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及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3163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及工艺;本申请提出的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通过在分离栅沟槽MOS器件中实现triple resurf结构,在相同耐压下大大降低了器件的比导通电阻,降低了器件的导通损耗。由于分离栅结构本身就对漂移区具有辅助耗尽能力,因此该器件相当于在分离栅沟槽基础上由triple resurf又进行了一次辅助耗尽,在相同耐压下,比传统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具有更低的导通电阻;该器件实现的工艺为多次外延,通过多次外延与多次埋层注入工艺能够实现较为精确的Ptop层,且随着外延次数的增加,Ptop层形貌将越理想,器件的性能将更加优异。异。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及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尤其是一种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及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和普通沟槽MOS器件相比,其开关损耗更低,结电容更小,米勒平台窄,相同电压下的导通电阻低,具有良好的开关特性与较低的导通损耗;随着手机快充、电动汽车、无刷电机和锂电池的兴起,中压MOSFET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压功率器件开始蓬勃发展;分离栅沟槽MOS器件作为中压MOSFET的代表,被作为开关器件广泛应用于电机驱动系统、逆变器系统及电源管理系统,是核心功率控制部件,其比导通电阻是十分重要的参数。
[0003]然而,由于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分离栅的存在,相比于传统VDMOS其漂移区在高压下耗尽的更深,这本身就降低了分离栅沟槽MOS器件的比导通电阻;为了进一步降低分离栅沟槽MOS器件的比导通电阻,需要在其漂移区中设计三重resurf结构。三重resurf即triple resurf;resurf即降低表面电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及工艺,在相同耐压下大大降低了器件的比导通电阻,降低了器件的导通损耗。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包括:N+衬底,位于N+衬底上方的N型外延层;N型外延层背离N+衬底的表面为第一主面,N+衬底背离N型外延层的表面为第二主面;在N型外延层中设有从第一主面至体内的第一类沟槽;在第一类沟槽中,下半部中间位置设有分离栅多晶硅,分离栅多晶硅的两侧与下侧为分离栅氧化层;分离栅多晶硅的上侧设有垫积氧化层,垫积氧化层的正上方中间位置设有栅极多晶硅;栅极多晶硅两侧设有栅氧化层;在第一类沟槽以外的左右两侧的N型外延层中,分别制作有Ptop层;Ptop层与第一类沟槽之间间隔一个距离;在N型外延层顶部非第一类沟槽的其它区域,设有P型体区;P型体区的底部与Ptop层间隔一个距离;在第一类沟槽左侧的P型体区表面,设有自左到右的第一类P+区和第一类N+区;在第一类沟槽右侧的P型体区表面,设有自右到左的第一类P+区和第一类N+区;在第一主面设有绝缘介质层和正面金属层;其中正面金属层包括第一类正面金属和第二类正面金属,第一类正面金属通过穿透绝缘介质层的通孔连接所有P型体区中的第一类P+区和第一类N+区,以及分离栅多晶硅,作为器件源极;第二类正面金属通过穿透绝缘介质层的通孔连接栅极多晶硅,作为器件栅极;在绝缘介质层上还设有钝化层;钝化层在源
极和栅极分别开孔;在第二主面设有背面金属层,作为器件漏极。
[0005]进一步地,Ptop层与第一类沟槽之间的距离为0.5~2微米。
[0006]进一步地,Ptop层的宽度为0.5~1微米。
[0007]进一步地,Ptop层的长度与分离栅多晶硅相当。
[0008]进一步地,P型体区的底部与Ptop层间隔的距离为0.8~1.5微米。
[0009]进一步地,第一类沟槽下方设有第三条Ptop层;所述第三条Ptop层与第一类沟槽左右两侧的Ptop层与第一类沟槽的距离相同。
[0010]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如上文所述的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提供N+衬底,并在N+衬底上外延生长第一外延层,并进行第一次P埋层注入,得到第一P埋层;步骤S2,外延生长第二外延层,再进行第二次P埋层注入,得到第二P埋层;步骤S3,重复以上的生长外延层和P埋层注入,得到垂直叠加的多个外延层,以及两列垂直叠加的多个P埋层;步骤S4,在垂直叠加的多个外延层上再次外延生长厚外延层,形成器件的N型外延层;步骤S5,在N型外延层的两列垂直叠加的多个P埋层的中间位置刻蚀形成第一类沟槽;第一类沟槽左右两侧的Ptop层分别包括一列垂直叠加的多个P埋层;步骤S6,第一类沟槽氧化形成分离栅氧化层,在第一类沟槽中填充导电多晶硅;步骤S7,第一类沟槽中填充导电多晶硅后,进行回刻,形成分离栅多晶硅;步骤S8,垫积分离栅多晶硅上方的垫积氧化层,第一类沟槽上部侧壁氧化形成栅氧化层;填充导电多晶硅并CMP,形成栅极多晶硅;步骤S9,通过P型离子注入并退火,形成P型体区;通过N+、P+离子注入形成第一类N+区和第一类P+区;步骤S10,垫积绝缘介质层,刻蚀通孔,淀积正面金属层,刻蚀形成第一类正面金属和第二类正面金属;制作钝化层并开孔;制作背面金属层。
[0011]进一步地,在进行第一次P埋层注入得到第一P埋层PBL1时,再进行一次P型高能离子注入从而形成N型外延层下部的第三条Ptop层。
[00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的,能够在漂移区实现更深的耗尽,大大提升其静态特性的同时开关特性不会受到影响,在相同耐压下,比传统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具有更低的比导通电阻,是一种十分具有量产价值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结构,可广泛用于各类场合。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外延生长第一外延层N

