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用分体式动力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8987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07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用分体式动力总成,包括后轮毂,后轮毂上套设有后轮胎,还包括电机和减速器,电机固定设置在车架上且位于后轮毂的前方;减速器设置在后轮毂内且与后轮毂传动连接;电机与减速器通过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且通过环形结构的摇臂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电机前置,将减速器后置于后轮毂内,可有效节省前端的大部分空间,从而确保前端位置可选用更大功率及更大尺寸的电机;减速器放置于后轮毂内,空间较充裕,可选用2级乃至3级减速,将速比加大,从而增大轮端扭矩。此外,在张紧皮带时,只需调整一侧摇臂与减速器的相对位置即可,对另一侧摇臂无任何影响,相比于传统设计结构更为简单,调整更为便捷。调整更为便捷。调整更为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用分体式动力总成


[0001]本技术属于摩托车
,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用分体式动力总成。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电动摩托车大多采用轮毂电机或中置电机。轮毂电机是将电机及减速器置于轮毂内,其缺点是整车驾驶体验较差,且受限于轮胎尺寸及散热问题,功率扭矩无法做大;中置电机是将电机及减速器置于车架附近,通过摇臂与轮胎相连,受限于空间问题,轴向较长的电机及二级减速器很难布置。
[0003]此外,在对电动摩托车进行皮带张紧量调节时,传统的技术方法通常为如下两种:(1)方法一是通过调节电机和轮胎的中心距来实现,具体为通过旋合一个螺栓将轮胎轴向后顶来实现,这种调节方式需要同时调整两侧摇臂的中心距,在更换皮带时尤其麻烦。(2)方法二是在皮带处加张紧轮,该方法需要加装零部件,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摩托车用分体式动力总成。
[0005]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
[0006]一种摩托车用分体式动力总成,包括后轮毂1,所述的后轮毂1上套设有后轮胎,还包括电机2和减速器3,所述的电机2固定设置在车架4上且位于所述后轮毂1的前方;所述的减速器3设置在所述的后轮毂1内,且与所述的后轮毂1传动连接;所述的电机2与所述的减速器3通过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且通过环形结构的摇臂6固定连接。
[0007]使用时,电机2的动力输出通过传动组件传递至减速器3中,通过减速器3的降速增扭后传输至后轮毂1输出,以最终驱动摩托车行驶。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方式,由于减速器3后置于后轮毂1内,节省了前端的大部分空间,使前端位置可选用更大功率及更大尺寸的电机2,使整车布置更加便利,动力性能更优。减速器3放置于后轮毂1内,空间较充裕,可选用2级乃至3级减速(注:传统结构使用的电机功率较低、转速较低,使用一级减速器前置便足以满足要求;本技术的布置可容纳功率更高、转速更高的电机,需要较大的速比,故需配置二级减速器。若将二级减速器前置,因二级减速器尺寸要比一级大二分之一以上,且减速器前置会影响轴向空间布置,从而导致空间布置非常困难。而本技术将减速器移至后端后,轴向可缩短50mm以上),将速比加大,从而使轮端扭矩更强。电机2与减速器3采用分开设计,可根据车型需求不同,替换对应零部件,从而调整整车动力配置。
[0008]可选地,所述的传动组件包括大带轮7、小带轮8和皮带9,所述电机2的主动轴穿设入所述小带轮8的中心,并与所述的小带轮8传动连接;所述减速器3的齿轮轴穿设入所述大带轮7的中心,并与所述的大带轮7传动连接;所述的大带轮7与所述的小带轮8通过所述的皮带9传动连接。使用时,电机2带动小带轮8旋转,小带轮8通过皮带9带动大带轮7旋转,进而带动减速器3中的齿轮、后轮毂1、后轮胎旋转,从而使摩托车向前行驶。
[0009]可选地,所述的摇臂6设置在所述电机2与所述减速器3的传动侧;所述摇臂6的一端呈半圆形,且通过若干第一螺栓10与所述电机2的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若干第二螺栓11及一个张紧螺栓12与所述减速器3的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的张紧螺栓12处于所述减速器3的壳体偏下且偏后端且正对所述后轮毂1的中心处设置。张紧螺栓12中心与大带轮7中心作第一连线,大带轮7中心与小带轮8中心作第二连线,通过调整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的夹角即可实现皮带9张紧。具体为,当以张紧螺栓12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减速器3时,大带轮7跟随减速器3向上旋转,此时大带轮7与小带轮8中心距发生改变,从而实现皮带9张紧,张紧后再将张紧螺栓12和第二螺栓11固定拧死即可。因此,在调整皮带9张紧量时,只需调整一侧摇臂6与减速器3的相对位置即可,对另一侧摇臂6无任何影响。由于未动轮胎与电机2中心距,相对于
