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洪铭泽专利>正文

比例式刹车装置及其刹车模块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13281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比例式刹车装置及其刹车模块,所述比例式刹车装置,包含一第一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腔室容设一调节组件,所述的调节组件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容设至少一弹性元件以及一抵顶元件,所述的弹性元件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的调节组件以及所述的抵顶元件;所述调节组件两端分别与一第一刹车线以及一第二刹车线连接;并与一同步制动装置以及至少一扣接件搭配组成一刹车模块,通过所述比例式刹车装置以及同步制动装置,令所述刹车模块达到依比例调配刹车制动力道并可任易调整使用单手双制动刹车或双手双制动刹车,以提升刹车线材寿命以及提高制动安全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刹车装置,尤指一种依比例调配刹车制动力道以及任易调 整使用单手双制动刹车或双手双制动刹车的比例式刹车装置及其刹车模块
技术介绍
市面的自行车用刹车器大致分为一般机械式刹车器(即为利用线性钢索连动刹 车手柄以及夹器以产生对车轮框的制动效益)以及高级车用的油压式刹车器(利用液压油 充填在导通的油管以取代传统机械钢索而产生油压刹车的效益),因此,市面上广泛所见的 自行车油压刹车器的设计,主要是在自行车的手把的一侧设有一刹车手柄,并以钢制导线 连接而操控前轮刹车制动器对前轮轮框施以夹持压力以刹止前车轮,又在车把手的另一侧 设有一刹车手柄,并以钢制导线连接而操控后轮制动器对后轮轮框施以夹持压力以刹止后 车轮,凭借车手把两侧的刹车手把分别操控前轮以及后轮刹车,为现阶段目前国内外市场 所共同通用的刹车系统以及结构。然而,由于世界各地对于自行车刹车系统的规范并不相同,以中国台湾为例,自行 车的左侧手柄是控制后轮刹车,右刹车手柄则控制前轮刹车,然而有些国家或者地区却是 相反,其以左刹车手柄控制前轮,右刹车控制后轮,当自行车在行进间如果骤然刹止前轮的 危险性极高,恐致车轮锁死而翻车造成危险。然而,当骑乘者在遇到紧急或突发状况时,当 下念头只想到立即扳压刹车手柄来刹车,然而却往往因一时紧张导致疏忽而误刹前轮,造 成危险。另者,也有熟悉所述的领域业者开发以左手或右手手柄同时连动前后两轮的刹车 制动器,令前后两轮同时停止作动,但上述各项刹车装置却无法针对使用者需求而调整前 后轮的刹车作动力道,虽可单轮或双轮同时作动刹车,但无所限制常常又因刹车过度锁死 而发生危险。故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缺点1.安全系数低;2.刹车力道无法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依比例调配一前轮 刹车设备以及一后轮刹车设备的制动力道的刹车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随使用者控制单手双制动刹车或双手双制动刹 车的刹车模块。为达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比例式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腔室容设一调节组件,所述的调节组件具有一第一 容置空间容设至少一弹性元件以及一抵顶元件,所述的弹性元件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的调节 组件以及所述的抵顶元件;一第一刹车线,所述的第一刹车线一端与前述调节组件连接;以及,一第二刹车线,所述的第二刹车线一端贯穿前述弹性元件与所述的抵顶元件对接。为达上述的另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刹车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比例 式刹车装置、一同步制动装置以及至少一扣接件,其中所述的比例式刹车装置,包含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腔室容设一调节组件,所述的调节组 件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容设至少一弹性元件以及一抵顶元件,所述的弹性元件两端分别抵 接所述的调节组件以及所述的抵顶元件;一第一刹车线,所述的第一刹车线一端与前述调节组件连接;一第二刹车线,所述的第二刹车线一端贯穿前述弹性元件与所述的抵顶元件对 接;所述的同步制动装置,具有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二腔室,所述 第二腔室容设有一第一制动组件以及一第二制动组件,所述第一制动组件两端分别与一第 三刹车线以及前述第一刹车线连接,所述第二制动组件两端分别与一第四刹车线以及前述 第二刹车线连接;所述的扣接件,环设在前述同步制动装置的第一、二制动组件外部,令所述第一、二制动组固定结合。本专利技术可通过所述扣接件将前述第一、二制动组件固定结合达到单手同时双制动 一前轮刹车制动器以及一后轮刹车制动器的效果,或不使用扣接件令所述第一、二制动组 件都为自由件使双手各别制动一前轮刹车制动器以及一后轮刹车制动器的效果;此外,前 述比例式刹车装置可凭借弹性元件具有不同的弹力而可依比例调配控制刹车作用力提升 安全,另外,还可减缓刹车制动力以可延长刹车线的使用寿命;故本专利技术具有下列优点1.