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气味表现的预测分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04864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10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气味表现的预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提出一种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气味表现的预测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测算出车内不同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对整车气味的贡献程度,打通整车VOC和整车气味间的技术壁垒,并根据整车TVOC中的各项物质的发生源,测算出各个零部件对整车的气味贡献度。从而实现整车和零部件两个维度的挥发性物质&气味管理方法,指导整车生产企业快速、准确的实施车内空气质量改善。确的实施车内空气质量改善。确的实施车内空气质量改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气味表现的预测分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气味表现的预测分析方法,属于汽车车内空气质量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乘用车辆日益紧密,近年来消费者对车内驾乘健康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国家各监管部门也从政策法规的角度加强了对汽车环保的管理,陆续发布了《车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27630

2011)等一系列标准。国内各整车生产企业也制定了相应的企业标准,分别对整车VOC、气味,和零部件VOC、气味进行管理。正是由于国家、企业、消费者对优化车内空气质量的共同关注,才推动了汽车行业车内空气质量治理的快速发展。
[0003]汽车行业重点关注的八种VOC物质为国家标准中规定的高危害挥发性有机物,分别是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但是在对整车VOC的检测过程中,除这八种物质以外,还发现了将近200种其他的挥发性有机物,这些物质共同构成了整车的TVOC,从而导致了车内气味的产生。因此目前的VOC标准重点关注的是单一管控挥发性物质浓度是否满足限值要求,并不能直观量化的反映车内气味的情况。而不同的挥发性物质因其自身的物质特性和含量的差别,体现在整车中的气味也有所区别。而车内气味的强烈程度与挥发性物质浓度呈对数曲线关系,并非与挥发性物质的浓度呈线性曲线关系,因此不能简单的通过降低车内八种严格管控的VOC物质含量来降低车内气味。目前整车和零部件的VOC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通过对采集的空气样本进行谱图分析,得出样本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和含量。而整车和零部件的气味,一般由电子鼻评价,再由经过专业训练后的气味评价员进行人工评价,对采集到的空气样本进行嗅觉评判,给出主观感受的气味评价结果,对电子比结果进行复核。因此VOC和气味评价方法间还存在着技术壁垒,无法做到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两者的结果也常常无法有效匹配。如何有效的测算出不同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对整车气味的贡献程度,打通整车VOC和整车气味间的技术壁垒,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准确分析出整车TVOC中的各项物质是从哪些零部件中散发出来的,并有效测算出各个零部件的对整车的气味贡献度,是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气味表现的预测分析方法,旨在建立一套数据检测、分析、预测的模型,可以有效测算出车内不同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对整车气味的贡献程度,打通整车VOC和整车气味间的技术壁垒,并根据整车TVOC中的各项物质的发生源,测算出各个零部件的对整车的气味贡献度;从而实现整车和零部件两个维度的挥发性物质&气味管理方法,指导整车生产企业快速、准确的实施车内空气质量改善,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于美好驾乘体验的向往。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气味表现的预测
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6]1.依据整车厂的企业标准和行业管理经验,确定要实施分析的VOC气味对象内饰零部件清单;
[0007]2.确认VOC气味对象内饰零部件清单中零部件在实车中的装配状态,包括装配位置和相邻零部件信息,通过三维扫描设备,测量各零部件面向车内部分的表面积Sn;
[0008]3.按零部件在实车中的装配状态,将直接暴露在车内的表面积设定为S1n;被其他零部件隐藏、覆盖的表面积设定为S2n,因此Sn=S1n+S2n,n为零部件在对象清单中的管理序号;
[0009]4.由于零部件的装车位置与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会收到阳光照射、空调暖风吹拂直接关联,因此零部件表面积与实际的VOC气味散发面积存在一定差异,将实际的VOC气味散发面积设定为VSn,这样可以将车内各零部件的装车位置与自身表面积进行加权,转化为可以在同一标准下比对的数据;
[0010]将S1n与VS1n的转换系数设定为α,S2n与VS2n的系数设定为β;
[0011]当零部件的装车位置在座椅坐垫的水平线上方,即阳光可以直射时α=1.1;当零部件的装车位置在座椅坐垫的水平线下方,即阳光无法直射时α=0.8,β统一设定为0.7;
[0012]①
某零部件的散发面积为:
[0013]VSn=VS1n*α+VS2n*β;
[0014]②
车内总散发面积为:
[0015]ΣVSn=ΣVS1n+ΣVS2n=ΣS1n*α+ΣS2n*β。
[0016]③
某个零部件占车内散发面积比(Emission Area Ratio)为:
[0017]En=VSn/ΣVSn。
[0018]将全部零部件的散发面积比录入到清单中;
[0019]5.对包含VOC气味对象内饰零部件清单中全部零部件的实车,按HJ/T 400

