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1969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外后视镜的实时图像数据;将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预设的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获得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根据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判断是否生成加热控制信号,若是,则生成加热控制信号;将所述加热控制信号发送至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使所述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开启加热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案,主要是通过实时检测外后视镜的图像状态,进而确定外后视镜是否起雾、积雪或凝结水滴,以判断是否开启外后视镜加热功能,保证用户在驾驶车辆时,无需手动控制外后视镜加热功能,提升驾驶时的安全性、舒适性及智能化。适性及智能化。适性及智能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装置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智能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汽车已经成为重要的通勤工具和生产工具,雨雪雾天气驾驶车辆时,如果外后视镜起雾、积雪或凝结水滴,会影响驾驶员的视野,无法看清后方来车情况,从而增大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在目前公开的专利中,已有文献提出了通过判断车辆所处环境状态的变化,比如车辆从温度较低的环境进入到温度较高的地方,通过检测温度的变化以实现外后视镜加热的自动化除雾的功能,不需要驾驶员任何操作。但是这类方法仅根据温度变化信息进行判断可能会出现误判的情况,而后视镜对于驾驶员实际驾驶中观察车辆侧后方情况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后视镜因为水渍影响驾驶的困扰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装置及车辆,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下述方案:
[0005]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包括:
[0006]获取外后视镜的实时图像数据;
[0007]将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预设的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获得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
[0008]根据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判断是否生成加热控制信号,若是,则
[0009]生成加热控制信号;
[0010]将所述加热控制信号发送至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使所述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开启加热功能。
[0011]可选地,所述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利用第一图像数据集进行训练,其中,
[0012]所述第一图像数据集包括第一外后视镜起雾图像数据、第一外后视镜积雪图像数据、第一外后视镜凝结水滴图像数据以及第一外后视镜原始图像数据。
[0013]可选地,所述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在一轮训练结束后使用第二图像数据集进行测试,其中,
[0014]所述第二图像数据集包括第二外后视镜起雾图像数据、第二外后视镜积雪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外后视镜凝结水滴图像数据;
[0015]所述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使用所述第二图像数据集进行测试的结果与外后视镜实际情况图像数据匹配度达到预设阈值时,认为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训练完成,结束训练步骤。
[0016]可选地,所述将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预设的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根据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判断是否生成加热控制信号包括:
[0017]将所述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所述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进行图像数据相似度计算,获得相似度值;
[0018]判断所述相似度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则
[0019]生成加热控制信号。
[0020]可选地,所述将所述加热控制信号发送至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使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开启加热功能后,所述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还包括:
[0021]获取外后视镜的实时图像数据;
[0022]将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预设的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根据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判断是否生成加热关闭控制信号,若是,则
[0023]生成加热关闭控制信号;
[0024]将所述加热关闭控制信号发送至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使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关闭加热功能。
[0025]可选地,所述将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预设的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根据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判断是否生成加热关闭控制信号包括:
[0026]将所述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所述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进行图像数据相似度计算,获得相似度值;
[0027]判断所述相似度值是否小于预设加热阈值,若是,则
[0028]生成加热关闭控制信号。
[002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装置,包括:
[0030]实时图像数据获取模块,所述实时图像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外后视镜的实时图像数据;
[0031]图像数据计算模块,所述图像数据计算模块用于将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预设的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获得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
[0032]加热信号生成判断模块,所述加热信号生成判断模块用于根据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判断是否生成加热控制信号;
[0033]加热控制信号生成模块,所述加热控制信号生成模块用于生成加热控制信号;
[0034]加热功能开启模块,所述加热功能开启模块用于将所述加热控制信号发送至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使所述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开启加热功能。
[003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通过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所述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的步骤。
[003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可由电子设备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所述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的步骤。
[003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装置的车辆,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装置。
[003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0039]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案,主要是通过实时检测外后视镜的图像状态,进而确定外后视镜是否存在起雾、积雪或凝结水滴的情况,以判断是否开启外后视镜加热功能,保证用户在驾驶车辆时,无需手动控制外后视镜加热功能,且本申请在加热开启后实时采集外后视镜图像数据,并判断是否关闭外后视镜加热功能,将外后视镜加热控制无感化,优化用户体验,提升驾驶时的舒适性及智能化,保障用户在雨雪天气的驾驶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4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的模型训练流程示意图;
[0043]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44]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5为可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的电子设备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外后视镜的实时图像数据;将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预设的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获得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根据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判断是否生成加热控制信号,若是,则生成加热控制信号;将所述加热控制信号发送至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使所述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开启加热功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利用第一图像数据集进行训练,其中,所述第一图像数据集包括第一外后视镜起雾图像数据、第一外后视镜积雪图像数据、第一外后视镜凝结水滴图像数据以及第一外后视镜原始图像数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在一轮训练结束后使用第二图像数据集进行测试,其中,所述第二图像数据集包括第二外后视镜起雾图像数据、第二外后视镜积雪图像数据以及第二外后视镜凝结水滴图像数据;所述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使用所述第二图像数据集进行测试的结果与外后视镜实际情况图像数据匹配度达到预设阈值时,认为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训练完成,结束训练步骤。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预设的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根据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判断是否生成加热控制信号包括:将所述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所述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进行图像数据相似度计算,获得相似度值;判断所述相似度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则生成加热控制信号。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加热控制信号发送至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使外后视镜加热控制装置开启加热功能后,所述基于图像识别的外后视镜加热方法还包括:获取外后视镜的实时图像数据;将实时图像数据输入至预设的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根据外后视镜加热训练模型输出结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子龙苏雯杨慧凯关忠旭张肖栋张昀琪姜长坤岳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