可依比例调配制动力道;2.提高制动安全系数;3.可选择首先制动后轮或前轮其中任一;4.延长刹车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比例式刹车装置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比例式刹车装置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比例式刹车装置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刹车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刹车模块的作动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刹车模块另一实施例作动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比例式刹车装置作动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比例式刹车装置1 ;第一本体11 ;第一腔室111 ;第一壳体112 ;第 二壳体113 ;第一透孔114 ;第二透孔115 ;第一刹车线12 ;第二刹车线13 ;调节组件14 ;第 一容置空间141 ;第一端1411 ;第二端1412 ;第三壳体142 ;底盖143 ;弹性元件15 ;抵顶元件16 ;第一调节部17 ;内螺牙18 ;刹车模块2 ;同步制动装置3 ;第二本体31 ;第二腔室311 ; 第三壳体312 ;第四壳体313 ;第三透孔314 ;第四透孔315 ;第五透孔316 ;第六透孔317 ;第 一制动组件32 ;第二制动组件33 ;扣接件4 ;第三刹车线5 ;第四刹车线6 ;第一手动刹车杆 7 ;第二手动刹车杆8 ;刹车制动器9。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 说明。请参阅图1、图2、图3,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比例式刹车装置1,包含一第一本体11、一第一刹车线12、一第二刹车线13,所述第一本体11具有至少一第一腔室111容设一 调节组件14,所述的调节组件14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141容设至少一弹性元件15以及 一抵顶元件16,所述的弹性元件15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的调节组件14以及所述的抵顶元件 16 ;所述第一刹车线12 —端与前述调节组件14连接;所述第二刹车线13 —端贯穿前述弹 性元件15与所述的抵顶元件16对接,所述弹性元件15是一弹簧。前述第一本体11更具有一第一壳体112以及一第二壳体113,并所述第一、二壳 体112、113对接构形成前述第一腔室111,所述的第一本体11两端更具有至少一第一透孔 114以及至少一第二透孔115,所述第一、二透孔114、115与所述第一腔室111相连通。所述调节组件14具有一第三壳体142以及一底盖143,所述底盖143对应盖合第 三壳体142,并在所述第三壳体142内构形成前述第一容置空间141,所述的第一容置空间 141更具有一第一端1411以及一第二端1412,并所述抵顶元件16设置在前述第一容置空 间141中靠近调节组件14的第一端1411处。再者,所述比例式刹车装置1更具有至少一第一调节部17,所述第一调节部17具 有复数内螺牙18。请参阅图4,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刹车模块2是包含至少一比例式刹车装置1、一 同步制动装置3、至少一扣接件4,所述比例式刹车装置1具有一第一本体11、一第一刹车线12、一第二刹车线13,所述第一本体11具有至少一第一腔室容111设一调节组件14,所述 的调节组件14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141容设至少一弹性元件15以及一抵顶元件16,所述 的弹性元件15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的调节组件14以及所述的抵顶元件16 ;所述的第一刹车 线12 —端与前述调节组件14连接;所述的第二刹车线13 —端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比例式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腔室容设一调节组件,所述的调节组件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容设至少一弹性元件以及一抵顶元件,所述的弹性元件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的调节组件以及所述的抵顶元件;一第一刹车线,所述的第一刹车线一端与前述调节组件连接;以及,一第二刹车线,所述的第二刹车线一端贯穿前述弹性元件与所述的抵顶元件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铭泽
申请(专利权)人:洪铭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