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18537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包括:衬底和扩散阻挡层,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导电层和介质层;所述扩散阻挡层设置在衬底和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扩散阻挡层包括依次设置的铌层、铌硅氮化物层和氮化铌层,所述第三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接触。通过在铜层和介质层之间设置有多层膜结构的阻挡扩散层,可以有效阻挡铜扩散到介质层中。同时,阻挡扩散层包括铌硅氮化物层和氮化铌层,且氮化铌层位于铌硅氮化物层与铜层之间,可以有效防止铌硅氮化物层中的硅元素进入铜层,破坏铜的电学性能。性能。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提高,铜(Cu)由于具有低电阻率和高抗电迁移能力被广泛用作金属互连材料。但铜易扩散进入含硅的介质层中,生成铜硅化合物,因此,为阻止铜与硅(Si)之间发生扩散,在铜布线层和含硅层之间使用金属阻挡层。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金属阻挡层必须和铜层及含硅介质层有良好的粘附力、高的热稳定性、低的电阻率。
[0003]金属阻挡层广泛使用过渡金属氮化物(例如:氮化铪(HfN)、氮化钽(TaN)、氮化钛(TiN)、氮化铌(NbN)、氮化钼(MoN)等),其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电学特性。随着器件及互连尺寸的不断缩小,对阻挡层的性能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提高铜的扩散阻挡能力,掺硅的三元金属氮化物被研究出来(例如:铪硅氮化物(HfSiN)、钽硅氮化物(TaSiN)、钛硅氮化物(TiSiN)、铌硅氮化物(NbSiN)等),硅的掺入能有效抑制阻挡层的结晶,使阻挡层有更加优异的阻挡性能。但是硅的掺入使得在阻挡层和铜布线层的界面之间,硅原子会逐渐进入铜布线层,进而降低铜的电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避免铜扩散到介质层并且能抑制硅原子进入到铜层。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包括:
[0007]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导电层和介质层;
[0008]扩散阻挡层,所述扩散阻挡层设置在衬底和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扩散阻挡层包括依次设置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所述第一层为铌层,所述第二层为铌硅氮化物层,所述第三层为氮化铌层,所述第三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接触。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范围为2nm

50nm。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介质层的材质包括二氧化硅、硅碳氧。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为20

1000nm。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3]S1:提供衬底;
[0014]S2:多层膜结构的扩散阻挡层生成:
[0015]S21:在衬底的介质层上采用磁控溅射法溅射一层铌薄膜形成第一层;
[0016]S22:在所述第一层上原子沉积一层厚度为2nm

50nm的铌硅氮化物形成第二层;
[0017]S23:在第二层上生长一层厚度为2nm

50nm的氮化铌形成第三层;
[0018]S3:在所述第三层上填充厚度为20

1000nm的铜,形成第二导电层。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层的制备方法为:
[0020]S211:将铌靶材装入磁控溅射仪的靶位上,将衬底安装在样品台上,样品台加热温度300

500℃;
[0021]S212:将腔体抽真空达到真空度为9.0*10
‑5Pa

1.0*10
‑4Pa,通入Ar至工作压力为0.5

2Pa;
[0022]S213:利用磁控溅射在衬底的介质层上溅射厚度为2nm

50nm的铌薄膜形成第一层,溅射功率为200

500W,沉积时间0.3

1h。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层的制备方法为:
[0024]S221:将形成第一层完毕的衬底放入原子层沉积设备中,将腔体温度加热至工艺温度100℃

450℃,腔体抽真空至0

30Pa;
[0025]S222:将铌前驱体通过输送系统以脉冲形式输送到反应腔,前驱体和衬底上的表面活性基团进行化学吸附;
[0026]S223:向反应腔中通入惰性气体,吹扫过量的铌前驱体和反应副产物;
[0027]S224:通过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将含氮气体放电,生成等离子反应气体,和衬底表面的化学吸附的铌前驱体反应,生成氮化铌;
[0028]S225:利用惰性气体吹扫过量的含氮气体及反应副产物;
[0029]S226:重复步骤S222

