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传热介质的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17994 阅读:2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传热介质的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选取Al2O3,TiO2,ZnO,Ni,Cu中之一,粒径在5~100纳米的纳米颗粒为添加物,以水或水/乙二醇或水/丙二醇混合物为基液,加入表面活性剂,通过强力搅拌、超声振荡配制成纳米流体;用于太阳能热交换系统的传热介质;所述的Al2O3,TiO2,ZnO,Ni,Cu纳米颗粒在纳米流体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1%~3%。将该太阳能热交换系统置于屋顶的实际检测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可以显著提高太阳能热交换系统的集热效率,升温速度快,降温速度慢,不但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而且可显著提升现有太阳能集热系统热收集和热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可使太阳能热交换系统集热效率提高,实现对太阳能资源的高效利用。
技术介绍
纳米流体是指在传热流体中加入纳米级的氧化物、金属或非金属单质颗粒,通过搅拌、超声振荡等方法制备成的稳定、均匀悬浮液。由于具备稳定、均质、强化传热等特点,纳米流体有望作为新一代换热系统中的传热介质,在太阳能利用、微电子冷却,汽车发动机冷却、航天器热控、核能系统冷却、能源武器热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流体作为替代介质已成为材料和传热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添加了 A1203,碳纳米管等纳米颗粒的纳米流体,其强化传热特性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太阳能高效热交换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集热系统。集热系统可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工作介质(液体或气体)的热能。因此,集热系统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太阳能热交换系统的热性能。现有国内外太阳能集热系统几乎都使用传统换热介质水、乙二醇/丙二醇及其混合物为主,这些传统流体本身导热系数较小,换热能力较差,制约了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太阳能集热器的效率,一个有效的办法是采用纳米流体代替现有的传统换热介质,利用纳米流体的强化传热特性,提高单位时间内系统所吸收的能量,从而提升太阳能热交换系统效率。目前,以纳米流体替代传统换热介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严格控制成本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类型的纳米颗粒和基液,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得到稳定、均匀的纳米流体悬浮液。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太阳能集热器热交换系统采用传统传热介质导致的换热能力差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不但可以显著提高太阳能热交换系统的集热效率,而且升温速度快,降温速度慢,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可以对太阳能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其特征在于 A)选取Al203,Ti02,ZnO,Ni,Cu中之一的纳米颗粒为添加物,以水或水/乙二醇或水/丙二醇混合物为基液,加入表面活性剂,通过强力搅拌、超声振荡配制成纳米流体;用于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传热介质; B)所述A1203, Ti02, Zn0, Ni, Cu纳米颗粒的粒径在5 100纳米; C)所述的A1203, Ti02, Zn0, Ni, Cu纳米颗粒在纳米流体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 1% 3% 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乙二醇或聚乙烯吡咯烷酮。 将该太阳能热交换系统置于屋顶的实际检测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可以显著提高太阳能热交换系统的集热效率,升温速度快,降温速度慢,不但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而且可显著提升现有太阳能集热系统热收集和热利用效率,有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加以详细说明,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凡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相似方法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 : 以A1203纳米颗粒为添加物,A1203纳米颗粒的粒径为10纳米,添加量为体积百分含量O. 1% ;以水/乙二醇的混合物为基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通过强力搅拌、超声振荡配制成纳米流体;将配好的纳米流体作为传热介质,应用在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中。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天(七月份,早上六点至下午六点)的吸热过程中,纳米流体的温度最高比纯水/乙二醇的混合物温度高出3. 5摄氏度。 实施例2: 以Ti02纳米颗粒为添加物,Ti02纳米颗粒的粒径为5纳米,添加量为体积百分含量0.5% ;以水/乙二醇的混合物为基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通过强力搅拌、超声振荡配制成纳米流体;将配好的纳米流体应用在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中。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天(七月份,早上六点至下午六点)的吸热过程中,纳米流体的温度最高比纯水/乙二醇的混合物温度高出2. 3摄氏度。 实施例3: 以Zn0纳米颗粒为添加物,Zn0纳米颗粒的粒径为30纳米,添加量为体积百分含量1. 0% ;以水/丙二醇的混合物为基液,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通过强力搅拌、超声振荡配制成纳米流体;将配好的纳米流体应用在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中,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天(七月份,早上六点至下午六点)的吸热过程中,纳米流体的温度最高比纯水/丙二醇的混合物温度高出2. 8摄氏度。 实施例4: 以Ni纳米颗粒为添加物,Ni纳米颗粒的粒径为100纳米,添加量为体积百分含量3. 0% ;以水/乙二醇的混合物为基液,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通过强力搅拌、超声振荡配制成纳米流体;将配好的纳米流体应用在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中,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天(七月份,早上六点至下午六点)的吸热过程中,纳米流体的温度最高比纯水/乙二醇的混合物温度高出3. 2摄氏度。 实施例5 : 以Cu纳米颗粒为添加物,Cu纳米颗粒的粒径为80纳米,添加量为体积百分含量1. 0% ;以水/丙二醇的混合物为基液,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通过强力搅拌、超声振荡配制成纳米流体;将配好的纳米流体应用在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中,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天(七月份,早上六点至下午六点)的吸热过程中,纳米流体的温度最高比纯水/丙二醇的混合物温度高出3.6摄氏度。权利要求,其特征在于A)选取Al2O3,TiO2,ZnO,Ni,Cu中之一的纳米颗粒为添加物,以水或水/乙二醇或水/丙二醇混合物为基液,加入表面活性剂,通过强力搅拌、超声振荡配制成纳米流体;用于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传热介质;B)所述的Al2O3,TiO2,ZnO,Ni,Cu纳米颗粒的粒径在5~100纳米;C)所述的Al2O3,TiO2,ZnO,Ni,Cu纳米颗粒在纳米流体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1%~3%。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乙二醇或聚乙烯吡咯烷酮。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选取Al2O3,TiO2,ZnO,Ni,Cu中之一,粒径在5~100纳米的纳米颗粒为添加物,以水或水/乙二醇或水/丙二醇混合物为基液,加入表面活性剂,通过强力搅拌、超声振荡配制成纳米流体;用于太阳能热交换系统的传热介质;所述的Al2O3,TiO2,ZnO,Ni,Cu纳米颗粒在纳米流体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1%~3%。将该太阳能热交换系统置于屋顶的实际检测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可以显著提高太阳能热交换系统的集热效率,升温速度快,降温速度慢,不但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而且可显著提升现有太阳能集热系统热收集和热利用效率。文档编号C09K5/00GK101735775SQ20101010130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6日专利技术者谢华清, 黎阳 申请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传热介质的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A)选取Al↓[2]O↓[3],TiO↓[2],ZnO,Ni,Cu中之一的纳米颗粒为添加物,以水或水/乙二醇或水/丙二醇混合物为基液,加入表面活性剂,通过强力搅拌、超声振荡配制成纳米流体;用于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传热介质;  B)所述的Al↓[2]O↓[3],TiO↓[2],ZnO,Ni,Cu纳米颗粒的粒径在5~100纳米;  C)所述的Al↓[2]O↓[3],TiO↓[2],ZnO,Ni,Cu纳米颗粒在纳米流体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为0.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阳谢华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