技术介绍
中的方法一更为简单便捷;相对于
技术介绍
中的方法二来说则是少了张紧轮等附属件来给皮带9提供合适压力。
[0010]可选地,沿所述减速器3壳体的边缘周向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第二螺栓11相匹配的螺纹装配孔5。在对皮带9进行张紧量调整时,先将第二螺栓11从减速器3壳体上拧出,然后将张紧螺栓12稍稍拧松,以便减速器3以张紧螺栓12为中心相对摇臂6进行旋转。当将减速器3及大带轮7旋转至合适位置,使皮带9张紧后,将张紧螺栓12固定拧死,同时将第二螺栓11拧入对应位置的螺纹装配孔5即可使减速器3与摇臂6固定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布置难度低,将减速器置于后轮毂内,将电机前置于车架处,减小了对空间的需求;在有限的电动摩托车空间内,可布置功率更强的电机及速比更大的减速器,从而大幅提升整车的动力性;
[0013](2)本技术的各个部件使用模块化设计,如将电机与减速器采用分开设计,可替换性强;可根据车型需求不同,将对应零部件替换或定制开发,从而调整整车动力配置,实现不同的动力需求,大幅降低整车的开发及匹配成本;
[0014](3)本技术通过旋转减速器,调节一侧摇臂与减速器的相对位置即可实现皮带张紧,相较于传统设计,安装更便捷,调整方式更为简单、有效,同时减少了张紧轮等零部件的设置,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7]图中:1.后轮毂,2.电机,3.减速器,4.车架,5.螺纹装配孔,6.摇臂,7.大带轮,8.小带轮,9.皮带,10.第一螺栓,11.第二螺栓,12.张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所限制。
[0019]实施例1
[0020]如图1

2所示,一种摩托车用分体式动力总成,包括后轮毂1,后轮毂1上套设有后轮胎,还包括电机2和减速器3,电机2固定设置在车架4上且位于后轮毂1的前方;减速器3设
置在后轮毂1内,且与后轮毂1传动连接;电机2与减速器3通过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且通过环形结构的摇臂6固定连接。
[0021]使用时,电机2的动力输出通过传动组件传递至减速器3中,通过减速器3的降速增扭后传输至后轮毂1输出,以最终驱动摩托车行驶。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方式,由于减速器3后置于后轮毂1内,节省了前端的大部分空间,使前端位置可选用更大功率及更大尺寸的电机2,使整车布置更加便利,动力性能更优。减速器3放置于后轮毂1内,空间较充裕,可选用2级乃至3级减速(注:传统结构使用的电机功率较低、转速较低,使用一级减速器前置便足以满足要求;本技术的布置可容纳功率更高、转速更高的电机,需要较大的速比,故需配置二级减速器。若将二级减速器前置,因二级减速器尺寸要比一级大二分之一以上,且减速器前置会影响轴向空间布置,从而导致空间布置非常困难。而将减速器移至后端后,轴向可缩短50mm以上),将速比加大,从而使轮端扭矩更强。电机2与减速器3采用分开设计,可根据车型需求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用分体式动力总成,包括后轮毂(1),所述的后轮毂(1)上套设有后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2)和减速器(3),所述的电机(2)固定设置在车架(4)上且位于所述后轮毂(1)的前方;所述的减速器(3)设置在所述的后轮毂(1)内,且与所述的后轮毂(1)传动连接;所述的电机(2)与所述的减速器(3)通过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且通过环形结构的摇臂(6)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分体式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组件包括大带轮(7)、小带轮(8)和皮带(9),所述电机(2)的主动轴穿设入所述小带轮(8)的中心,并与所述的小带轮(8)传动连接;所述减速器(3)的齿轮轴穿设入所述大带轮(7)的中心,并与所述的大带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兆祥朱杰李伦邹小松
申请(专利权)人:擎风电驱动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