S225,直到达到预设循环次数,然后进入到下一步骤;
[0030]S227:将硅前驱体通过输送系统以脉冲形式输送到反应腔,硅前驱体和衬底上表面活性基团进行化学吸附;
[0031]S228:向反应腔中通入惰性气体,吹扫过量的硅前驱体和反应副产物;
[0032]S229:通过含氮气体与衬底表面的化学吸附的硅前驱体反应,生成氮化硅;
[0033]S2210:利用惰性气体吹扫过量的含氮气体及反应副产物;
[0034]S2211:重复步骤S227

S2210,直到达到预设循环次数,然后进入到下一步骤;
[0035]S2212:重复步骤S222

S2211,直至获得目标厚度的第二层结构。
[003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层的制备方法为:
[0037]S231:将第二层制备完成的衬底放入原子层沉积设备中,将腔体温度加热至工艺温度100℃

450℃,腔体抽真空至0

30Pa;
[0038]S232:将铌前驱体通过输送系统以脉冲形式输送到反应腔,铌前驱体和衬底上的表面活性基团进行化学吸附;
[0039]S233:向反应腔中通入惰性气体,吹扫过量的铌前驱体和反应副产物;
[0040]S234:通过电感耦合或电容耦合将含氮气体放电,生成等离子反应气体,和衬底表面的化学吸附的铌前驱体反应,生成氮化铌;
[0041]S235:利用惰性气体吹扫过量的含氮气体及反应副产物;
[0042]S236:重复步骤S232

S235,直到获得目标厚度的第三层结构。
[004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铌前驱体包括叔丁亚胺基三(二乙胺基)铌、叔丁亚胺基三(甲乙胺基)铌、(叔丁亚胺基)双(二甲胺基)(环戊二烯基)铌、五氯化铌。
[004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硅前驱体包括二异丙氨基硅烷、双(二乙氨基)硅烷、双(叔丁氨基)硅烷、二碘硅烷、二氯硅烷。
[004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之一:
[0046]通过在铜层和介质层之间设置有多层膜结构的阻挡扩散层,可以有效阻挡铜扩散到介质层中。同时,阻挡扩散层包括铌硅氮化物层和氮化铌层,且氮化铌层位于铌硅氮化物层与铜层之间,可以有效防止铌硅氮化物层中的硅元素进入铜层,破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导电层和介质层;扩散阻挡层,所述扩散阻挡层设置在衬底和第二导电层之间,所述扩散阻挡层包括依次设置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所述第一层为铌层,所述第二层为铌硅氮化物层,所述第三层为氮化铌层,所述第三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范围为2nm

5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的材质包括二氧化硅、硅碳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为20

1000nm。5.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提供衬底;S2:多层膜结构的扩散阻挡层生成:S21:在衬底的介质层上采用磁控溅射法溅射一层铌薄膜形成第一层;S22:在所述第一层上原子沉积一层厚度为2nm

50nm的铌硅氮化物形成第二层;S23:在第二层上生长一层厚度为2nm

50nm的氮化铌形成第三层;S3:在所述第三层上填充厚度为20

1000nm的铜,形成第二导电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制备方法为:S211:将铌靶材装入磁控溅射仪的靶位上,将衬底安装在样品台上,样品台加热温度300

500℃;S212:将腔体抽真空达到真空度为9.0*10
‑5Pa

1.0*10
‑4Pa,通入Ar至工作压力为0.5

2Pa;S213:利用磁控溅射在衬底的介质层上溅射厚度为2nm

50nm的铌薄膜形成第一层,溅射功率为200

500W,沉积时间0.3

1h。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铜互连扩散阻挡层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的制备方法为:S221:将形成第一层完毕的衬底放入原子层沉积设备中,将腔体温度加热至工艺温度100℃

450℃,腔体抽真空至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扈静芮祥新汪穹宇李建恒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安德科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