撞针进入撞针入口凹槽71中,从而与闩锁5形成接合,并且棘爪 6接合闩锁5,以便防止闩锁5沿开启方向(图1、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将车 门保持在关闭状态。操作部组件3包括壳体9,该壳体9由合成树脂制成并通过垫板8附接到本体4 的后侧;并入该壳体9内的多个操作杆;连杆(未示出);以及马达(未示出)。并入壳体9内的所述多个操作杆包括外侧杆10,该外侧杆10连接到外侧把手 上,该外侧把手在车辆外侧设置在车门上且通过诸如杆件或线缆的操作力传递构件来操 作,以开启车门;内侧杆(未示出),该内侧杆与内侧把手相联,该内侧把手在车辆内侧设置 在车门上,用于开启车门;锁定杆(未示出),该锁定杆与锁定按钮相联,该锁定按钮设置在 车门的内侧上,用于对车门进行锁定和解锁;以及钥匙杆(未示出),该钥匙杆与钥匙筒相 联。所述连杆之一为子杆,其与锁定杆相联,以便在解锁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顺便说 一句,由于将描述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外侧杆10的实施例,所以将不示出除外侧杆10和连杆之外 的操作杆。然而,本专利技术并非仅限于外侧杆10。本专利技术也可应用于其它操作杆。在啮合部组件2的本体4上设置有上爪部41、下爪部42以及接合孔43。在壳体 9的面向车辆内侧的一侧处的侧表面上设置有上爪部9a、下爪部9b以及接合凸部9c设置。 上爪部41、下爪部42以及接合孔43可分别竖直地且沿前后方向(即,分离方向)配合到上 爪部9a、下爪部9b以及接合凸部9c上(例如,见图3)。在垫板8的沿竖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处,设置有接合凸部81。接合凸部81具有 舌形形状并沿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闩锁装置,包括:  啮合部组件,所述啮合部组件包括:  与车身侧上的撞针形成接合的闩锁;和  与所述闩锁形成接合以便防止所述闩锁旋转的棘爪;以及  操作部组件,所述操作部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固定到所述啮合部组件上且包括轴部和槽口;和  操作杆,所述操作杆枢转地支承在所述轴部上,以便能在等待位置与用于操作所述棘爪的操作位置之间旋转,且所述操作杆包括轴孔,  其中,所述槽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操作杆的旋转平面成直角的壁部中,使得在所述操作杆处于所述等待位置时,所述操作杆进入所述槽口,  其中,所述啮合部组件能附接到所述操作部组件上以形成一体式单元,并且  其中,在所述啮合部组件未附接到所述操作部组件上的状态下,通过将所述操作杆的所述轴孔松配合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轴部上,且通过使所述操作杆进入所述槽口,防止所述操作杆沿所述操作杆的旋转轴线方向的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多贺隆雄
申请(专利权)人: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