2007标准的要求完成车内空气样本的采集,样本采集完成后,由电子鼻进行气味评分,即为实车的气味等级Q,在实验室中对采集到的空气样本进行分析时,需要对色谱柱的全部波峰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在色谱柱末端安装分流口,经过分离后的样品气体一部分分流到MS检测器接入电子鼻评价,另一部分进入人工嗅辨口,在GC

MS对样本中的某项物质进行定性的同时,电子鼻给出物质相应气味强度,同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气味评价员通过人工嗅辨口对被分离的物质进行气味评价,通过人工评价结果对电子鼻设备评分进行复核;最终作成一份该整车内检测出的全部挥发性物质清单M,以及各物质的含量和电子鼻气味嗅辨等级q;
[0020]6.对VOC气味对象内饰零部件清单中的全部零部件,分别采用1000L袋子法进行零部件级的挥发性物质空气样本采集和气味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0021]1)将内饰部件放入1000L四氟乙烯袋子中密封,充入氮气惰性气体,在25℃的温度下保持16个小时后,通过TENAX采样管采集苯类物质,并通过DNPH采样管采集醛酮类物质,采集袋内的空气样本;
[0022]2)样本采集完成后,然后气体经过电子鼻进行气味评价,同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5名气味评价员对各气味样本进行人工嗅辨,对电子鼻气味评分进行复核,电子鼻的打分即为该零部件的气味等级Qn;
[0023]3)与整车空气样本分析一样,在实验室中对采集到的零部件空气样本进行分析
时,需要对色谱柱的全部波峰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在色谱柱末端安装分流口,经过分离后的样品气体一部分分流到MS检测器接入电子鼻评价,另一部分进入人工嗅辨口,在GC

MS对样本中的某项物质进行定性的同时,电子鼻给出物质相应气味强度,同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气味评价员通过人工嗅辨口对被分离的物质进行气味评价,结果对电子鼻评分进行复核;最终作成一份该零部件内检测出的全部挥发性物质清单Mn,以及各物质的含量和电子鼻气味嗅辨等级qn。
[0024]7.将整车检测结果M中的高气味物质进行排序,并与整车气味评价结果Q进行匹配,找到与Q相同气味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气味表现的预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依据整车厂的企业标准和行业管理经验,确定要实施分析的VOC气味对象内饰零部件清单;(2).确认VOC气味对象内饰零部件清单中零部件在实车中的装配状态,包括装配位置和相邻零部件信息,通过三维扫描设备,测量各零部件面向车内部分的表面积Sn;(3).按零部件在实车中的装配状态,将直接暴露在车内的表面积设定为S1n;被其他零部件隐藏、覆盖的表面积设定为S2n,因此Sn=S1n+S2n,n为零部件在对象清单中的管理序号;(4).由于零部件的装车位置与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会收到阳光照射、空调暖风吹拂直接关联,因此零部件表面积与实际的VOC气味散发面积存在一定差异,将实际的VOC气味散发面积设定为VSn,这样可以将车内各零部件的装车位置与自身表面积进行加权,转化为可以在同一标准下比对的数据;将S1n与VS1n的转换系数设定为α,S2n与VS2n的系数设定为β;当零部件的装车位置在座椅坐垫的水平线上方,即阳光可以直射时α=1.1;当零部件的装车位置在座椅坐垫的水平线下方,即阳光无法直射时α=0.8,β统一设定为0.7;

某零部件的散发面积为:VSn=VS1n*α+VS2n*β;

车内总散发面积为:ΣVSn=ΣVS1n+ΣVS2n=ΣS1n*α+ΣS2n*β;

某个零部件占车内散发面积比(Emission Area Ratio)为:En=VSn/ΣVSn;将全部零部件的散发面积比录入到清单中; (5).对包含VOC气味对象内饰零部件清单中全部零部件的实车,按HJ/T 400

2007标准的要求完成车内空气样本的采集,样本采集完成后,由电子鼻进行气味评分,即为实车的气味等级Q,在实验室中对采集到的空气样本进行分析时,需要对色谱柱的全部波峰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在色谱柱末端安装分流口,经过分离后的样品气体一部分分流到MS检测器接入电子鼻评价,另一部分进入人工嗅辨口,在GC

MS对样本中的某项物质进行定性的同时,电子鼻给出物质相应气味强度,同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气味评价员通过人工嗅辨口对被分离的物质进行气味评价,通过人工评价结果对电子鼻设备评分进行复核;最终作成一份该整车内检测出的全部挥发性物质清单M,以及各物质的含量和电子鼻气味嗅辨等级q;(6).对VOC气味对象内饰零部件清单中的全部零部件,分别采用1000L袋子法进行零部件级的挥发性物质空气样本采集和气味评价;具体步骤如下:1)将内饰部件放入1000L四氟乙烯袋子中密封,充入氮气惰性气体,在25℃的温度下保持16个小时后,通过TENAX采样管采集苯类物质,并通过DNPH采样管采集醛酮类物质,采集袋内的空气样本;2)样本采集完成后,然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云龙高兴波丁加思蒋明王梓馨张鑫苏瑶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丰田汽车成都有限公司长春丰越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