epi1,并进行第一次P埋层注入示意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外延生长第二外延层N

epi2,再进行第二次P埋层注入
示意图。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外延生长第二外延层N

epi3,再进行第三次P埋层注入示意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外延生长厚外延层N

epi7,形成器件的N型外延层示意图。
[0018]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刻蚀形成第一类沟槽示意图。
[0019]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在第一类沟槽氧化形成分离栅氧化层,填充导电多晶硅示意图。
[0020]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回刻形成分离栅多晶硅示意图。
[0021]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垫积氧化层,第一类沟槽0上部侧壁氧化形成栅氧化层;填充导电多晶硅并CMP示意图。
[0022]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离子注入形成P型体区,形成第一类N+区和第一类P+区示意图。
[0023]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5]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包括:N+衬底(000),位于N+衬底(000)上方的N型外延层(001);N型外延层(001)背离N+衬底(000)的表面为第一主面,N+衬底(000)背离N型外延层(001)的表面为第二主面;其特征在于,在N型外延层(001)中设有从第一主面至体内的第一类沟槽(020);在第一类沟槽(020)中,下半部中间位置设有分离栅多晶硅(022),分离栅多晶硅(022)的两侧与下侧为分离栅氧化层(021);分离栅多晶硅(022)的上侧设有垫积氧化层(023),垫积氧化层(023)的正上方中间位置设有栅极多晶硅(025);栅极多晶硅(025)两侧设有栅氧化层(024);在第一类沟槽(020)以外的左右两侧的N型外延层(001)中,分别制作有Ptop层(012);Ptop层(012)与第一类沟槽(020)之间间隔一个距离;在N型外延层(001)顶部非第一类沟槽(020)的其它区域,设有P型体区(010);P型体区(010)的底部与Ptop层(012)间隔一个距离;在第一类沟槽(020)左侧的P型体区(010)表面,设有自左到右的第一类P+区(011)和第一类N+区(002);在第一类沟槽(020)右侧的P型体区(010)表面,设有自右到左的第一类P+区(011)和第一类N+区(002);在第一主面设有绝缘介质层(030)和正面金属层(032);其中正面金属层(032)包括第一类正面金属和第二类正面金属,第一类正面金属通过穿透绝缘介质层(030)的通孔(031)连接所有P型体区(010)中的第一类P+区(011)和第一类N+区(002),以及分离栅多晶硅(022),作为器件源极;第二类正面金属通过穿透绝缘介质层(030)的通孔(031)连接栅极多晶硅(025),作为器件栅极;在绝缘介质层(030)上还设有钝化层(040);钝化层(040)在源极和栅极分别开孔;在第二主面设有背面金属层(033),作为器件漏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其特征在于,Ptop层(012)与第一类沟槽(020)之间的距离为0.5~2微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其特征在于,Ptop层(012)的宽度为0.5~1微米。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三重resurf结构的分离栅沟槽MOS器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明光李振道朱伟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应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